• 当前位置:首页 动作片 荡寇风云

    荡寇风云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作片大陆2017

    主演:赵文卓,洪金宝,万茜,小出惠介,仓田保昭,唐文龙,刘俊孝,吴樾,木幡龙,王斑,洪天明,蒋璐霞,王菁,王沐霖,舒耀瑄,孙蛟龙 

    导演:陈嘉上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玩命快递3

    • 正片

      鼹鼠之歌2:香港狂骚曲

    • 正片

      迫在眉睫

    • 正片

      杀人回忆

    • 更新HD

      拯救悟空

    • HD中字

      仿生超极限

    • HD中字

      狩猎

    • HD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

     剧照

    荡寇风云 剧照 NO.1荡寇风云 剧照 NO.2荡寇风云 剧照 NO.3荡寇风云 剧照 NO.4荡寇风云 剧照 NO.5荡寇风云 剧照 NO.6荡寇风云 剧照 NO.16荡寇风云 剧照 NO.17荡寇风云 剧照 NO.18荡寇风云 剧照 NO.19荡寇风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影片讲述了一代名将戚继光南征倭寇还沿海太平的传奇故事,明中期嘉靖年间,地方官府腐败、明兵军心不整,倭寇趁虚而入,屡次进犯东南沿海。正值内忧外患之际,戚继光(赵文卓 饰)临危受命,与俞大猷(洪金宝 饰)自行招募三千义乌村民,在短短数日之内,以严明军纪、非常手段操练新兵,以先进武器 、精绝阵法武装部队,成为史上首支“特种部队”、闻名中外的“戚家军”。

     长篇影评

     1 ) 好的题材没出好的电影

    上映第一晚就去看了,不知道是没钱还是水平真的低,不像好题材该有的电影质量,不会推荐别人去看!戚继光队伍击败日本正规军,没看出来击败的原因在哪,好像就是因为戚继光很有名,打着打着就很自然的,3000人击败了对面2万军队,之前政府军队一万打人家一千,打了个平手,不知道这么大转差是因为什么!

     2 ) 尬导、尬演、尬逻辑、尬台词,当然道具组还是相当不错。

    英文名GOD OF WAR是几个意思呢完全和中文名对不上啊。洪大哥该减肥了吧扶你的那俩兵差点没扶起来啊,监狱里和戚继光打那一场棍是几个意思呢,一点深意都没有完全是可以删减剧情啊。戚夫人是更年期晚期患者吗,喜怒无常不按套路出牌,前一秒还做按摩马杀鸡后一秒就给老戚照脸呼耳刮子,明显性生活不和谐啊喂。胡大人是从京剧舞台上直接入组的吗,架子端得real尴尬啊,还有老在府里摆那么多银子是几个意思呢,您不是缺钱吗?我看就差发朋友圈炫富了吧,还有一场老戚要练兵胡大人给他一盒单手就能托起的银子,你是明朝发改委派来的吧是练兵还是练鸡子儿呢。
          台词奇奇怪怪前言不搭后语,经常是尬聊的把天都聊死了,老戚奇兵取胜在军帐里那段他弟两个就不能离老戚远点再说人坏话吗老戚真的是可以听到的阿喂,大成离别妻子那段,转身走了那么长时间说了一句“好,走了”你是说给谁听的啊喂完全违和感好吗,最后和倭寇大爷互砍那段,倭寇大爷说了句“你跑的挺快的”老戚你是不是得说点什么啊光盯着人家眯眯眼看是几个意思,都把老头都看脸红了。最后说老戚牌楼被倭军炸倒的时候,您不是应该站在后面和反派对视都眼神的吗,您被砸牌楼底下是几个意思呢?你是GOD附体吗,猪脚光环太强大了吧,你是将军啊喂,不是尖兵排排长啊,按这套路估计20000倭兵你一人就都收拾了,终于明白为什么叫GOD OF WAR了敢情就是说你啊,那为什么还被老婆呼大耳刮子呢,emmm原来戚夫人才是真GOD OF WAR啊。
          整体来说电影道具的历史还原度还是非常之好,服饰铠甲、兵器、部队阵型、器物、建筑装修风格、甚至是日本演员日语演出,基本碾压以往历史战争题材电影。当然也有尴尬的地方,铁炮打出榴弹炮的效果我也是醉了,电影开头明军攻寨的BGM是不是有点斧头帮帮歌的赶脚,差点我都跟着跳起来,骑兵呢?导演你是缺经费吗问胡大人要啊,苗刀呢?老戚佩刀都被砍断了就一点没想法?那是藤甲盾牌吗妥妥是美国队长既视感啊。
          导演还是非常有诚意的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战争电影的希望,就是想法太多没搂住,逻辑完全混乱,演员演技业余,情节幼稚,有几次我都觉得是不是删减太多剧情都对不上了,台州之战历史上戚继光不止3000人啊,3000人是戚继光前期招募的绍兴兵,台州之战时用的是26000戚家军啊。

     3 ) 也许叫《荡倭风云》会更好一些

    我看到电影名字的第一眼想起来的居然是小说《荡寇志》,这本书改写了水浒传的后半部分。原来豪气干云、义薄云天的梁山108将在这本书里都成了“寇”。所以我觉得本片叫做《荡倭风云》会更贴切一些,虽然名字上不那么顺口了……
    言归正传。倭寇盘踞岑港,名将俞大猷久攻不下,无奈之际,胡宗宪表示要让新来的戚继光试一试,毕竟戚继光已经在龙山这个碾麦场率领大军打败了数十鬼子。这个套路大伙很眼熟,三国演义的著名桥段,温酒斩华雄其实就是这样的,俞涉、潘凤之流自称名将却被华雄斩于马下,最终还得靠区区马弓手关羽前去了结。这是很常见的名人出场的套路,武侠小说里也再常见不过。只是这里用俞大猷做背景,真的好吗?也许导演也是没办法,谁让这仗本来就是俞大猷和戚继光打的呢?俞大猷这时候“讨贼不力”的锅已经背定了,这当口居然有人来分锅,简直求之不得。

    不过戚继光是来砸锅的,并不是来分锅的。
    戚继光在导演、演员以及群演的帮助下,轻而易举的就拿下了岑港。虽然有部分倭寇逃跑,但是他觉得并不不影响大局。但这只是他觉得,不几日,他就因为私放倭寇被免职了。明代有些人就是这么闲的没事找事找存在感。不像现在的公务员,上班没事可以斗地主打游戏。免得给别人添乱,这是我觉得游戏对现代社会最大的贡献之一。当然,立了功却被免职。戚大将军是比较沮丧的。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后来听说倭寇又来,他满怀对长期奔波在外的倭寇身体的关怀,对胡宗宪说:“绝对不能让他们再跑了!”

    戚继光在家赋闲,似乎要浪费他的军事天赋。好在戚继光自己不这么想,他带着自己的兄弟老婆微服私访当起了驴友。一开始差点被自己的兵给揍了,幸好戚将军指挥若定,赶走了几个兵痞。但是他知道靠这些兵痞是不能打赢倭寇的。于是他经过了一系列我不了解的活动。。。(比如扳手腕,看泥马???)假装不小心到了义乌这个地方,当时的义务居民还没有开发他们小商品零售的天赋。但他们依旧同外地人进行着生命上的往来——来就往死里打。和以往打倭寇的明军简直天壤之别,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的伟大传统,“勇于私斗,怯于公战。”他们的战斗精神感动了在一边看戏的吃瓜将军戚继光。于是戚继光就想招这些人去当兵,他们去打倭寇那战斗力杠杠的啊!但是义乌村民都不傻,谁放着安稳揍人日子不过跟你去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刀口舔血的生活?征兵遇到了一定的阻力。
    但这难不倒戚大将军。
    因为他发现,大家不能参军的主要原因是有一个叫大成(真姓大的话,说不定是大张伟什么远房祖宗。不过历史上好像姓陈)的地头蛇,不让大家去,要让大家好好挖矿。戚继光苦口婆心告诉大家参军的好处和挖矿的不好,可这个地头蛇就是不听。最后戚将军无奈。只好文的不行来武的。还好我们的戚大帅文武双全,既吃荤又吃素。终于强龙压过了地头蛇,地头蛇大成带着村民加入了戚继光的部队。戚继光不仅有了自己的独立团,还捡了个张大彪!
    可是打仗是件技术活,新兵蛋子们怎么训练呢?戚继光对此也很有一套,他发明了几个兵种配合作战的新式阵法和战术。于是戚家军闪亮或者粉墨登场啦!
    不好意思,啰嗦了很久。鬼子们,你们肯定久等了吧。
    果然急不可耐的鬼子们,兵分三路,分别进攻宁海,新河和台州。宁海和新河都是幌子,目的就是让戚继光自顾不暇,疲于奔命。主力好进攻台州——江浙总兵胡宗宪所在。戚继光在轻伤几人的代价下击退宁海的倭寇就发现,鬼子另有所图。于是派一半部队驰援新河。另一半兼程赶往台州。结果在台州城外花街遇见倭寇,打的十分辛苦,胡总兵派来的“书记”都给战死了。但最终还是歼灭倭寇。
    寇首仓田保昭最后说了一句中国著名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瞬间提升了这部打杀剧的内涵,不过一个倭寇显得比我们戚将军还有文化,这还了得?于是片尾用一个戚夫人无语的镜头来做结尾,估计是要在倭寇跟前扳回一城。


    这部电影的人物设定还是可以的,几个主要人物,戚继光、俞大猷和胡宗宪都选的不错。赵文卓的戚继光像一个初出茅庐但是精明干练的将领,要是能“儒”点就更好了,须知我们历史上的戚大将军不止领兵打仗,武艺高强。还有很多传世作品,其中包括数十首诗作。洪金宝的俞大猷除了体型不像常年转战南北,久经战阵的将军之外,就属配音不能接受。胡宗宪确实像一个深谙官场之道的大明官吏,长得像,台词像,演的也像。其实我更想说一句,在那个戚继光、俞大猷和谭纶出生入死、大杀四方,誉满天下的时候。真正忍辱负重的英雄是总兵胡宗宪。
    剧情上大概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部剧名字是《荡寇风云》而不是《戚继光传》。所以只讲抗倭,特别是戚家军创立之后一战成名的这几场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有些细节上不敢苟同。
    第一:很多镜头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很多显得繁冗。也许是导演跳跃性思维比较高。但是这样容易导致故事的连贯性差,电影首先要照顾观众的感受,不懂这段历史的可能会看懵。不必要的镜头也经常出现。戚继光打完兵痞后扳手腕和看泥马??泥马啊!


    哦这个泥马后面还有大用,但是这个扳手腕实在是。。。放在这里简直太突兀。也许就是为了显示戚继光“惧内”的高尚品格。但是全片描述戚继光“惧内”的镜头已经不少,这里就显得太过啰嗦。我们戚将军就这一个优点吗?居然反复来炒。巧妇有米只做炊饼?全片的结尾也很突兀,似乎苍田保昭兵败自杀之后就实在没得演了。匆匆一个镜头就结束了,,,来两句旁白也好啊!
    第二:戚家军之所以强悍,不仅在纪律严明。而且各兵种配合作战,天衣无缝的攻防系统是其攻击力强悍的主要原因。鸳鸯阵是它的代表。影片里只在训练的时候展示了一下鸳鸯阵,实战的时候就成了常规普通阵法。这…………不能理解。



    花街之战,简直就成了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以至于戚家军死伤惨重。这跟史书记载大相径庭啊,这一战实际上疲于奔命以少敌多的戚家军仅阵亡三人而已。那打仗还不是跟砍瓜切菜一样就把小鬼子报销了。也许导演是鉴于之前抗日神剧的风评不太好,束缚了手脚。其实完全不用担心,戚继光在抗倭的时候那就是“神”。这个导演倒是可以去横店取点经。
    第三:两军交战,要描写战场细节,一般都是三个方面。兵对兵、将对兵和将对将。本片这三个方面描叙都挺全面,看得出导演功底还是有的。不过我觉得戚家军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描写。占领绝对上风的正规军打这些跨国流寇哪里还用主将亲自出马,更何况,戚继光设计的战阵根本没有他的位置。他只能居中调度,这才是主帅最主要的职责。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有样学样,用一个和电影一样的结尾方式吧,6分,剧终!

     4 ) 简单了说,这场战争是两种武器的对抗

    小的时候,喜欢看《地道战》《小兵张嘎》《董存瑞》等歌颂英雄的电影,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一遍遍激情澎湃。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再有类似主旋律的电影上映时,我们像是要报复那个思想和精神世界被严重束缚的时代一样,心里情不自禁的抵触,拉低分数,鸡蛋里挑骨头。所以《荡寇风云》票房惨败了。

    最近在读《万历十五年》,由于作者眼光的犀利、阐述的深刻,以及历史本身的复杂,整部书显得压抑、低沉,唯看到戚继光这一章时,人的情绪才有所回升,不禁对他超强的管理指挥能力佩服至极,由此得出“战神戚继光”的说法,不虚也。



    简单了说,这场抗倭战争就是两种武器的对抗,一种是刚硬锋利的倭刀,一种是枝枝节节的狼筅。何出此言?

    在开始的时候,这支由倭寇以及中国海盗组成的入侵者进出沿海各地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开路先锋就是一把把金光闪闪的倭刀,其刀身坚固,刀刃锋利,独特的造型极其适合砍杀,史载可连续砍断六根长枪枪头。倭刀品质的优越,往往付出巨大的人工力量,据说,制造一把传统倭刀,需要一个工匠以及副手们花费几倍于制造普通武器的时间,加之材质的优良,精打细磨,愈战愈锋,倭刀一时间成了第一杀人利器。



    接着,再看倭刀的使用者。彼时的日本国内正处于四分五裂的战乱时期,各藩主间相互仇杀不断,而藩主手下的武士一生唯一的目的就是练习各种杀人和作战的技能,以为藩主服务,因此,他们平时不事农耕,不懂得怎样维持生计,他们一旦失去所依附的主人,就等于失去了生活来源,所以失业的武士们聚集在一起,经过一定的组织,来到中国沿海侵扰以谋利。所以《万历十五年》如此总结抗倭最初失败的原因:“不论官方文件如何强调这一战争是政府的官军围剿海贼,实际上却是外行的中国的士兵对付职业化的日本军人。”总之,这些倭寇的战斗力、凝聚力,以及战斗意志,仿佛形成了一把锋利无比、机动灵活又嗜血成性的倭刀,在一定的时间里,它所向披靡,让军备松弛,趋于末路的大明王朝措手不及。



    直到戚继光以及他应时发明的狼筅的出现。




    狼筅代表的是一种战斗方式,这种战斗方式聚集了藤牌、腰刀、长枪等多种武器,而狼筅是戚家军的独创,是战胜倭寇的一大神器。史载它长一丈五六尺(古代计法),枪身选用毛竹,它的顶端装上铁枪头,四周围有数层带刃的附枝,呈节密枝坚状。据说,还可以灌入桐油,敷上毒药。



    最初的对抗,大明士兵屡屡惨死在倭刀之下,每交战,心中早已产生了羊近虎口般的感觉,戚继光在他的《纪效新书》中这样写狼筅的作用:“士兵虽然平时用心练习杀敌之技,但是一看到倭寇就已经心胆摇动,忘记了本领,以致丢了性命,而狼筅枪头锋利,旁枝茂盛,可作遮身之用。”如此一遮,就好像把那把白光闪闪,沾满鲜血的倭刀给挡在了身外,加之前有手拿藤牌腰刀的战友,后又有数把长枪,左右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于是,团队里每个士兵的安全感陡增,胆气都壮了起来。倭刀一向以快刀斩乱麻为宗旨,是为刚,而狼筅藤藤蔓蔓、枝枝连连,是为柔,刚之倭刀在柔之狼筅中耗费体力,迷失注意力,纠缠不了几个回合,战斗意志涣散,就被手持长枪或者腰刀的戚家军刺死。所以,如果说,倭刀崇尚的是快准狠,那么狼筅就是要钝化它、柔化它,使之陷入犹如泥沼般的纠缠中,丧失战斗力,直至刀断人亡。



    从1559年戚家军走上抗倭之路的那一天起,敌我的形势就进行了大换位,大大小小一百场战斗中,戚家军竟然没有一场失败,不仅如此,每场对抗,戚家军无不是以极其微小的代价甚至零代价将倭寇消灭殆尽。这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神话自然是主帅的综合能力以及其他因素集中发挥了作用,而狼筅这种武器的使用似乎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推十。
    鸳鸯阵



    由此可断,无论是《荡寇风云》,还是《战神戚继光》,都是贴近历史,以史实为依据的,与那些惊人耳目的抗日神剧不是一个等级的产物。

     5 ) 几年后再看依然很精彩

    非常精彩,人物个性鲜明,盔甲做得非常出色。武打动作、攻防设计,都导演得很好。很好看的一部电影。

    字数不够 为了发得出来再凑几个字。电影名字叫《荡寇风云》,点到为止的讲了一下当时的政治,将军选人用人,改良军备、创新阵法。背景音乐不错,特别是训练时呼喊的号令,既能唱又深入人心。戚将军很强,他不仅自己强也给身边的人带来力量跟着一起强起来。与官兵同训练,行军时自己背行囊。

    电影里也有生活,这是很不错的一点。戚将军很宠爱自己的妻子。

    更多的美好与精彩之处得各位自己去发现了。

     6 ) 它本来可以是一部很优秀的抗战英雄作品

    有好的故事题材和优秀的导演,《荡寇风云》却拍不成一部热血优秀的英雄传记电影,实在好可惜。

    不是说这部电影烂,而是觉得它本来应该更好的。

    陈嘉上大家肯定不陌生,《逃学威龙》《精武英雄》都是耳熟能详的影片。近些年的《画皮》《画壁》《四大名捕》虽然口碑一般但也取得不错的票房。我感觉到一点,陈导在电影艺术上都颇具功力,但就是拍不出一个很棒的电影。

    《荡寇风云》也是如此。

    电影中的场景、混音、画面和动作其实都挺不错的,比我预期的要好很多,鸳鸯阵、虎尊炮、盾牌冷兵器、巷战、打斗……至少能够感觉的到那时候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但即使制作如此精良却无法获得观众能够的好评,不单单只是故事讲的不好那么简单。

    我想很多人都会想起前两年很火的《鸣梁海战》,这部韩国电影同样是抗击倭寇,但它却很好的展现出了韩军英勇神武、运筹帷幄的气魄。故事虽然简单,却让人记住了李舜臣这个民族英雄。

    包括前些年国产《大明劫》《绣春刀》,虽然没有庞大的战争场面,但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都让观影者有一种震撼的历史感。

    而《荡寇风云》缺的是什么?缺的就是历史电影、英雄传记该有的豪气。

    纵观整部电影,导演想讲的东西太多了,这样不但让剧情过于拖沓,也因为人物太多以至于不够塑造个性鲜明的形象。我们算算吧:导演想突出胡宗宪的清正廉洁;也想塑造戚夫人的巾帼英雄;戚继光的左右手,兵器专家戚继美的豪气鲁莽和楼楠的冷静沉着;义乌矿工首领陈大成的义气奋勇等等,甚至还要去顾及倭寇副将熊泽的日本武士精神和他的军事才能。

    如此多形象导演都想去塑造好,结果导致的是没有一个英雄形象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包括戚继光自己。

    历史中的戚继光不但英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对排兵布阵、战事谋略都非常了得。但影片除了看到戚继光的义和仁,还有一腔热血之外,始终没有让人感觉他的谋略。好像就是冲啊杀啊,倭寇就被打败了。我都还不知道两千人怎么打败两万人的,全靠一腔热血说赢就赢了。

    其实观众允许电影稍微的夸张,也允许主角和英雄能够做出超乎常人的行为。在影片中赵文卓的演技是可圈可点的,导演却始终没有给他安排一些力挽狂澜足智多谋的桥段,这也让观众感觉不到他的英雄到底英雄在哪里,和其他角色相比并没有任何突出的光环。

    很多电影都过于塑造个人英雄主义,但《荡寇风云》过于淡化了影片的观赏性,优秀的制作却让观众看得如此平淡,这也是我对这部片子惋惜的地方。

    就像我开始说的,它本来应该可以是一部很优秀的抗战英雄作品。

     7 ) 打仗靠英雄光环?

    博纳和陈嘉上所谓呕心沥血几年的作品,现在这个成绩当然很不出彩了。

    这部电影优点很明显,武打很精彩,场面很恢宏,质感真的不错,赵文卓宝刀未老。

    缺点同样突出,就是神奇的剧本,这种家喻户晓的故事拜托就不要太改编了吧,过于营造英雄的神力都快成神棍片了。

    剧本真的是作品之魂,这么雷的剧情,你特效,武打再精彩也于事无补。

     8 )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评《荡寇风云》

    明朝倭寇,由来已久。
    早在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就有倭寇攻略苏州、崇明等地,杀人掠货,猖狂一时。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抚、闽浙海防军务提督、抗倭名将朱纨在双屿岛击败葡萄牙人及各国海盗,收复当时亚洲最大的私贸港口双屿港(在当时的地位堪比后世的香港,又有人称之为16世纪之上海)。
    朱纨遭闽浙乡绅陷害而死后,沿海形成了军事真空。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倭寇攻破浙江省台州府黄岩县,四处屠杀抢掠,即将荼毒整个亚洲的“嘉靖大倭乱”正式拉开了序幕。
    倭寇极其残忍,其残暴程度,不亚于后世的侵华战争,甚至犹有过之。
    由于这时的明朝,卫所制度崩坏,军队腐朽不堪,加上倭寇中有经历过战争的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士浪人,因此抗倭初期,明军一败涂地。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6月7日,来自日本的仅有53人(根据军方塘报确定的人数,民间笔记有记为72人的)的倭寇从浙江绍兴府上虞县登岸的,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留都 南京城下,横行80余日,杀死杀伤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最终被明朝大量官兵围歼。
    盖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谋,猛而善斗,殆贼中之精选,非常贼也!
    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逐俱溃。
    这股倭寇攻打南陵县城时被总共四个县的官兵包围,明军放箭,倭寇个个能手接飞矢,除了明军弓软无力,倭寇的武艺之强确然无疑,难怪明军愕然后一起崩溃。
    而且,这伙倭寇,竟然企图攻击有万余兵力的南京。
    贼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
    夫京城守备不可谓不密,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于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在浒墅关,苏松巡抚曹邦辅、副使王崇古率数千官兵全歼这股倭寇。
    看过这个战例,再对比后来戚家军以极少伤亡的代价歼寇五万余,可以想见戚家军战力之强悍。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戚继光剿灭福建倭寇,俞大猷剿灭广东倭寇。从此,浙江、福建、广东大股倭寇均告平息,“嘉靖大倭乱”基本平息。
    说到嘉靖时代的平倭过程,一定要提到如下数位抗倭名将:王忬、朱纨、张经、赵文华、胡宗宪、余大猷、戚继光。其中最有名的,是俞大猷和戚继光,时称“俞龙戚虎”。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卒谥武毅。山东蓬莱人。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俞大猷和戚继光率兵围攻岑港的倭寇。
    感于明军战力不强,戚继光决定编练新军。目睹了义乌的一次民间大规模私斗,戚继光认为义乌人彪悍敢战,遂招募义乌的农民和矿工四千人进行训练,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
    戚家军以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而广为人知,被称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看一看下面这个简单的剿倭记录: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自己牺牲陈文清等3人;
    白水洋战斗:1500人对敌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自己牺牲陈四等3人;
    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斩首不多,此战主要为解救百姓;
    福建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
    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斩首688颗,自己无一人牺牲;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此战阵亡最多,达到90人;
    福清葛塘之战,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
    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牺牲金渔等16人;
    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自己牺牲童子明等24人;
    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自己无一人阵亡;
    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自己牺牲31人;
    ……
    剿灭倭寇后,戚家军又先后经历击败鞑靼、抗倭援朝、对抗后金等战斗,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十五万余,这在冷兵器战争时期是很恐怖的战绩。
    以上,就是电影《荡寇风云》的历史背景,也是我们讨论的基础。
    首先,作为一个历史迷和明粉,我对陈嘉上导演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拍电影,表示由衷的敬意。
    先来说说优点:
    一、服装、武器和摄影都还不错,有几个表现倭寇冲锋的镜头很有冲击力。
    二、戚家军的鸳鸯阵、三眼火铳、狼筅、藤牌等在片中都有细节体现。
    三、动作设计不错。
    四、戚继光振夫纲那段有点幽默感,万茜的表演很好。
    这部电影的最大弱点,是在剧本上:
    第一、 用了过多篇幅来表现俞大猷和戚继光的武功。
    诚然,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是武学高手,而且是搏杀战场上真正数一数二的高手。俞大猷曾去少林寺,折服了阖寺和尚,并写了一本武林秘籍《剑经》。戚继光精通拳术、棍术,箭法超群,武艺出众。但是,戚继光作为名将,他真正厉害之处并不是武功,而是练兵和用兵之法。
    也就是说,武功高强,顶多是“百人敌”,但戚继光厉害的是兵法,那可是“万人敌”。
    电影中对戚继光的谋略表现不足,建议导演认真阅读《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体会一下戚继光的兵法精髓。
    第二、 戚继光的人设出了问题。
    电影中有一段,戚继光在俞大猷及其他同僚面前,说他的顶头上司、直浙总督胡宗宪勾结严党、谋官腐败。这件事被锦衣卫获知并报告胡宗宪,被胡宗宪一顿训斥。
    这是不可能的。跟岳飞不一样,戚继光是个在政治上极其成熟的人,他后期和首辅张居正关系密切,两人结成政治上的同盟,使他在官场上一直顺风顺水。只是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才因被言官弹劾而失势。
    他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第三、 没有表现出戚家军应有的气势和技术含量,战斗场面太平庸。
    鸳鸯阵的武器是有所表现了,但是,鸳鸯阵的阵法却没有表现。鸳鸯阵在行军、接敌、追敌时都有一套变化,实用而有效。电影中戚家军打仗就是刀盾兵平推,关键时刻靠虎蹲炮开路,没有表现出高明的战法。这一点,要向日本电影《天与地》学习,他们用六万五千人和两万匹马,认真再现了雁形阵、双鹤阵、车悬阵等古代阵法。
    另外,戚家军成军以后,对倭寇基本是碾压作战。而电影中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气势,每次都是险胜,而且还有运气成分,完全没有打出戚家军的威风来。
    很遗憾,陈嘉上毕竟不是梅尔•吉布森啊。
    戚继光自称:
    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独步天下,霸气十足!


    另附: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抗倭援朝,收复平壤的名将李如松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民族英雄,平定倭患的名将戚继光

     短评

    服装道具都很用心了,觉得如果长一点拍成电视剧之类的将故事讲述完整,更有层次的话会更好一点。选择看这个大概是有一种爱国之意在此。

    3分钟前
    • 不懂相负
    • 还行

    电视剧质感,甚至还不如某些优质古装剧,不过回顾陈嘉上近几年的作品,四大名捕系列,以及画皮、画壁云云,我想这应该也是他的正常发挥了吧,恩。

    8分钟前
    • 柯里昂
    • 较差

    比想象中的好,叙事方面有些脱节,主题分散,动作场面也比较常规。但很热血惨烈,尤其是冷兵器巷战,鸳鸯阵、虎尊炮都有展现,服化道加分,没突出戚家刀有些可惜。另外对反派的塑造很成功,终于不再脸谱化。赵文卓跟洪金宝首次合作,总算开打了,“振夫纲”那段挺有意思,都是民间典故,万茜大赞

    11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打造戚家军抗倭、戚和夫人情感、明末官场生态,三线掺杂,想说的多了,剧本反而颇凌乱。如果集中在第一条的话,戏做足,配上动作和场面应该观看效果更好。最后大战居然不是赢在戚的谋略上,让敌方主将一句话就破了阵法,前面的打造戚家军和抗倭特殊装备不就全破功了么,有点莫名…

    13分钟前
    • Aboo
    • 较差

    1.攻寨、巷战、攻城,棍、枪、刀、火枪,各种类型的战役和兵器,应有尽有,看得下去;2.没想到戚夫人承包了笑点;3.比想象中的好很多,鼓励一下。

    1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女主选的真好

    19分钟前
    • GAKI
    • 还行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好片啊,剧情也是合乎历史的,没有胡编乱造

    21分钟前
    • 理想蔚藍
    • 力荐

    大约是本世纪最好的陈嘉上?细节好,无论文戏武戏,比如最后的单挑戏打到二楼镜头一挪远就表现部下都冲上来;比如吴樾打中炸药一转头城墙就被突破的节奏张弛;比如戚与俞、胡交接中三言两语对明官场和人物性格的描画,这些做的都很舒服了。剧情上没有神话初出茅庐的戚继光,人尽人事赢靠天命

    24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完全没有叙事的一部电影,各方面都很电视剧,感觉像看了两小时的电视剧片花,反而日本人的部分更有电影感,尤其是表演层面。

    2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较差

    一群不了解历史就说雷到不行打一星的和跟风黑的,你看过《纪效新书》吗?你了解本片的顾问郦波老师吗?你见过哪一部“雷”的电影会仔细说作战战术?还有说历史电影不应当看重历史细节的所谓“影评人”,试问诸公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不看是否反应历史看什么?观于华谊兄弟影院。

    31分钟前
    • 伍德斯托克
    • 推荐

    近来看《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明史分析比较多,赶上《荡寇风云》上映就颠颠的看了,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拍得很好丰富而真实,文官腐败党派斗争武将受迫,发动底层百姓组建抗倭统一战线。这么好的片儿没人看,一个是宣传不行一个是被抗日神剧拖累的吧。

    33分钟前
    • 沉默
    • 力荐

    这个题材本来就不好拍,要不是有政府资助估计很难有人下手。看得出后期下了不少功夫,要让这部历史片变得“要商业”“要好看”,但整体还是平淡收场。

    3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看完这部对《蛟珠传》的预期放到了0。筹备和拍摄花了两年多,名字也从《战神戚继光》改了好几遍,但这些都是苦劳。从公映版来看,这更像是一个普通学生交给差生帮他完成的家庭作业,一切都透漏着应付的感觉。都说陈嘉上擅长奇幻片,那都多少年前的事了,画壁质量怎么样我又不是没看过。🙄

    41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很差

    看完明白为啥从《战神戚继光》改叫《荡寇风云》,分明把戚将军请下神坛啊,没有连连大捷只有险胜,正面角色没有伟光正,反面角色没有脸谱化,服化道细节用心程度能联想到《大明劫》,问题也有:节奏垮,中段拖沓,战争段落缺乏点紧张感,像电视剧,结局太突然…不过在同类片里算诚意之作了。6.7/10

    42分钟前
    • 瓦力
    • 还行

    堪比《大明劫》和《绣春刀》

    44分钟前
    • LazyLorna
    • 力荐

    戚继光带着老婆去阅兵打仗?Are u Kidding me?

    49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还行

    赵文卓是个可造之材,仓田保昭每一个眼神和脸上每一个褶子都是戏,但巷战和城墙保卫战拍的太窝囊,更像是古装版八路军游击战抗击日本正规军,简直怀疑导演到底研究过历史没,还是就拿几个戚继光名声上的元素贴个标签,好好的本子拍成英雄人物差点被全部围剿的样子,哎~还战神,日,丢人~

    52分钟前
    • 夜神月的猫
    • 还行

    三条线同时并行,导演想讲的东西太多,不懂取舍,导致哪条线都没讲清楚。戚继光多场大战都是侥幸,并没有体现他的军事才能,又给了他过多的个人打斗戏份,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没有电影质感,更像是电视剧,结尾过于仓促。最后,赵文卓老了。

    56分钟前
    • 无忧逍遥
    • 较差

    导演说最想体现戚继光的能文能武,谋略过人每次战术都不一样,然而最重要的一场,包括戚夫人的对战,更多都只是侥幸而已。没用的戏份太多,导致了电视电影感。而且就像一句话里面不能出现两次相同的形容词一样,一部电影里怎么能有两次相同的手握刀刃流着血割断对方脖子呢。多一星给映后导演哭了。

    1小时前
    • 蜉蝣
    • 较差

    宜将剩勇追穷寇,痛打他个落水狗,犯你大明虽远必诛。最近看了一圈国产雷片这个真的还行,难得没有把倭寇符号化处理,几位日本演员都真不错。

    1小时前
    • Mona Lishark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