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画片 哪吒闹海1979

    哪吒闹海1979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画片中国大陆1979

    主演:梁正晖,邱岳峰,毕克,富润生,尚华,于鼎 

    导演: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1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2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3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4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5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6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16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17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18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19哪吒闹海197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商末时期,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怀胎3年6个月,最终生下一个肉球,肉球中跳出一个伶俐可爱的男孩。李靖原当他是妖孽欲杀之而后快,幸太乙真人前来收之为徒,赐名哪吒,并赐以乾坤圈和混天绫两件宝贝。某年,天下大旱,甘露未降。哪吒和家将到东海洗澡玩耍。他用混天绫搅动海水,撼动龙宫,惹出巡海夜叉李艮和龙王三太子敖丙。几番言语不和,哪吒杀此二人,由此闯下通天大祸。四海龙王齐聚陈塘关索命,为救一方百姓,哪吒决定交出生命……   本片根据《封神演义》故事改编,并荣获1980年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1983年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88年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和宽银幕长动画片奖。

     长篇影评

     1 ) 25年了,哪吒闹海,还是招安归顺



       很难说[哪吒闹海]和[大闹天宫]在中国动画和中国人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在古典小说纷繁的纸页里,孙悟空和哪吒是两个叛逆到让人过目不忘的形象,但是这两个经典的反叛角色到最后都同样走回了被体制化的宿命,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反抗仅仅在屏幕上的一瞬间闪耀过光辉,不知道这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种悲哀。
       哪吒闹海,囫囵吞枣地来说,就其实是一个反抗强权的故事,并且最终舍身取义战胜强权的故事,这个故事中间有多少单纯的奢望暂且不说,而就算哪吒闹海本身,也有太多讲不清楚暗流。


       1.龙王代表强权,因为他要吃童男童女。龙王的一出现就是站在反面上的,而这种反面又是拥有集权的一方,因为陈塘关百姓还需要龙王降雨。所以哪吒一开始,就站在一个两面不讨好的境地,进退维谷的境地使他最后只能选择剔骨还父,割肉还母。这个行为不仅仅是英雄式的决绝,同时也是没有选择的必然。

       2.为什么是哪吒来反龙王。按照故事背景来看,哪吒此时不是仙不是神,只是拿着乾坤圈和混天绫的小屁孩,为什么他可以挑战龙王权威。这里面起码有两点,第一,他有太乙真人做后台,第二,他爸是陈塘关总兵。也就是说,反抗强权者,其本身也是权力体系中的一环,哪吒是一个官僚子弟,他反抗强权的能力也来自于强权本身,所以说起来,这也只是一个权力体系内部矛盾的解决案例。

       3.哪吒为什么要打死敖丙,打伤龙王,下手是不是太重。事情的起源在于巡海夜叉抓走了一个小女孩,解决争端的办法就是放回小女孩这么简单,对于哪吒一方有何必要把敖丙扒皮抽筋,对于龙王一方,也没必要为了一个小女孩而搞到家破人亡。其实双方斗争的焦点并不在于吃童男童女这件事,而在于哪吒在寻求权力体系的认可,这和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本质本质动机一样。回来看哪吒的出身,怀胎三年六个月,产下肉球,肉球裂开有一莲花,哪吒坐在这莲花之上。这样的诞生,在任何古典思维里,都是不折不扣的“异种”(从李靖看见肉球的态度也能看出来),而从一个“异种",要取得自我实现的第一步就是获得认可,获得认可的方式和途径,最直接的一条,就是挑战和试图取代权威。所以,龙王即使不吃童男童女,哪吒也指不定哪天就会打伤山神,打死土地公,以此获得存在的合理性。
       只不过,和孙悟空一样,哪吒挑战强权一样落得失败的下场,之后他们都共同选择了另外一种存在方式:归顺。孙悟空成为一个小白脸的保镖,哪吒则成为天宫的职业打手,这也不得不说是终究完成了自我价值体现。

       4.李靖和龙王。龙王是李靖的上级,而李靖是基层官僚。这里可以衍生一个问题,为什么龙王吃人肉,李靖不吃。因为李靖等级太低,掌权者内部的等级之分有时候比权力体系外的更加复杂,等级太低不能吃童男童女的李靖面对龙王以童男童女之事威逼他,并且要他杀掉哪吒的时候,那种羞愤交加的心情,从李靖杀子的情形可以看出来。李靖杀子,表面上是对于儿子闯下大祸的惩罚,深处也是对于权力分配的不满和恼怒,因为哪吒,他不得不和他的上级面对面讨论一个特权的归属问题,此时的泄愤,自然而然用哪吒作为目标。另外还有一个细节挺有意思,四条老龙盘旋在陈塘关上空,要求李靖手刃哪吒,那么为什么龙王不自己一个霹雳就劈死哪吒呢。这可以理解为越级和责任归属的问题,哪吒之死,如果遭到上级监察机关的指责和问讯,谁杀了哪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龙王由于自己行为的本身不合法,要求李靖作为他的下级承担可能出现的一切后果,也是常理之中。李靖作为下级,就只能充当起背黑锅的角色。

       5.太乙真人。这个人物是很诡异的形象。在片子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哪吒降生,他就来收哪吒为徒,第二次哪吒杀了敖丙,他让哪吒去戏弄龙王,第三次则直接让哪吒复活,还给了他风火轮和红缨枪。就从这几件完全蔑视等级制度和龙王权威的事件来看,我们可以推知太乙真人在权力体系中的地位。一个可以随意教唆哪吒这样的小屁孩去戏弄龙王,大闹龙宫,并且自始自终都在从旁协助的人,他本身就应该是这个权力体系中的高级领导者。这样来看,哪吒只是太乙真人手边的工具,借由哪吒,太乙真人实现了掌权者对于下级龙王的羞辱和惩罚,并且培养出一个听令于自己的新随从哪吒,这是一般掌权者的惯用手段和方式。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何哪吒一出生,太乙真人就立刻收他为徒并且赠与乾坤圈混天绫。哪吒只是循规蹈矩地走上了太乙真人早就铺设好的进入权力体系的仕途。


       25周年纪念版,哪吒闹海,只可惜这是一个包含了太多政治暗喻和象征的故事,不再是它该有的样子了。

     2 ) 当代朋克哪吒

    又看了一遍哪吒。

    片子不长,从哪吒怀胎三年零六个月出生,到剔骨还父、割肉还母,自刎死去,再到莲花重生、大闹东海,65分钟而已。可是这短短的65分钟,却是字字珠玑,每一分钟都是雷霆万分。

    以前说过,《哪吒闹海》可能是我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小时候,家里买了第一台影碟机,顺手带的几部动画片里就有这部《哪吒闹海》。万万没想到这动画竟然如此朋克,只不过当时年纪还小,可能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后来的很多年里越想越觉得难忘。

    一直说,《哪吒闹海》和《大闹天宫》是中国美术动画的巅峰。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老一辈动画人精益求精的动画制作水准。

    《哪吒闹海》的山水人物、场景设计都是那么的美轮美奂。影片将大量中国古代壁画、门神画等素材加以提炼,再融入装饰画的元素,再配以中国古典民间绘画常用的青、红、绿、白、黑等色彩。宏伟险峻的陈塘关、庄重肃穆的总兵府、幽雅恬静的金光洞,金碧辉煌的水晶宫外观和幽暗阴森的大殿,处处呈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的特有韵味。

    在人物设计上,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形象鲜明,足以代表一类中国人。

    李靖,中国历史上长久以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文化中的代表人物。方脸美髯,透出一种威严和固执;一袭红袍,又显现出他地位的尊贵,而长袍衣角下不经意间露出的护膝铠甲又标明了他武将陈塘关总兵的身份。

    四海龙王,是无数个手握权力却阴险无比的小人化身,瘦骨嶙峋,龙首人身,化身为龙时反而像条小蛇;四海龙王配色各有不同,又恰恰对应了其风火雨雪的不同司职。其中又以东海龙王的青绿色调,更显狡诈冷酷。至于龙太子敖丙,两道朱砂眉,瘦小身躯,走起路来确实虎背熊腰之感,更是显得不可一世。

    太乙真人,世外高人,自然是一副仙风道骨之貌,但也不至于不食人间烟火,随身的葫芦和锄头倒带出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正如影片中太乙真人所说的:“神仙也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不坚,哪有什么神仙。”

    还有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家将,黑灰配色,矮小圆墩,就和他的性格一样显得敦厚朴实,像极了世世代代为奴为仆的忠厚仆人角色。至于我们的主角小哪吒,活脱脱一个胖小子,白白嫩嫩,红肚兜配金圈,闪着乌黑的大眼睛,显出天真与睿智;而两条硬挺的健眉,显得十分威武有神。

    最后,还有全片最重要的水的呈现。正所谓哪吒闹海,海水千变万化,海波、海浪、旋涡、浪花、浪柱,形态多变,不一而足。所以如何呈现水的千变万化也是本片最为精彩的地方之一。为此,影片的画师们找到了南宋绘画大师马远的《水图》为参考。

    马远《水图》共十二帧,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人赞曰:“马远画水十二幅,状态各不同,而江水尤奇绝,出笔墨蹊径之外,真活水也。”马远画水,形态多样,有微波的画法,有小浪的画法,也有巨浪的画法。《哪吒闹海》得以参考,才把影片中的水画活了。

    当然,在动画制作层面的精良之外,《哪吒闹海》对哪吒这一形象的重塑,可谓功不可没。如今大家往往习惯性地把哪吒和朋克划上等号,这一切的源头正是《哪吒闹海》这部动画。从以哪吒抽剑自刎为标致的摇滚乐队痛仰,到短暂地一瞬而逝的摇滚乐队哪吒在《闹海》中唱着:“今朝我三头六臂,身后的莲花盛开,回来我取你性命,再闹东海。”从电影到音乐,哪吒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流行文化。

    虽然如今我们把哪吒视为朋克,但其实在当年有不少人对这部动画有着别样的解读。《哪吒闹海》制作于1979年,时间截点很微妙,恰好是“十年浩劫”的尾声。所以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把这部动画的情节往现实中去靠拢,认为这是一部有着政治隐喻的影片,“记录了一个混乱时代的结束,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就连宫崎骏都曾这么解读过。

    ——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受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之邀,前往日本访问,《哪吒闹海》也得以在日本展映。宫崎骏当场对《哪吒闹海》表示了喜爱,并猜测影片可能实在影射中国刚刚结束的“十年浩劫”,片中的四海龙王可能就是指“四人帮”,而太乙真人可能就是周恩来。

    但其实无论是朋克精神的代表,还是”十年浩劫“的暗指,这两种解读方式都带有着它们各自时代的强烈印记。八十年代看中国,永远是一抹红色印记;九十年代之后再看中国,可能就复杂得多了。哪吒的解读和塑造正是代表了这种复杂。

    最开始,哪吒只是印度佛教中的一尊佛像而已,在传入中国之前,在中亚、西亚等沿途地区进行了各种添附。这种复杂的成分也体现在哪吒的造型和扮相上。风火轮、火尖枪,火的意象很容易让人想到崇拜火的波斯;臂上环绕的混天绫,最初“三头八臂”的设定,则洋溢着印度风情;至于颈上戴着的乾坤圈,则是中国道教神仙的“标配”。

    哪吒在传入中国之后,经历历代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的不断加工,哪吒的形象渐渐变得丰满起来。最终以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故事为最广为流传的版本,后世与哪吒相关的戏剧影视作品大多以此为蓝本改编。

    但其实,《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理所当然,充满正义感,甚至有些仗势欺人、无理取闹的味道。在这个故事中,哪吒性格乖张,仗着自己是“灵珠子应运下世”,杀人不过是“磨炼本性”、“天道使然”而已,而杀死龙太子和夜叉更是因为一场误会,还扔下一句“便打死他二命也是小事”。

    这里的哪吒简直就是个杀人凶手。直到经过《哪吒闹海》的改编,才让哪吒大闹龙宫的行径变得合情合理起来,哪吒自此也变成了反抗权势、对抗父权的英雄。《哪吒闹海》的序幕部分就花了将近一分钟来交待四海龙王兴风作浪、危害人间的残忍行径,而后又多次要求上供童男童女,龙太子吃了小妹,这一切让哪吒的所作所为变得顺理成章。

    再然后便是哪吒打死龙太子,东海龙王上门兴师问罪,李靖诚惶诚恐,东海龙王要杀哪吒,李靖甚至要亲自动手。最终哪吒一句“爹爹,我不连累你”,自刎而亡。

    龙王要吃人是假,封建礼制要吃人才是真。正如鲁迅所说,中国历史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但字缝里却都写着“吃人”两个字,而哪吒是那个一路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的反抗者。只不过反抗的道路终究是孤独的。战至最后才先发现,身边竟然没有一个队友,甚至就连最亲的爹爹也要与自己为敌。

    哪吒,不得不死,就像朋克也不得不死。就算莲花重生,那也不再是哪吒。

     3 ) 中国动画电影巅峰之作

    1979年出品的《哪咤闹海》似乎标志着中国动画巅峰时代的真正结束。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动画虽然出现诸多具有探索性的作品,如《三个和尚》、《山水情》、《漠风》等,但是它们的星星之火最终没有燎原,中国动画在挣扎中还是宿命般地走向了衰微、沉寂。
       同《大闹天宫》 一样,《哪咤闹海》同样取材于古典文学作品;与《大闹天宫》不一样的是,《哪咤闹海》从主题和立意上基本摆脱了原著,当年的动画人的才智因而得到极大的发挥空间。
       多少年后,哪咤长袖飘飘、白衣若雪,在暗如黑夜的暴风雨中横剑自刎的一幕仍历历在目,这种深沉的悲壮意境,此后的中国动画片再也没有也无法再现了。此后的中国动画拒绝了从《大闹天宫》 到《哪咤闹海》以来“动画片全龄化”的定位与方向,从此走向低龄,进而商业化。

     4 ) 79版哪吒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故事

    79这版的哪吒不说他的美术和音乐的艺术造诣有多高,光光说主题立意其实就很棒,虽然也带有当时的时代气息: 哪吒独自一人反抗强权(父亲),反抗黑恶封建势(龙王),一人做事一人当,英勇就义(老妖龙你听着,我一人做事一人当,这段真的帅爆了)。经过导师(太乙真人)的指点,重获了新生,最终推翻了龙王的统治,虽然老套但是很完美的一个故事。 魔童哪吒怎么说呢,技术进步是很赞的,但是故事还是赶不上闹海这版,先不说魔童版人设真的太像火影了,它的主题就很奇怪,“我命由我不由天”这话从一个官二代既得利益者嘴里说出来总觉得很讽刺。申公豹听了不得气晕过去。而且电影前期根本没描写哪吒如何的不认命,他一直都是被动接受一切,做事也随心所欲。哪吒和他的心魔的斗争没有许多描写。电影展现的哪吒就是个老师父母溺爱,很孤独,随心所欲的熊孩子。 而且大量篇幅都给到敖丙和哪吒这俩人卖腐,可能年纪轻的观众会比较喜欢,我这个年纪真接受不了,敖丙这个角色也是个功能化角色,就是冲着卖cp设定的,人物也很苍白,敖丙这样的人设你能在一堆作品里找到类似的。 新版哪吒就是个披着哪吒皮的火影忍者,导演想讨论的东西,认识自己,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要努力,这些在火影里也都讨论过了,你看哪吒的经历,和鸣人当年的经历是一样的,甚至两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都是从捉弄村民到发愤图强。 在我心中最认同的哪吒,还是这个哪吒闹海里的他,他是白衣翩翩的陈塘关三少爷,他是见义勇为的哪吒哥哥,他是心系天下的三太子。他自刎在陈塘关上的场景,是我见过的最悲情也最美的画面。

     5 ) 想你时你在天边

    有诗曰:

    金光洞里有奇珍,降落尘寰辅至仁。 周室已生佳气色;商家应自灭精神。 从来泰运多梁栋,自古昌期有幼燐。 戊午时中逢甲子,慢嗟朝野尽沉沦。

    哪吒出生的场面就给了他一个传奇的开端,但传奇的成就却是因为他的自刎,与重生。这里先把重点放在重生之前,出生的异常给李靖的忌惮埋下伏笔。拜师之后,初获法宝的喜悦,已经成长的哪吒依然有孩童天性,俨然是小大人,接触到世事却依然不懂世故,包括打死龙王儿子和后来大闹龙宫再打一通。正是这种骨子里的不服输的劲也唤醒了观众的斗争意识,而且为民牺牲这种大无畏精神也很有象征意义,哪吒的形象是很有认同感的。 其次是被逼自刎这一情节,故事的升华从这开始,悲剧情节是让人记忆并产生强烈共鸣的,也是从这里,我们才意识到,哪吒承受的太多,横冲直撞又让人心疼。

    重生后的哪吒不只是躯体的重塑,还有心智的重塑,他找龙王报仇,为自己讨回公道,他已不欠父母,带着新的躯体,带着更强的力量,做自己想做的事。

    至此,不由得想念那个勇莽却也可爱的少年。可想你时,你在天边。

     6 ) 追忆时代的镜头

    水墨的风格,色彩的运用,行云流水的镜头切换,让那种独属于中国的美感,更加凸现了出来。这部动画电影,可能是我接触的最早的一部。想来几乎每一个成年人,年幼时大多也都有看过。

    哪吒闹海的传说,更是有着革命的意义在内。或许是审美驱使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已然远离和无法接受了这种原先的本土之美。近年这种类似的画风,也只有动画电影的《宝莲灯》了吧。不过我想,总有一些追忆,可以于其画面中找回。

     7 ) 哪吒闹海

      影片开头便著名“根据《封神演义》片段改编”,恰好《封神演义》我是看过的,那就先说说与原著的异同吧。影片的前半段是基本忠实原著的,所不同的是一些细节的描写,但正是这些细节之处的画龙点睛,使整部片子的立意与原著完全不同。原著中闹海是由于哪吒的年幼无知引发的偶然事件,后来打死夜叉和龙王三太子也非哪吒本意,而在影片中哪吒是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伙伴才与夜叉大打出手的。这样一来一位嫉恶如仇的小英雄形象就跃然而出了,这也就奠定了整部片子的基调——闹海并非鲁莽的无知行为,而是对残暴强权的无畏抵抗。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一立意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影片后半段对原著进行了颠覆性修改,由哪吒追杀李靖,后被李靖收服,变成了哪吒大闹龙宫,大败四海龙王。这一修改不仅将影片前半段确定的故事基调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彻底消除了原著的封建教化色彩,将虎头蛇尾变成了虎头龙尾

     8 ) 他本是一世无双

      《哪吒闹海》里有我们司空见惯的母题:欺压者和被欺压者都是弱者,只有体制才是真正的强者,也正是体制的绳索让两者针锋相对,不共戴天。譬如李靖自然是体制下的倒霉蛋,四海龙王又哪里是什么例外?吃人虽然残暴,但就如苏格兰人的初夜权本是国家给的待遇,本算是薪水的一部分。结果国家哄骗你什么都说好了,事实李靖也被打了招呼,结果到头来儿子还是搭进去了,国家做主了吗?于是只是有一个突然什么都看见的“太乙真人”笑眯眯地走出来说:“我只是个爱打抱不平的老头”。
      先是叫哪吒埋伏在南天门,犹如当年某位老人家也想打龙王,自己不能动手,于是和娃娃们说:你们去冲,我支持你。看着被揭鳞拔须的龙王翻滚在沙滩上。娃娃们哈哈大笑,我们也哈哈大笑,看着龙王哀嚎着退入东洋大海:“我再也不敢了。”这句话,配音演员邱岳峰先生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于是四兄弟揭竿而起,于是四兄弟最后都被双规。
      但是《哪吒闹海》还是有非常不常见的地方,那便是清清楚楚告诉我们:父亲是可以杀的。

      中国是无神的地带,或者说泛神。所以我们这里或许没有渎神的恐惧和烦恼,但“弑父”这种命题还是是很可怕的。一九七九年的《哪吒闹海》又和那种君王那种政治操作不同,他是一种对于父母赐予精血骨肉的彻底否定:口口声声不就是给了我性命吗,口口声声不是身体发肤皆拜你所赐吗。我还给你,当着你的面,剑刺刀削。 这种根本上对父权的否定是相当少的,圣人以孝道治天下,即便君叫臣死你还可以不死,亲生父亲逼你死,你总没有借口,否则真是畜生不如了。但哪吒以这种刚烈血腥的手段告诉你:你是我的父亲,但我也可以还给你。待我莲花复生,你若手中无塔,我就要杀你个天地无路。这是我几乎没有在第二个故事里读到过的。这种对亲情一刀斩断的动画片是很空前绝后的,原因之一便是此时还是记忆犹新的七十年代末。夫妻间大难到头各自飞,兄弟间反目朋友间出卖其实都不能真正叫人撕心裂肺。可是如果父母伦常都被颠倒崩坏才真正叫人粉碎如泥,其恨如故。有名如陈凯歌身为儿子抽爸爸的耳光叫他跪下来认罪,有名如郭沫若儿子跳楼了父亲得写东西批判儿子是自绝于人民,这样的纠葛用六哥张立宪的话讲:早已经不是兽性而是人性。

      李靖直到最后一刻还是觉得哪吒不学好,误入歧途。哪怕血肉模糊都不会丝毫不安。他就是觉得“”搞出这么多事情,真麻烦。“便如《黑洞》里的聂大海,最着急的是叫儿子别乱说,说了也没有好处。聂明宇轻轻回应:”你哪怕做个姿态叫我把你供出来保命呢?放心吧,你安心做你的官吧。“都说父母对子女毫无怨言的付出,难道,这世间只有一个李靖。 所以天大地大,只好用一句“胡说,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遮过去,盖过去,千年万年,千山万水。

      相对于其他动画片,哪怕是《大闹天宫》里面,美猴王还是能妥协就妥协的,否则哪里来被人一辈子弼马温的说嘴?但是哪吒从来就没有想过屈服,打得过,一个人翻江倒海;打不过,一个人拼了命也就算了。但是自己的亲身父亲骗了他,绑了他,更无奈的是,他必须接受。就这么眼睁睁知道他有浑身本领而无法施展:“爹爹,我的兵器呢?”就这么目瞪口呆地看见他死在面前:“爹爹,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

      所以《哪吒闹海》让我平生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肝肠寸断,在我还不知道有这个词的年纪。想想他大喊:爹爹,我还给你。小鹿拼命地跑,星辰陨落,那段配乐也好,就像混天绫那样缓缓把我们捆起来,就像乾坤圈那样叫我们无处可逃.他从娃娃变成了娃娃的尸体。眼泪,全部被蒸干了。西片《致命魔术》里有这么句台词:只有小孩才知道那个重新出现的小鸟是另外一只,那只小鸟毕竟是死了。我瞬间想到的就是哪吒。当哪吒倒在血泊里,他是自刎的,也就是说他活生生地举手向天,手被折断了;他嚎啕于野,小鹿却再也听不见了。

      纵然莲花复生,那并不是哪吒。


      参看:

      今日欢呼孙大圣-评《大闹天宫》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25059/

     短评

    丁一曰:想你时 你在闹海

    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没想到长大后重看居然这么震撼,尤其是销骨割肉的场面。

    10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小时候老分不清哪吒到底是男是女……以前动画片的角色造型,中性风总是很潮嘛。

    1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1979的是艺术,2019的不过是高分动漫

    19分钟前
    • BA
    • 力荐

    哪吒要是搁现在,就是一少儿精神病患者:躁郁症、暴力狂、自杀倾向、逆反心理……辅导人员要密切关注他看什么书,听什么音乐,玩什么电脑游戏,业余时间从事什么活动,必须定期参加心理辅导,服用抗躁郁症药……比美国哥伦比亚中学枪击案主谋更犀利的家伙

    20分钟前
    • 柳具足
    • 力荐

    ~想你时~你在闹海~

    21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形式上没能超越《大闹天宫》,却带上了过重的政治隐喻。还是该轻松点儿好。

    24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省去了繁复、冗长的成长脉络,纯粹提炼出某种极致的哪吒精神,提炼出中国古画与戏曲的精华,刺破权力体制的虚伪和大人世界的荒谬。哪怕世界对不义卑躬屈膝,哪怕至亲对真相懦弱回避,坦荡立于天地间的少年,也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满腔愤恨,持剑自刎,养育之恩,一刀两断。我将骨肉还于你,我用莲藕为躯体。红绫金圈,打尽天下不公事;三头六臂,看遍世间无情人。可在真正长大复仇之前,也难免要对着疼爱自己的师父痛哭流涕。

    27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叛形象,也是中国银幕史上一段极为少见、如此尖锐、激烈和惨痛的反叛历程,相比于孙悟空和天庭(统治阶级)的对抗,哪吒做出了中国传统观念中最艰难的一种反叛,在于“孝文化”是深植骨血之中的,是几千年不允许触碰的绝对底线,被他用一种最悲壮、最惨烈的方式夺回了自我的控制权,告诉所有人,“身体发肤、父精母血”,所有受之父母,又反过来牵制和束缚的,我统统还给你们,哪怕是我赖以为生的东西,去挑战一种不可能战胜的观念压迫,这真的太疼了,是肉与灵的双重疼痛。很赞同“化莲重生”后再无哪吒,不在于被天庭招安,而在于如果承认这种重生,就等于将他悲壮而勇敢的反叛精神消解成了一个空洞的符号,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事情,我宁愿相信他的本命是不认命,那个曾经离经叛道,孤妄放纵的哪吒从前只哭过一次,今后也不会再有了

    28分钟前
    • 西奥
    • 力荐

    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

    29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1979年的动画电影,那时候我们的动画甚至是优于日本的,可惜的是放弃了这一产业,却成了霓虹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31分钟前
    • 大耳朵图图_
    • 推荐

    个人认为其中哪吒自杀的情节有很重的虐恋色彩,我小时候第一次看到,内心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32分钟前
    • Paradox
    • 推荐

    电影真的是时代的产物,小时候看这版的哪吒,不觉得故事有问题,现在再看,才发现这是一个政治味道浓重的故事,传达的价值观念赤裸裸。对比饺子导演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处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又很符合我们当下的主流价值观,哪吒变成了另外一个故事,可能会成为现在这代小朋友的童年回忆,和我们这一代看的哪吒是完全不一样的,可能这就是讲故事的魅力吧。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哪吒闹海》还是有非常不常见的地方,那便是清清楚楚告诉我们:父亲是可以杀的。

    38分钟前
    • 恶魔奶爸Sam
    • 力荐

    年轻勇敢的战士,为保护更年轻的一代不被老朽腐坏的政权吞食,抛弃了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怯懦的父亲决裂,战斗过后,向着光明的未来奔去。但是龙王是杀不死的啊,死了还会有新的龙王,永远渴求着更多的童男童女,几千年了,哪吒还打得动吗?

    39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我觉得孩子的本性里有一种有别于成人世界的决绝和残忍,掺杂着杀戮欲、性欲、(我不是指成人世界以交配为目的的性欲,一种我也说不清楚比较原始的和两性关系有关的欲望)征服欲,和别的什么欲望。真正受孩子欢迎的故事都不是纯粹的童真故事,像彼得潘会处决永无岛上长大的男孩子,会和海盗战斗,会把死亡当成冒险,像小王子回到自己星球的方法是用毒蛇的毒液摆脱肉体,因为肉体太沉重,带不回去。像海的女儿里,美人鱼承受刀尖舔脚的痛苦行走和最后化为泡沫换得永恒的灵魂,还有各种暗黑的格林童话。小孩子的内心世界很复杂,这种暴力美学,未必只震撼成年人的心灵。起码对童年的我来说,里面的政治隐喻我看不懂,舍己为人敢作敢当的英雄主义也不那么重要。我真正关注的是哪吒决绝的自刎,怀着满腔孤勇,和这个爱我也好、不爱我也罢的世界,彻底告别。

    43分钟前
    • 吃面包的兔斯基
    • 力荐

    哪吒刚刚降生,李靖就想一剑劈了他;龙王恶人先告状,李靖却丝毫不听哪吒的解释;哪吒制服了龙王,李靖又叫人把他绑起来;面对四海龙王的报复,他甚至想杀死哪吒……是怎样的父亲,才会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心存偏见?是怎样的父亲,才会胳膊往外拐,站在别人那边?是怎样的父亲,才会是非颠倒,不分青红皂白?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熊孩子,反而是很多父母不配做父母。在这个“百善孝为先”的国度,《哪吒闹海》没有跟风歌颂父母,反而敢于质疑权威,提出了“是否所有父母都称职”的疑问,其深度和前瞻性都是国漫中的佼佼者。哪吒那句“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更为震撼。你不认可我,我不强求。你选择了懦弱,我选择承担。舍身取义,以死明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40年过去了没看过更震撼的国漫。

    48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中国的少年大底上应该要像哪吒的

    50分钟前
    • 甜椒Oli
    • 力荐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写哪吒,他说,我记得年少时,读到哪吒把肉身还给父母,变成幽魂,最后找了与父母不相干的东西作为肉体的寄托,隐约感觉到那是当时的我最想做的背叛,我不希望有血缘,血缘是我巨大的负担和束缚。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原罪,是一辈子还不了的亏欠,就是欠他骨肉,欠他血脉,所以当小说描述到哪吒削骨还父,割肉还母时,会给读者带来那么大的震撼。可是,这个角色在过去饱受争议,大家不敢讨论他,因为在百善孝为先的前提之下,他是一个孤独的出走者。

    54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力荐

    这可能是中国动画史上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作品,伟大之处依然不用解释。哪吒的经典形象和悟空一样,被深深铭记于不同时代的观影者心中,而今天创造这些作品的艺术家们纷纷驾鹤西去,在感慨哀叹的同时,更应以此为动力,创造出属于我们中国的动画辉煌。

    57分钟前
    • 润物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