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血战钢锯岭

    血战钢锯岭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其它2016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雨果·维文,卢克·布雷西,泰莉莎·帕尔墨,瑞切尔·格里菲斯,内森奈尔·布佐里克,理查德·劳斯伯格,马特·纳夫莱,费拉斯·迪拉尼,瑞安·柯尔,卢克·佩格勒 

    导演:梅尔·吉布森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露梁海战

    • HD中字

      威尔

    • HD

      红色机尾

    • 更新HD

      萧锋血战陈庄

    • 更新HD

      和平将军陶峙岳

    • 更新HD

      惊沙

    • 更新HD

      峠最后的武士

    • 更新HD

      东进序曲

     剧照

    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2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3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4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5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6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6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7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8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9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作为邪恶轴心重要成员的日本,其嚣张态势已成强弩之末。是年,决定战局走向的冲绳岛战役拉开序幕,成千上万斗志昂扬的美国大兵被派往冲绳,等待他们的则是敌军重兵防守、凶险异常的钢锯岭。在这群人中间,却有一个不愿拿起武器的军医。他名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来自美国的弗吉尼亚。太平洋爆发之际,瘦弱的戴斯蒙德志愿成为救死扶伤的军医而应征入伍。可因童年和家庭的原因,他始终不愿拿起枪支操练,为此宁愿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几经周折,戴斯蒙德最终和战友来到了钢锯岭。枪林弹雨,转瞬之间无数人应声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仅凭一己之力拯救了数十条濒死的生命……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长篇影评

     1 ) 真实的道哥跟电影不同,他比电影更传奇

    看完之后不敢相信,觉得好莱坞主旋律真敢吹啊……
    上网一查,发现这片子居然大多数都是真的,而且历史上的戴斯蒙·道斯这人比电影更神,真英雄,也可以说是真二杆子……
    道哥这人是标准红脖子,农民、拜上帝、估计投票只投共和党。他们家信的是个叫“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 Aaventists, 根据‘不悔’的回帖修改)的小教会。他确实不肯用武器,但除了第六诫之外更多是因为童年阴影,他爹喝醉了差点毙了他舅舅,道哥看着老爹被警察带走,发誓绝不碰枪。



    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时道哥是船厂工人,确实有资格留在后方,但他还是入伍了;入伍后他确实拒绝碰枪,因为信(shen)仰(jing)被军法处置,他被定为“拒服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后来成为二战中唯一一个获得荣誉勋章的拒服兵役者。(2016-12-09编辑:勋章名字根据评论更正。)
    钢锯岭的确是个400尺(一百多米)高的峭壁,美军登陆后确实在上面挂了个下船用的绳网当楼梯,电影里没演的是,那绳网是包括道哥在内的三个志愿者挂上去的。我猜他们本来想过把这段放在电影里的,所以之前拍了些道哥爬山的片段。


    不过这不是最扯的,最扯的部分导演不敢拍。
    当时美军攻上去后被日本人打了下去,电影里那段人海战术A过去拍得精彩,但其实太小看日本人。根据战报,日本人在山腹里构建了蜘蛛网一样的暗道和工事,放美国人上来然后立刻发动,美军其实是立足未稳、被日本人用火力拍垮的。
    全军溃退后道哥不走,独自留下救人,开始无敌状态的表演。包括在火线上包扎、提血浆输血,从距离日军阵地只有不到十米的地方拖回来一个伤员。
    最扯的是,他竟然在枪林弹雨里忙活了十几个小时而毫发无伤。事后还有自称狙击手的日本俘虏说在钢锯岭见过这个作死的卫生兵但每次冲他开枪子弹都会卡壳。
    当时一片混乱,道哥救了多少人没人知道,他们营长要报一百,道哥自己谦虚说也就五十来个,双方最后妥协报了七十五人。
    第二次攻打钢锯岭前他确实获准读经(因为是星期六,我试过理解他们那个教派非要在星期六做礼拜,结果发现自己英文其实不怎么样)。而这次美军成功拿下了钢锯岭,道哥忘了开挂、被手榴弹炸飞。也可能是星期六上班,他们教派的上帝生气了。
    道哥被炸飞之后电影就算结束了,但是,在七十年前,道哥的表演还没有结束……
    在被担架抬下去的路上,道哥自己滚下担架,因为发现了另一个伤员,他要把担架让给战友,然后自己走回了急救站,此时他腿上至少有十七块弹片,路上还被日军狙击手打了一枪。

    不过,尽管梅尔吉布森各种打折收敛低调处理(天哪想不到我居然有一天会这么说梅尔吉布森),电影和现实的最大的不同仍(yong)然(yuan)是脸。
    真实的道哥当然不是蜘蛛侠,他的画风是这样的……



    不过道嫂长得还真不错,最难得的是人好:二战结束后伤兵满地走,伤残补助不高,道哥重伤后在医院进出了几年,之后一直无法全职工作,道嫂去考了护士牌养家(电影里这段是虚构的,其实两人是在教堂认识的)。

    2016-12-08 补充:
    关于野史中日本狙击手卡壳多少次的掰扯:

     2 ) 《血战钢锯岭》和真实历史良心拒服兵役事件的出入。

    一向以写实,粗暴阳刚著称的导演梅尔吉布森,跨别十年众望所归给我们带来了肾上腺素爆炸的《血战钢锯岭》。 让电影重新离开了大量的绿背景CGI技术。扎扎实实的拍到每一个爆炸,每一条血管被割掉后的喷张。实打实的爆炸和拍摄,最真实的展现二战的人间炼狱。用传统老牌的拍摄手法,慢慢铺展的剧情,让很多有人回想起了电影战争片的黄金时代。那种久违的古典烈酒的滋味!又重新回归了! 《血战钢锯岭》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位叫德斯蒙特多斯的士兵拒绝拿武器上战场,只救人的虔诚基督教教徒。 那么真实的德斯蒙特多斯,和梅尔吉布森镜头下的德斯蒙特多斯有多少出入呢。在搜集网上和观看过关于多斯的纪录片后,给大家罗列了重要的一些部分。

    1.关于“良心拒服兵役”(conscientious objector) “良心拒服兵役者”简单点说,就是上战场不拿武器只救人的“士兵”。多斯应该算真正意义上第一位“良心拒服兵役”者。而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经有位叫阿尔文约克的人就干过,拒绝拿武器,但是后来中途放弃了。 所以多斯成了第一人。之后在越战时期,曾有两位士兵也效仿,分别是托马斯贝内特和约瑟夫G小拉普安特。可惜的是他们在越战时期就牺牲了。

    2.关于多斯童年阴影 多斯的童年确实有阴影,他的父亲酗酒,正好那个时期美国大萧条,整个家庭弥漫着恐怖。终于有一天多斯的爸爸和多斯的小舅舅(多斯母亲的弟弟)都喝大发了。于是多斯的爸爸拿枪差点杀了多斯的小舅舅,而这时多斯的母亲上前去阻止了(并不是多斯上前阻止的),之后多斯的母亲报了警,多斯这时候才回到家看到了后阶段发生的事情,他的爸爸被警察铐走。于是多斯决定从此不碰武器。 而电影把这幕变得戏剧化,多斯的父亲拿枪想要干他母亲...多斯上前阻止。

    3.关于多斯和他老婆 多斯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是受到她母亲的感染。而在多斯年轻的时候去教会,认识了同样年轻的多罗西。于是他们因为同一信仰同一梦想走到了一起。而电影中把这幕拍成了传统的爱情相识桥段:一位士兵看上一个护士,护士爱上了血气方刚的士兵。 但是确实后来多萝西成为了一名护士,但那是多斯在战场上受伤退役以后无法工作,多萝西要养家糊口,去考了护士职称。 而多斯和多萝西婚礼,是早在多斯去服兵役前就已经举行了。也就是说多斯是结完婚办理婚礼收完了红包以后才去服兵役的。电影中多斯因为不愿携带武器而不能参加婚礼,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已。 而在现实中,他在去战场前确实有2周的探亲假,但貌似被拒绝了。最后只给了3天。

    4.关于钢锯岭 大家可以看一部由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硫磺岛的来信》。里面更详细的展示了日本人在这些悬崖峭壁的岛挖的盘丝洞。在钢锯岭日本人也是这么干的。所以美国人刚上岛的时候,对这些悬崖峭壁很是头疼。 于是多斯和另外两位士兵一起用货网做了一个简易的攀岩的道具。而这个道具在电影中多斯到战场时候已经有了,而且还相当的完整,但现实中,这个攀岩的道具十分的简陋。

    5.关于战友 现实中和电影区别不大,战友在初期非常排斥多斯这种不拿武器的做法。觉得他装腔作势,装上帝,你谁呀你?!所以大家都嘲笑他,排挤他,而且还拿鞋子物品砸他。至于电影里他被打得满地找牙,也是为了戏剧需要。在军营里被打成这样,是要受到严重的军规处罚的。

    6.关于周六不工作祷告 多斯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他周六真的是不工作呀,虔诚的祷告呀。起初在军营的时候就是这样。后来上战场实在没办法,只能周六也“上班”。但是上班前,他也必须祷告。这就有了电影里上战场前士兵都在等他的祷告。

    7.关于法庭审判 电影中他父亲来救场。现实中当然没有了。只是多斯的父亲确实有在外场联系了教会的战争委员会,这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后在拒绝2周探亲假后,重新给了多斯3天的探亲假。

    8.关于救援日本兵? 电影中有一段是多斯在地洞了救了一位日本兵。 这一段是在纪录片里多斯的战友的描述。当然了,这位战友因为政治正确,他的用词非常小心,说得很含糊。一会说的是日本士兵威胁了多斯,一会说只是看见了某个日本兵有美国式包扎。而且多斯因为大爱嘛。等等等等。但是至于到底有没有这件事情,至今还是一个小秘密。

    9.关于多斯脚踢手榴弹 这个是真的,只是不是日本兵投降扔手榴弹。而是在一个夜晚,他们经过了日本兵的一个巢穴,被突然扔过来的手榴弹吓蒙了,说时迟那时快,多斯一脚踢开。最后手榴弹在空中爆炸,炸伤了多斯的腿。之后多斯坐在原地等了5小时担架才过来,但是抬没两步,多斯发现有战友比他伤势更严重,决定把担架让给战友,自己走下去,而这时他被日本狙击手打中胳膊。再次负伤。

    10.关于多斯的后来 电影后面真实镜头,是电影的一个升华。看完电影大家全体起立鼓掌。真正的反战核心就是得到世人的认同的价值观。 现实中,多斯荣获荣誉勋章,收到总统接见等等。但之后多斯的生活并不容易。他负伤太重,被认定为90%残疾。接受了将近5年半的治疗。1976年以后,完全失聪。1988年接收人工耳蜗手术才恢复听觉。

    因为战争多斯失去了劳动能力,他的妻子变成了家里的劳动力,去考取了护士职称,全职工作,增加家里收入。多斯兑换了政府给的保险,买了一个四亩地的小房子。他和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平时在小房子的草坪里种植一些水果和蔬菜,但是最后为了全面维持生计,那块草坪拿来耕作用了。之后多斯健康允许,开始尝试做一些兼职,比如维修工,家具工等等。

    1991年,多斯的妻子多萝西患上了乳腺癌,并死于一场车祸,而那次车祸正是多斯载着多萝西去医院的路上。

    1993年,多斯再婚,赢取了第二任妻子,叫佛朗西斯。

    2006年,多斯去世。

    支持我的话还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大聪看电影

     3 ) 何止燃!我特么竟被硬生生捅哭了3次!

    我竟然没有一点点防备,被《血战钢锯岭》硬生生捅哭了3次!这是我对这部电影最贴切的评价。对于我这个小老司机的山东爷们,太罕见了!上一次看电影抹眼泪,还是《肖申克的救赎》的最后,安迪在雨中重获自由的那一声呐喊。

    在观看之前,祥子对这部电影期望值做了很大保留。首先是呆萌略帅的安德鲁·加菲尔德能否表现出我们认为的美国大兵形象?

    可实际上,我给加菲跪了!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演技颠覆了我对加菲的认识!

    另一个原因,是在预告片中反复出现男主道哥从小长大的经历和谈情说爱的镜头。

    战争片最忌讳拖泥带水的情感戏,也很担心《血战》会重蹈《珍珠港》覆辙,因为生硬的三角恋爱毁了一部好题材。

    也多虑了。

    这些参军之前的情节,都是为了服务这个一根筋轴的、能把钢钳崩出豁牙的医务兵。

    小时候打架干不过,一起之气抡起板砖就砸向兄弟脑袋,差点闹出人命。

    看见漂亮妹子,也毫不害臊的直勾勾盯着姑娘。还不知道妹子是啥想法就宣示“麻麻我要那姑娘给我生崽子”。

    第二次见面就很霸道总裁范的强吻人家,姑娘一巴掌呼过来,道哥反倒蒙圈了:我以为你会喜欢呢!

    乖乖!要是把妹都能这样,我天朝3000多万单身汉岂不是在看完电影后,拉住身边的妹子来个壁咚就能妥妥告别单身啦!

    而妹子竟然真和这个在任何时候都面带微笑的直男好上了!

    而这个性格一直延续到参军、战场。

    道哥因为耶稣的一句“不要杀戮”,拒绝持枪上战场。他认为,参军的目的,不是杀人而是救人。

    宁愿冒着上军事法庭的危险、延误婚期也不改初衷。

    硬的像块臭石头!

    在被长官讽刺“千万不要指望道哥在战场上救你们”后,道哥硬是凭着“再救一个”的坚强信念,一己之力救出了75个战友。

    也许是由于道哥的虔诚真的感动了耶稣,子弹也跟长了眼一样,绕开道哥飞一会,生怕碰到这块“臭石头”,自己就变成了豆腐花。

    事后还有一个日本狙击手说,在钢锯岭见过这个作死的卫生兵,但每次冲他开枪,跟见鬼了一样子弹会卡壳。

    也由于道哥的信念,整个军队被感动了,把生死置之度外,甘愿再次跳入钢锯岭这个火葬场。

    绝大多数影迷在看完《血战钢锯岭》后的第一反应是,超燃!

    但何止是燃,简直是燃到残暴的地步!

    总菊的情绪肯定是先被感染了,给我们做了一次完美的表率:不足30s的删节。这可是逆天的表现啊!

    因为《血战》的战场,充满着“肝肠与炮弹齐飞,脑浆与子弹共舞”的血腥画面。大屏幕就赤裸裸的将残肢断腿、心肝脾肺在你面前生掏,就像自己在战地收尸。这电影要是用李安导演《比利林恩》的拍摄方法展现,会让诸多影迷跟士兵一样,留下战后阴影。

    而实景拍摄极为逼真的爆炸场景直撞眼球,比任何电脑特技都来的实在。加上震撼的环绕立体重低音,如身临其境般,代入感超强。

    尤其是在被道哥激励、最后一次奔赴钢锯岭决战时,每个士兵面刻不屑死神的表情,雄赳赳气昂昂的把大杀四方的气势倒灌到每个观者的脑神经。

    双手握拳,汗毛直立。

    但这种燃,却不是我们通常看的战争片:

    眼看胜利在望,三军将士怒目圆睁,就等一声浑厚嘹亮的冲锋号,杀入阵中、刺刀见红的去捍卫胜利的激愤。

    不是那种忍不住想钻入屏幕、跳入战斗,同仇敌忾杀人的情绪。

    而是当我们看见士兵目睹战争时那种恐惧的眼神,跟他们一样,不论情绪还是行动,都像被焊枪定住了一般,不听使唤。

    人心都是肉长的,再坚强的大心脏,看见鬼门关就在下一步,也会恐惧要不要继续。

    真实的燃,过后就是一团灰。

    这种燃,也不单纯是肾上腺激素冲破重重关卡,汇入血液直顶脑门引发的冲动,

    更多的是道哥“再救一个”精神感染每个观者,触发的情绪迅速在心中集聚,就等一颗炮弹落地,瞬间点燃。

    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过瘾,更是心里强有力的震撼!

    眼眶干了又湿。

    这也是祥子继《肖申克的救赎》后,再一次认识到信念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竟真的如此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如果你也去影院看这部电影,千万不要吝惜你的“卧槽”,

    因为这两个字在这影院太常见了。

    而更多“卧槽”,也是对这部电影,最高的评价!

     4 ) 一个真实的故事?

    医务兵道斯被担架缓缓放下,他正抓着战友冒死为他找来的《圣经》,突然天空变得透亮,担架开始上升,影片结束在一个如此有寓言意味的镜头里。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在最后走到了和他的《耶稣受难记》相同的一边,一个男人在接受了血腥现实的洗礼后终于来到了信仰至上的天国。

           这是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故事:来自小镇的青年满怀热情奔赴战场,在战争中成长。梅尔·吉布森在“反犹”风波被好莱坞封杀后用来自自己故乡的投资拍摄了一部纯正的美式主旋律电影(本性难移的梅尔·吉布森依然在影片中借助军官之口对一个波兰犹太士兵冷嘲热讽)。当然,其中不变的是大量血腥残酷的肉体之苦,唯有超越肉体的苦痛,信仰的故事才能圆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尔·吉布森的暴力只是一种手段,通过修辞学层面上的辞格来传达出力量,如果说在美学层面的暴力所构筑的真实是带有真理的客观属性的话,那么修辞学意义上的暴力也最终只能被结构化为符号本身。《血战钢锯岭》的开篇就是火焰喷射器扫射的火龙,这段闪回刚好结束于道斯受伤被抬上担架,一前一后形成的受难到升华、弱者到英雄的封闭圆环,《勇敢的心》中的冷兵器、《耶稣受难记》中的木钉和十字架、《启示》中的毒箭,是自由、博爱与尊严在支撑着华莱士、耶稣和玛雅战士战胜这一切。《血战钢锯岭》中的道斯选择不拿枪,他的双手只能救赎不能杀戮,对信仰的坚守让他超越了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在影片中导演简单地将道斯的父亲作为了其信仰的对立面。被战争的阴影困扰的父亲酗酒、家暴,让道斯在童年在恐惧中度过。道斯在“生父”与“天父”之间的选择并未经历太多戏剧性的时刻,他能用责任、爱国主义的世俗价值观和生父和解,也能用严守信条和祈祷来接受天父的祝福。在因为不遵守上级命令被关入牢房时,房间上方的窗户框如十字架般散发着光芒,道斯的挣扎真的就如同耶稣在受刑前的最后一刻,而圣母玛利亚会来安慰他。

           钢锯岭只是整个冲绳战役的最后收尾阶段,在1945年日本战败已经无可挽回之时,美军对冲绳的战争关系到能否尽快攻入日本的本土。在前期海战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日本“神风”特工队在空中对美军造成了阶段性困难,但美军很快靠米彻尔航空母舰群重新掌握了局势,这时就只剩下冲绳岛南部的钢锯岭了。日军由于失去了空中和海中的主动权,所以只能利用冲绳的特殊地形做地面防御。冲绳南部不再是茂密的丛林和密集的渔村,而是布满了石灰石的贫瘠之地。日军利用石灰石筑建了密布的地下隧道,就像他们在硫磺岛所做的一样。美军显然过分自信了,他们在拥有了海空优势的同时,陆上3个陆战师军队也比日军的残兵败将有优势。但事实是残酷的,美军两个陆战师的进攻接连被瓦解,就像《血战钢锯岭》中道斯刚到冲绳时所面对的画面,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血战钢锯岭》是部断裂的电影,前半部分的闪回显得过于冗长,像是《珍珠港》的翻拍版本,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的来信》在处理战时生活的手法显然更加高明。提到《硫磺岛的来信》就能想到战争电影常说的“视角”问题,是战胜方的视角还是战败国的视角?伊斯特伍德在《硫磺岛的来信》和《父辈的旗帜》中的实践显然不能让人满意,因为我们发现其中的日本人仍然是构建在某种想象性质的图景之上,这与陆川在《南京,南京》中所犯的错误一样。他受天皇思想洗脑到内心残存的对家人的爱,这种爱击溃了这看似坚固的信仰,但事实真能是这样么?梅尔·吉布森全然的战胜者视角下,包括日军指挥官牛岛在内的任何一个日本人的名字甚至没有出现在影片中,我们看到道斯为日本兵处理伤口,这与其说是站场上的人道主义还不如说是道斯基督教信仰的展现。在影片结尾出现的一组交叉蒙太奇中,道斯手持《圣经》得到拯救,牛岛却不得不破腹自尽,基督教信仰击败了武士道精神,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梅尔·吉布森对战争场面的处理明显“老派”,虽然其中不乏他喜欢的血腥和暴力。梅尔·吉布森放大了“突然性”,你不会知道子弹何时何地在哪里出现,人物被击中都是突然性的。《血战钢锯岭》中的战争重新回到了传统好莱坞叙事上,就像斯皮尔伯格们所做的一样。镜头和剪辑都如同教科书般的工整。回想下近年来伊战主题的电影,大部分战争场面都是用手持跟拍长镜头来完成的,观众视角和士兵的视角重合,音轨中传来厚重的呼吸声,我们对他们的恐惧感同身受。在德·帕尔马的《节选修订》中导演甚至在士兵头盔上安装摄像镜头,然后将这些录像片段剪辑成一部电影。但《血战钢锯岭》中的视角重合镜头非常少,在第二次进攻中出现了少量几个但也是一闪而过。影片中道斯和战友联手打掉狙击手的桥段也是标准的美式幽默,几乎是所有好莱坞战争电影的标配。梅尔·吉布森用保守的方式来拍摄战争场面反而更加有力地衬托了道斯的传统价值观。在影片中那些残酷的杀戮镜头中同样也穿插着诗意慢镜头和特写镜头,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马利克的《细细的红线》,梅尔·吉布森的诗意是关于战靴跨过尸体、老鼠肆虐和恐惧的眼睛,而不是树木、花草和诗歌本身。这与其说是特汉柔情不如说是战争暴力的另一种释放,火焰喷射器在钢锯岭最后的战役中对摧毁日军坚强的防御阵地功效巨大,其巨大的火焰在吞噬着生命和罪恶,犹如《圣经》中被烧掉的罪恶之城索多玛,上帝的荣耀终将降临于此。

           在“视角”之外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血战钢锯岭》究竟是一部“好战电影”还是一部“反战电影”?在梅尔·吉布森之前的作品中都传达出战争必要性的态度来,虽然战争残酷,但不经过战争就无法获得自由。道斯拒绝拿枪看似是反战主题的获胜,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斯信仰的树立或者说建立的基础是在暴力性之上的。每个人都有拥有自己信仰的自由,在当今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下,人们愈发感觉到这是个自我中心的陷阱。道斯手持《圣经》和牛岛手握短刀是否都是某种尊严与信仰的体现?好莱坞电影经常告诉我们,战争中的杀戮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为了保护我们的亲人和我们坚守的价值观。这种模式下的叙事要跳出“好战电影”的批判就必须借助情感的力量。所以我们看到《拯救大兵瑞恩》里牺牲战友生命拯救这个家庭仅存的儿子以及《血战钢锯岭》前半部分的情感主线,但《血战钢锯岭》中家庭个体的牺牲与国家利益的矛盾却相较前者被淡化了许多,意识形态上的自我救赎进一步得到彰显。在《硫磺岛的来信》中,小部分日本军队不可理喻地野蛮、未开化现象也许暴露了伊斯特伍德自己身为美国人的优越姿态,但本质仍然没有溢出现实的边界,同样《血战钢锯岭》中的牛岛和他的军队只是得到了一种片段化的“展示”,似如无血肉的木偶,战争场面中观众也感觉日本人似乎永远杀不完,但美国军队在战争刚刚开始就已经成片倒下,实际情况是在冲绳战役中日美军队损失总数是11:5,美军死亡1.25万人,这是美军太平洋战争中的最高作战损失。

           牛岛和他的军队如果不放弃防御战略(日本人认为战争中只采取防御战略是可耻的),美军也许更难攻破钢锯岭,电影中日本兵如同一个个鬼魅般游荡,夺取人的生命,道斯的梦境在现实主义的框架内反映了他对死亡的恐惧,但他从来没有因为恐惧而怀疑信仰,救出的75条生命都在佐证着道斯对信仰的坚守。梅尔·吉布森的电影总是以男性主人公最终与信仰世界和谐共存作为结束,无论其挣扎的过程是多么的血腥与冷酷,这些足以让观众窒息甚至避之不及,但最后他还是会伸出双手来拥抱现实世界。单就战争本身来说,《血战钢锯岭》在呈现残忍的杀戮时却没有在个人救赎之外给予战争更多的反思,在敌我阵线分明,主人公“不死”前提的引导下残忍的杀戮也变成了和平年代过剩的男性英雄主义的谵妄,但和平不能单靠信仰来维护,战争的批判也不能仅局限在“非正义”层面,任何对人性善的歌颂都不能忽略掉恶的另一面,否则道斯从钢锯岭黑暗地道中离开后见到那神启般的光明也不过是一片幻影。

     5 ) 看完《血战钢锯岭》你会发现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昨天去看了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有意思的是,我原以为这是部很low的片子,但是!看完之后简直燃爆,不得不说,梅尔吉布森宝刀未老,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其实每当看到手撕鬼子的某抗日神剧,真的好想对主人公吐槽:先生,您的血浆袋掉了,估计主人公还会诈尸起来说:“不,是群演的血浆袋”

    而看完梅尔吉布森的电影后由衷的感慨:讲究!这就是专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本来以为所有的效果都是后期特效做出来的,其实不然,完全实拍啊!!!

    听说梅导为了营造残酷的战场效果甚至炸平了澳洲一座农场,感慨能“毁坏公物”到如此的境地,执着如此也只有他了。

    其实梅尔吉布森还原的就是二战中最丧心病狂的一场战役。

    虽说二战题材早已没了当年的号召力,然而《血战钢锯岭》再次用强大的荷尔蒙拯救了电影市场。

    也不怪梅导如此真实的大阵仗还原,因为在这场战役中,日军伤亡10万人,美军伤亡人数也高达7万人,说是人间炼狱一点不为过。

    传奇的战场总有传奇的人物出现。


    加菲饰演的二等兵道斯就是这样一个真实存在的英雄。他不携带任何武器上战场,却作为一位医疗兵,在到处都是敌军的地洞,堡垒和埋伏的地方,赤手空拳救下75人。

    梅尔·吉布森拒绝修饰一切暴力,相反,对暴力不遗余力地展示,是他的标签。

    他认为对暴力的全部还原就是和平的尊重,而这也是《血战钢锯岭》里的二等兵道斯的信仰力量。


    敢肯定,假如你喜欢注重情绪刻画的叙事,直截了当的主题,以及真实零添加的风格,《钢锯岭》,绝对是你的年内大菜。

    战争,因为真实,富有力量。

     6 ) 《血战钢锯岭》的真正战场,并不在钢锯岭……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人踊跃应征入伍。 在戴斯蒙德•道斯所在的堪萨斯小镇上,甚至有人因为体检不合格无法从军而自杀。 道斯也满腔热血,一心报效祖国,他的入伍得到了家人的首肯和未婚妻的支持。

    道斯和未婚妻吻别,奔赴战场

    在军营中,他结识了一群战友,并在体能测试中表现优异,获得上级的肯定。 但随后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因为不能杀人的信仰,他拒绝触摸枪械,成了一名违抗命令的拒服兵役者。 坚持信仰的后果令他饱受屈辱:战友侮辱他是懦夫,军方企图用精神障碍做借口把他赶走,上级怂恿团队排挤殴打他,一切都失败后,他们把他送进监狱,接着又要把他告上军事法庭。 但所有这一切,都无法阻止这个年轻人注定要手无寸铁走向战场的命运。

    也许一开始,我们也跟片中的其他人一样,觉得他有点傻,有点轴。 就像萨姆•沃辛顿所饰的上尉说的,我们都清楚,文明世界的法则在战场上是失效的,不是你杀我就是我杀你,不带枪就上去,那不是脑子有病自寻死路吗?

    萨姆•沃辛顿饰演上尉

    电影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新兵蛋子们在奔赴战场之路上领教了打仗不是闹着玩的。 他们看到迎面而来的卡车上,尸体被胡乱被堆叠在一起,死去的士兵就像肮脏的货物一样从战场上运走。 还有满车的伤员,有的面容被毁惨不忍睹,有的满脸纱布鲜血还在渗出,也有的失去了手臂,他们虽然活着,眼中却已没了生气,仿佛他们的灵魂已经留在了战场,只有一具具躯壳逃了出来。

    而这一切,跟真正的人间地狱钢锯岭相比,又显得洒洒水了。 我很喜欢看战争片,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黑白老片,到公认的反战杰作《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再到新世纪的热门美剧《兄弟连》《太平洋战争》,都是我心目中的经典。 看多了之后,战争电影中断手断脚,肚破肠流的血腥场面,已经很难激起我的生理反应了。

    《拯救大兵瑞恩》(1998)中的登陆战曾经是尺度巅峰

    但《血战钢锯岭》却让我找到了第一次看R级战争片时的震撼和惊骇。 死神在战场上游荡,高效无情地收割灵魂。一个龙套角色,前一秒钟还在说着台词,下一秒就被子弹穿透了钢盔。 你死我活的冲锋和厮杀中,一个美军战士被射成了喷血的布袋,一排日本兵被火焰点燃成串烧,匕首胡乱地扎入敌人的眼珠,人体被手雷撕成两截。有伤员拖着血肉模糊的双腿,喊着我好害怕,鲜血和泥浆混在一起,模糊了他的面容。 当然,我没有见过战争的真貌,但毫无疑问《钢锯岭》是我在银幕上所见过的尺度最凶猛的战争戏。最起码,它丝毫没有遮遮掩掩那些破碎的肢体、横流的内脏、狂涌的血浆,它最大程度地接近我们想象中的二战战场。

    曾经有人讨论,为什么世界上每隔几十年就会爆发战争,是人类永远也学不会和平的重要吗? 恰恰是因为,和平年代,人们会将战争浪漫化、娱乐化,尤其是在影视游戏等娱乐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年轻人甚至觉得上战场杀人是一件很酷的事。 而《血战钢锯岭》这样的电影让人们清醒。老天作证,战争没有丝毫美的地方,那是人与人之间,用尽一切可能的手段夺取对方生命的过程,人性中任何丑恶不堪的东西,都在战场上暴露到淋漓尽致。

    就在这片血与火交织、撒旦的化身肆虐之地,道斯的战友们也震惊了,这个曾经被他们视为胆小鬼的瘦弱男孩,竟然身怀出常人难以想象更无法匹敌的勇气。 战场上,每个人都在拼命抓住一把枪,就像溺水的人的把手伸向一把稻草一样急迫。而这个手无寸铁的年轻人,却坚定无畏地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奔向每一个“医疗兵救救我”的发声之地。 当大部队撤离,他决然戴上钢盔,再度冲向那所有人都不想多停留一秒的烈焰焦土中。他脑中唯一的念头是,上帝啊,请让我多救一个吧。

    本片导演是梅尔•吉布森,他自编自导的史诗片《勇敢的心》国内影迷都非常熟悉,在奥斯卡赢得了多项大奖。 当年《勇敢的心》上映后,有影评人表示,那种幼稚的英雄主义,并不符合历史真实。我估计《血战钢锯岭》在国内公映后,也多少会招来类似的批评之声。

    硬汉导演梅尔•吉布森

    公平地讲,他们的批评并没有错。但《勇敢的心》也好,《血战钢锯岭》也好,它们的职能并不是亦步亦趋临摹历史(而且其实历史上的道斯比电影里牛逼多了,比传奇更传奇)。 观众需要的,是影片中那份高度纯粹的英雄主义。不管有多少戏剧加工的成分,它们确实有着让人泪流满面的力量。

    当美国大兵与野兽般的日本兵厮杀的同时,真正的战争,也在道斯的灵魂中上演。 就像梅尔•吉布森另一部导演作品《耶稣受难记》中的耶稣一样,他也曾几度怀疑信仰,几度情绪失控。最终,他凭借意志守护了信仰,并赢得了人们对他信仰的尊重。 他让所有人明白,信仰不是一桩可以功利计算的生意,它是文明世界的人们赖以自我支撑的基石。就像道斯对未婚妻说的,如果我连信仰都没有了,无法想象还能怎么活着。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如果每个反法西斯战士都能拿枪,可以杀敌和保护自己,当然能更快结束战斗,拯救更多的人。 但这样所赢得的,只是一个人人缺少信仰、对心怀信仰者毫无尊重的世界。如果世界变成了那样,和被法西斯占领,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道斯的信仰之战的胜利,意义不亚于钢锯岭战役的胜利,甚至不亚于二战反法西斯的胜利。 信仰是人类最强大的武器,义无反顾奔向死亡之地的勇士们,为了所爱之人的生命,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人性的自由,为了身为士兵的荣誉而战,归根到底,他们都是为了一份信仰而战。

     短评

    青少年时期及父辈们的经历,永远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看外国老一辈导演们的“老派”作品,当然有着强烈的共鸣与认同感,同时也为自己一代人由于时代的限制,在创作上的无语和失职而感伤。

    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这部电影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场面和充沛的感情都足以让人重拾久违的心潮澎湃,尤其是战争题材才能带来的那种感动。宝刀不老的梅尔.吉普森用这份“老派”的扎实再次诠释了“勇敢的心”:真正的勇敢并非骁勇善战,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并秉持自己始终不会放弃的那份纯粹。

    8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没有真人真事加持,你真会觉得,梅尔·吉布森是一枚假天主之名的神棍。当真实不可思议到某一个程度,你就会觉得,它怎么可以比电影还假啊。但这么老派的关乎个人信仰的电影,傻纯真的故事,看起来还是令人动容。电影是《全金属外壳》的两段式结构,大段的平静和抗争后,突然进入手撕鬼子的地狱模式。

    1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打仗真不需要120帧

    14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队伍配置中奶妈的重要性

    18分钟前
    • 失控的小跳蛋!
    • 力荐

    救人75命,胜造525级浮屠。

    1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谁告诉我加菲猫的哥哥最后去哪了?

    24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无需多做评价,最好的评价就是开篇的字幕——a true story

    27分钟前
    • 梦羽灵泉
    • 力荐

    “每个人的信仰都值得尊重,这就是最真实的我们” 我操,好久没看到如此热血经典范儿的电影了!复古老派,却看得老泪纵横。继上一部导演作品《启示》后,阔别十年的梅尔·吉布森依然出手不凡!恍惚在看2016的《地心引力》《勇敢的心》《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短评也得老干部一点

    2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李安想告诉我们英雄是会软弱会迷茫的平凡人,梅尔吉布森告诉我们英雄都是神一样的人。但是这部片的好处是,同样是展现人的神化,它可比手撕鬼子的剧真实多了。大概是因为真正的神从来不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常人难以企及,他只是谦卑地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克制是最大的美德。

    30分钟前
    • 李小丢
    • 力荐

    有个印象很深的片段,首战第一晚他与战友两人坐在战壕里,战友开了一个罐头问他怎么不吃。满脸黑漆漆战灰的道斯笑着摆了摆手说:我不吃肉。多么可敬的人啊,他的信仰无法改变战争,而战争却拿他看似最普通的信仰也无可奈何。

    31分钟前
    • littledepp
    • 力荐

    这部片子最牛逼的,把钢锯岭拍成了寂静岭,把鬼子拍成了鬼。第一次被一部战争片的恐怖场面吓到,感同身受于士兵的恐惧。

    35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3.5 前半小时和爱情戏俗得发指,从入伍开始才走上正轨,上战场就很好看了,虽然时不时出现的槽点还是会让人出戏,但最后成功被煽到。Bromance基友的存在感和感人程度抵十个女主告诉我不是一个人。对加菲的印象也大有改观。

    3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1.战争场面确实不错,子弹穿透头颅以及被炸毁的半个身子。2.感情线的设定有一种豁出去的庸俗。

    41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真实故事非常值得尊敬,但是这种满屏飞肠子的宗教狂热/主旋律的抗日神片风格实在不能认同。槽点多到数不过来,加菲主角光环大到可以徒手接手榴弹,队友捡回来的圣经可以直接穿越成入党申请书,日军智商战斗力全程不在线,没烧悬崖边的绳索,也不知道往下扔炸药包,啊…还有那迷之展开的感情戏…

    44分钟前
    • 弥呀
    • 还行

    观众纷纷表示:前一个小时简直昏昏欲睡。你看,不管是屏幕内外,大家关心的、想看的都只是流血、战争与死亡,没有人关心你的选择和信仰

    45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特别老派的热血直男片,甚至觉得叙事目的性强烈到有些直白。然而,就是好看。前半部分就是压制观众情绪,后面的战争就是帮主角和观者释放,去证明主角。战争场面太硬了,血腥可怕,看到紧张,如炼狱一般。我认同他的那些信仰?胡开尔啊!真正让人激动的,还是见证普通人创造的奇迹,因为这是真的。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枪林弹雨过,片叶不沾身。信仰没能改变战争,但也没让战争改变自己。梅尔·吉布森的宗教狂热病和个人英雄主义都让我想BB,但因为有本命在闭着眼睛也要给五星啊~(只有加菲才能这么一脸阳光的面对杀戮和暴力,五好青年的笑容太美!!!)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看完觉得吹牛啊,结果片尾出现正主时震惊了,再一查历史,真实道哥居然比电影里还开挂,真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当下好莱坞难得一见的右派电影,梅尔吉布森甩掉了神神叨叨,拿出宗教信仰和残酷战场,战争场景真实血腥,令人发指的牛逼 #这战争场景要是3D高清估计得看吐了#

    51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以我有限的观影经验,优秀的战争片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不会无视常识,最重要的,不会宣扬战争。这个片子基本都做到了。

    52分钟前
    • 咸菜帮老大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