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大陆1991

    主演:古月,苏林,赵恒多,吴志远,孙海英 

    导演:李俊,杨光远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高地战

    • HD国语版

      大进军——南线大追歼

    • HD

      长沙里:被遗忘的英雄们

    • HD中字

      共同警备区

    • 红星照耀中国电影版

    • HD

      斗争人生

    • HD

      神勇投弹手2

    • HD

      跨过鸭绿江2021

     剧照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1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2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3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4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5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6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16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17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18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19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饱经战乱之苦的中华民族在短暂的胜利喜悦过后,即将迎来决定民族命运的重要时刻。随着蒋介石(赵恒多 饰)撕毁停战协定,国共两党内战全面爆发。经过两年的正面对决,国共双方的差距逐渐缩小,战局终于迎来决定性的时刻。1948年初,毛泽东(古月 饰)、周恩来、任弼时等共产党重要领导人离开陕北根据地,与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会合。经过一番审慎的考量与讨论,领导人们命令林彪(马绍信 饰)所率领的五十万东北野战军全面发起夺取东北辽沈战役。对东北去留举棋不定的蒋介石被迫应战,中华民族的命运之战拉开序幕……  本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一部。

     长篇影评

     1 ) 战役过程解析

    党中央刚刚离开陕北前往西柏坡,美国顾问团建议蒋介石退出东北收缩兵力,不过蒋介石最初并不想这样做,一方面他认为不战而退会给国民党带来很坏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东北一旦失手,对于华北的压力会很大。此时在东北方面,林彪正在围困长春,注意力还没有放到锦州上面。军委之前提出的要求是,将卫立煌军团牢牢困在东北,从而实现各个击破,并且倾向于进攻锦州形成关门打狗的局势。不过林彪认为攻打锦州时机还不成熟,锦州的防御力量比长春还要强,范汉杰15万兵力,比长春还要多5万。而且围困长春,同样可以牵制住卫立煌军团,同时还可以围点打援,削弱东北国民党的军事实力。

    东北局的意见上交给中央军委后,中央军委认为,通过围困长春牵制只是抓尾巴,通过占领锦州是掐脖子,显然后者更好。不过他们也充分考虑了东北野战军实际的困难,尤其是傅作义兵团,可以随时北上支援锦州。而且如果拿下长春,东北野战军南下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就同意林彪打长春。

    另一边蒋介石正在庆祝自己连任总统,虽然战局节节不利,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进入自己的人生高潮,在庆典中,苏美大使的态度尤其令人感兴趣,在场记者不断追问苏美大使各自对于国共双方的日趋激烈争斗的态度。对于美国来说,当时正处于杜鲁门和杜威的大选之年,

    杜鲁门和杜威对国民党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显然后者对于国民党抗击共产党的态度更加坚决,因此,美国大使非常清楚,国民党更希望杜威当选美国总统。不过从当前的选举情况来看,选举结果充满变数。而苏联大使对于是否支持中共态度也非常的暧昧,似乎一副坐观成败的姿态。

    东北的林彪得到上级的同意后,开始对长春发起大规模进攻,战况一开始就很激烈,双方多次在机场展开反复争夺。远在沈阳的卫立煌料到这是一次围点打援行动,他和廖耀湘商定,不会派一兵一卒过去支援。蒋介石也不止一次电力催促卫立煌军团派兵以解长春之围,卫立煌拉拢蒋介石的门生廖耀湘作为挡箭牌,多次推脱敷衍了事,蒋介石也大为光火。不过当时的事实是,长春一座孤城确实牵制住了林彪的主力,使得华北的形势对于国民党而言相对是稳定的。林彪也非常清楚,一旦长春危在旦夕,卫立煌可能顶不住压力,不得不支援。

    而如果长春还在坚守,则不会钓到任何大鱼。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命令二肖加强攻势,不过伤亡实在太过惨重,许多的战果也微乎其微,他冷静的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觉得再这么僵持下去也不会有结果,反而是自己被动的被牵制。于是他冷静考虑了一下,决定选择第2套作战方案南下打锦州。得知东北局自己反应过来主席很高兴,来电同意东北局推迟一个月进兵,做好战斗准备。并电令华东野战军,攻击绥远地区,将傅作义兵团牢牢的控制在关内。

    解放军这边做好了准备,国民党那边却是一团乱麻,首先国民党占领区的经济行将崩溃,财政赤字达400多万亿,蒋经国向父亲提议改革币制,发行金元券,实行战时经济管制法,严厉惩办不法之徒。不过蒋介石的第一顾问陈步雷担忧,发行金元券固然可以改善财政,以此来积累黄金外汇,难免会激起民愤。蒋介石对此表示非常认同,他表示变革经济谈何容易?这又是一场战争。不过经国认为此时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改革的时候,他亲自请缨,表示一定破釜沉舟办成此事。此时的蒋介石早已没有精力去管其他的事情,他的军事行动屡次遭到打击,目前国民党的战略防御体系被打得千疮百孔,他在南京开了军事检讨会议,会上提出新的战略,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阻匪扩张,在华东华中加强进绞,还提出要改造官兵心理,强化精神武装,要迅速编练战略总预备队500万,力争在军事上转危为安,转败为胜。无独有偶,一个月之后,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上提出的指导方针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建军500万,歼敌500个旅,5年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双方真可谓是针锋相对。一场决定,双方生死攸关的大决战即将拉开帷幕。

     2 ) 很经典

    经典电影,军迷一定不能错过。

    林彪也刻画得很细腻,总是吃黄豆,不爱说话总爱思考的特点描写得入木三分。

    罗荣桓是红军时期就跟随毛泽东的军人,给林彪当政委能看出和林彪的私人关系就不如刘邓融洽,但总在关键的时刻能头脑清醒地给林彪以正确的意见,能起到林彪起不到的作用,在批评一个丢掉了阵地的团长时亲自下去,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情节刻画得很清楚。

    林彪以稳为主导的思维,和开始不敢拉长战线深入到辽西打锦州,后来由于长春战斗失利突然想通的过程也描写得很到位。

    东北野战军说话的东北味,塔山阻击战里的小战士和老班长也刻画得很到位。东北支前的妇女,一副东北老娘们样,对小战士的怜爱也描写得很好。

    国军排着队集团冲锋,也拍得很壮观真实。

    。。。

    总之,亮点实在是太多,值得一看。

     3 ) 主席要先打锦州,林彪要先打长春?不是的!

    2月6日,东北野战军攻克辽阳,2月7日,主席发来贺电,并判断东北国军可能撤兵,于是提出“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

    将东北国军就地全歼,不让其撤往关内,这是最高原则。这一点上,林彪与主席目标一致,并无分歧。

    但是,主席指出的两个作战方向,是在他以为东北冰期还有两个月的情况下,对我军解放辽南(辽阳、本溪、鞍山、营口)后,下一步作战所提的建议。

    主席认为,控制阜新、义县、锦西、兴城、绥中、山海关、昌黎、滦州(没说打锦州),对于应付国军从东北撤兵更加有利,建议林彪1个月内解放辽南,1个月后打阜新到滦州一线。

    2月10日,林彪回电告诉主席冰期只有20天。因此,主席要打阜新到滦州一线的前提条件(两个月冰期),并不存在。

    显然,主席提的两个作战方向,是对冬季攻势的建议,而非冬季攻势后的建议。换言之,主席并非要求林彪在冬季攻势后,首先攻打上述城市。

    2月25日,林彪致电主席,准备攻下营口后回头打四平,没去打阜新到滦州一线。同时,林彪计划下次作战,从北宁线、长春,二选一。

    3月13日,我军攻克四平,3月15日,冬季攻势胜利结束。

    如果林彪按照主席建议的,解放辽南后,就打阜新到滦州一线,会怎样呢?起码,我们是看不到冬季攻势后,东北国军龟缩于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的。

    再说回2月25日,林彪打算攻克四平后,部队摆在四平、吉林、长春间。如果说,林彪对冬季攻势后,下一步作战有所倾向的话,无疑倾向于打长春,看看部队摆在哪里就知道了。

    主席当天回电,表示完全同意!说明主席预料到东北国军龟缩于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的局面后,这时已将长春纳入考虑范围。

    于是,主席在3月20日给全党的通报中指出“东北兵团……俟休整完毕,或打长春,或打北宁路上之敌”。

    因此,2月7日长春还未成为可攻击目标,以为东北冰期还有两个月,主席当然不会设想我们下一步先打长春。

    当我军扫清沈锦线,攻克四平,长春成为可攻击目标后,主席已经倾向于攻克长春再南下了。

    4月18日,林彪提出先打长春,认为其他方向困难重重、都不好打,因此“目前只有打长春的办法为好。”

    4月22日,主席同意先打长春,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显然,主席认为目前打长春是最佳方案。

    但是,主席认为沈阳附近、锦州附近、榆锦段、入关作战等,并没有林彪说的那么困难,因此不同意林彪“只能打长春”的说法,提醒他不应强调南下的困难,以免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试想一下,如果“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是主席勉强同意打长春的话,我们不妨换个主语,“先打锦州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还会认为主席勉强同意打锦州吗?

    放眼1948年,主席在7月30日才首次提出打锦州,因此“林彪要先打长春,主席要先打锦州”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对先打长春,主席、林彪是一致认可的。

    出师长春不利后,林彪于5月29日首次提出放弃强攻长春,请求南下作战。但是,接下来几天主席都在跟林彪商量打长春事宜,朱老总也亲自下场动员。只是,林彪决定围而不攻,伺机歼灭沈阳援敌。

    7月20日,林彪正式提出放弃强攻长春,请求南下作战。有趣的是,就在当天,主席还给林彪转去许世友攻打潍县的经验,鼓励他打长春。

    林彪不敢南下,主席勉强同意打长春,是74年“pi林pi孔”才有的说法。支持这种说法的证据,用的就是主席2月7日那封电报。

    但是,无论是军科,还是刘统、王树增等作家,都拿不出3月20日(主席说打长春或南下北宁线)到4月18日(林彪提出打长春)期间,主席要林彪南下的电报。

    所以说,根本就不存在“林彪要先打长春,主席要先打锦州”这回事。从某种程度上说,主席比林彪更热衷于打长春。

     4 ) 30年献礼片

    献礼片在建国前二十年的数量是可观的,但大部分描写的是基层的建设和国家的变化,即便是军旅题材涉及到的也多是普通一兵,到了80年代,第一代领导人的形象开始跃然银幕,献礼片也开始有了特定的主题

    1981年,建党60周年,《南昌起义》

    1989年,建国40周年,《开国大典》

    1991年,建党70周年,《大决战》系列、《开天辟地》

    1996年,《大转折》,这个不是周年献礼,但是开播后半年,邓爷爷就去世了

    1999年,建国50周年《大进军》系列

    2007年,南昌起义80周年,《八月一日》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三部曲

    2009年《建国大业》,2011年《建党伟业》以及今年的《建军大业》

    总体上来说,《大决战》是最出色,《大转折》《开国大典》次之,《开天辟地》《南昌起义》《大进军》再次之,《八月一日》拍的最不好,三部曲属于明星荟,电影元素真看不出什么好来

     5 ) “总预备队,不动。”

    “以四纵、十一纵,加两个独立师,强化塔山防线。二三七八九,五个纵队,加六纵十七师,包打锦州。十纵,加一个师,在黑山、大虎山一线,阻击廖耀湘兵团。十二纵加十二个独立师,围困长春。五纵六纵两个师,监视沈阳。一纵做总预备队。” “不会擦皮鞋,拿不到毕业证啊。” “等一等,就这样走了?连个手都不握?” “给程子华发报,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数字,我只要塔山。立即发报,快。” “总预备队,不动。” “你来了,一切都有了。”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再见”

     6 ) 浅析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不符合史实之处

    电影《大决战》三部曲规模宏大,看得让人荡气回肠。但是《辽沈战役》整部片下来,仿佛林彪的每个决策都是错的,靠主席引导,罗荣桓和刘亚楼力劝才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让人感觉林彪也不过如此。

    受电影的影响,大部分人对辽沈战役的印象都是“主席要打锦州,林彪偏要打长春”,还有林彪在得知“准备一桌子菜来了两桌客人”时,想要回头打长春。可以说,这两件事早已深刻印入军迷朋友的脑海之中。

    实际上,作为辽沈战役的直接指挥者,共和国最年轻的元帅,林彪在辽沈战役中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主席基本上接受了他的建议,最终实现了一战定东北之目的。

    本文梳理电影中的几点不实之处,还原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决策。

    一、主席一开始就要林彪南下打锦州“关门打狗”不符合史实

    电影一开头,主席很不耐烦地说“要林彪南下北宁线,这是年初就定下来的事情”。下一场景,罗帅也说“主席的意图很明显,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最为有利”,包括在林彪听说葫芦岛增兵后,罗帅跟林彪说“主席早在2月份就要求我们打锦州,关上东北大门。”

    让人感觉主席在2月份就要求林彪南下打锦州“关门打狗”,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1947年,主席数次致电林彪,让其考虑分兵南下作战,扫清除了北平、天津等华北的小城市后,再回头攻打沈阳等大城市,其思路可以简单概括为“先入关再出关”。

    林彪则坚持先解放东北再进关。试想,如果林彪在1947年就分兵南下华北,别说打辽沈战役打不成,恐怕冬季攻势也不会发生。

    2月7日,随着冬季攻势顺利进行以及敌我力量的此消彼长,主席担心国军会从东北撤兵,于是电告林彪“封闭蒋军在东北各个歼灭”。 在东北就地全歼东北国军,不让其撤往关内,这是最高原则。在这一点上,林彪与主席目标一致,并无分歧。

    此时,我军正准备攻打沈阳以南的辽阳、鞍山、本溪、营口 。主席建议攻克以上城市后,利用两个月冰期继续打仗,并提了两个作战方向,他认为其中一个方向对应付国军撤兵更加有利,即打阜新、义县、锦西、兴城、绥中、山海关、昌黎、滦州等地之敌。

    主席所提的建议,是基于他以为冰期还有两个月的情况下作出的,认为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攻打这些城市,应付国军可能的撤兵问题。

    也就是说,主席建议打阜新、义县、锦西、兴城、绥中、山海关、昌黎、滦州是对正在进行的冬季攻势的建议,而非对冬季攻势后的建议。

    换言之,主席并非要求林彪在冬季攻势后还要攻打上述城市。值得注意的是,主席并未要求打锦州。

    2月10日,林彪回电赞同在东北全歼国军,并告诉主席冰期只有20天了,并不是他以为的还有两个月。同时,林彪判断国军不会从东北马上撤兵,他认为东北国军撤兵的时机是我军攻克长春、四平以及国军关内局势非常紧张时,才会开始。但只要吉林、长春敌被我抓住和未歼灭前,沈阳的敌人是不会退的。

    2月25日,我军攻克沈阳以南的鞍山、营口等城市,切断国军海上撤退路线。此时,林彪也未执行主席建议的打阜新、义县、锦西、兴城、绥中、山海关、昌黎、滦州,或者打抚顺、铁岭、法库),而是回头打四平。

    并且,林彪计划下次作战或者回击北宁线、或是攻打长春。主席当即回电同意林彪的计划。3月13日,我军攻克四平,冬季攻势胜利结束,东北国军被压缩到以锦州、沈阳、长春为中心的三个互不相连的地方。

    3月20日,主席在给全党的通告中指出:

    “东北兵团,利用辽河结冰,举行了三个月作战… 该兵团现已修整。俟修整完毕,或打长春,或打北宁路上之地。”

    可见,冬季攻势结束后,主席对下一步的作战还没有明确的倾向,无论是北上攻长春或者南下北宁线,都是沿袭林彪2月25日的思路。

    试想,如果林彪攻占鞍山、本溪、营口后就打阜新、义县、兴城、山海关等地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此时,四平尚未解放,那冬季攻势结束后讨论的就不是打长春还是北宁线,而是打长春还是打四平了。

    此外,北宁线指的是北平到沈阳的铁路线,沿途经过天津、塘沽、山海关、锦西、锦州、沈阳等,所以打北宁线不能简单理解为打锦州。东北国军在北宁线兵力最多的地方不是锦州,而是沈阳。9月份辽沈大战开始后,林彪自始至终最关注的仍是沈阳国军,确切来说就是廖耀湘兵团。

    鉴于我军冬季攻势结束后,东北国军未有所动作,林彪放弃坐等战机。4月18日,林彪向主席提出先打长春,并认为目前只能打长春,其他方向如铁岭、抚顺、锦州、入关作战等,都不甚合适。

    4月22日,主席回电同意先打长春,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但是,主席不认同林彪说的打其他地方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提醒林彪不要强调南下的困难,从而失去南下的主动性。

    放眼1948年,主席在7月30日才首次提出攻打锦州。2月7日那封电报,其实并未把锦州纳入攻击范围。

    因此,并不存在“主席要打锦州,林彪非要打长春”这回事。

    二、主席欣慰林彪终于南下不合常理

    电影中,主席得知林彪终于改变主意南下作战,主席欣慰地说“好不容易哟”,让人感觉主席一直都是希望林彪早点南下打锦州。

    实际上,在东北野战军出师长春不利后,林彪于5月29日首次提出放弃强攻长春,请求南下作战。但是,接下来连续几天主席都在跟林彪商量打长春事宜,朱老总也亲自下场动员,认为攻下长春的可能性不小,主席甚至还向林彪介绍徐向前打临汾的经验。

    只是,林彪不愿强攻长春,改围而不攻,伺机歼灭沈阳援敌,并进行大练兵。主席于6月7日回电同意林彪的计划,待秋收后再打承德或者其他地方。

    长春坚城难攻,锦州又何尝不是?如果在48年春天先打锦州,很可能与打长春一样不会获得成功。对于林彪放弃强攻长春,主席其实并不满意,这点在10月3日的电报可以佐证,主席批评到

    在五个月前(即四、五月间),长春好打,你们不敢打;在两个月前(即七月间),长春好打,你们又不敢打。

    鉴于沈阳国军久久不来救援长春,林彪于7月20日、22日连发两电,以最大主力南下华北作战,作战方针是:先攻克义县、锦西、兴城、绥中、山海关,随后经承德入关,与华北部队合力,趁机夺取北平、天津。

    有趣的是,主席在7月20日那天,还给林彪转去许世友攻打潍县的经验,鼓励他打长春。接到林彪南下计划后,主席于7月22日回电同意。

    7月30日,主席对林彪的南下作战方案作修正,让其首先攻打锦州、唐山,然后再去打傅作义。之所以先打锦州、唐山,目的是防止卫立煌、范汉杰在北宁线一同增援傅作义。这是主席在1948年首次提出攻打锦州。

    关于你们新的作战计划,我们觉得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歼灭范汉杰集团,然后再向承德、张家口打傅作义。如果你们不打范汉杰先打傅作义,则卫立煌将以大力集中锦唐线,卫、范协力向西援傅,那时你们可能处于很困难地位。

    林彪于8月1日回电表示不准备打锦州,理由一是锦州有重兵,二是判断锦州、沈阳敌人不敢轻易出援。主席接回电后,一个月内没有再次强调攻占锦州的观点。

    在某种程度上说,主席比林彪更热衷于打长春,而主席要求林彪打锦州,并非我们印象中的要“关门打狗”。

    三、得知葫芦岛增兵,林彪并非定要回头打长春

    电影中,刘亚楼跟罗荣桓说“林总给军委去电,建议回头打长春”,仿佛罗帅事先并不知情,是林彪自己决意回头。

    实际上,林彪得知葫芦岛增兵后是向主席分析打锦州、长春各自的利弊,请求中央予以指示。据《东北野战军司令部阵中日记》记载,各部队仍然加紧向锦州方向移动,而他乘坐的列车也是一直往南。

    另据林彪当时的政务秘书谭云鹤老先生回忆,林彪的“犹豫电”跟往常的作战电报一样,经罗荣桓、刘亚楼过目后才发出。

    也就是说,对于这件事,罗荣桓、刘亚楼是知情的。

    四、林彪并非经主席批评才下定攻锦决心

    电影中,林彪发完“锦州犹豫”的电报后,马上切到总理找主席报告林彪要回头打长春的场景,主席听到后对林彪进行了严肃批评,让人感觉林彪是因为主席批评才下定决心攻锦。

    实际上,林彪的“犹豫电”是10月2日22点发出的,但他在3日上午9点就改变主意了,并把王牌1、2纵南调锦州方向,主席最早于3日下午5点才回电。

    后来,林彪的“犹豫电”举世皆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要着重拿出来批判一番,哪怕他的“犹豫”并未对作战产生任何影响。

    事实是,林彪并非经主席批评才下定决心攻打锦州。

    五、林彪犹豫是因为“东北大决战计划”破产,但电影并未体现

    9月3日,主席得知国军准备在营口登陆,于是致电林彪:

    据南京谍息:国防部已制订在营口登陆的作战计划……望注意此项消息,国民党似有将长沈军队从营口撤退之准备。如此事在你们攻击锦榆线以后实现,你们须准备于攻占锦榆后回师歼击由沈阳撤退之敌军,务使长沈敌军不能向华中撤走。

    主席判断老蒋将接出沈阳、长春国军,从营口撤往华中战场,要林彪在攻占锦榆线后,回师歼击沈阳、长春国军。

    众所周知,国军撤兵有两条路线,一是经锦州从北宁线或者葫芦岛撤兵,二是从营口撤兵。如果要“关门”,就应锦州和营口同时封闭。因此,主席要林彪打锦州,从而“关门打狗”,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林彪认为沈阳国军可能先策应长春国军突围,然后向北宁线增援,也可能直接向北宁线增援。换言之,林彪判断老蒋不会放弃锦州守军。

    于是,林彪制定应对之策:

    我军拟以靠近北宁线的各部,突然包围北宁线各城,然后待北面主力陆续到达后,进行逐一歼灭敌人,而以北线主力控制于沈阳以西及西南地区,监视沈阳敌人,并准备歼灭由沈阳向锦州增援之敌或歼灭由长春突围南下之敌。对长春之敌,以现有围城兵力,继续包围敌人,并准备乘敌突围时歼灭该敌。

    不难看出,林彪将主力用于对付出援的沈阳国军,发挥东北野战军运动战的优势。

    9月5日,主席回电要求林彪考虑对锦州作战。这是主席在7月30日首次提出攻打锦州之后,再次把锦州作战提上日程。

    对林彪的兵力布置“七个纵队又六个独立师位于新民及沈长线”,主席表示赞同,但是对沈阳、长春国军的行动,主席认为“恐怕要在你们打锦州时,才不得不出动”。

    9月7日,主席改变思路,建议林彪将主力集中锦州附近,在九、十两个月份攻占锦州、榆关(山海关)、唐山,而置沈阳、长春于不顾,避免平分兵力,导致两边都不好打的情况。

    同时,要求林彪与华北部队在战争第三年(48年7月——49年6月)攻占四大铁路线(北宁、平绥、平承、平保)除北平、天津、沈阳之外的一切城市。

    考虑到东野主力进行“锦榆唐战役”时,卫立煌可能增援 ,主席如是说:

    如果在你们进行锦、榆、唐战役(第一个大战役)期间,沈、长之敌倾巢援锦(因为你们主力不是位于新民而是位于锦州附近,卫立煌才敢于来援),则你们便可以不离开锦、榆、唐线连续大举歼灭援敌,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主席“置沈阳、长春于不顾”该如何解读呢?个人认为,因为主席要把主力集中锦州附近,快速攻克锦州、山海关、唐山,而不用管“沈阳国军策应长春国军突围”,所以才会出现“沈、长之敌倾巢援锦”的情况。

    9月10日,林彪回电同意打锦州,但是没有采纳使用主力于北宁线的方案,而是采取“伸缩性布置”,将兵力一分为二,林彪认为如此“既不妨碍锦州附近之打援,又不放过消灭长春突围敌人”,形成“吃锦州、抓长春、看沈阳”的局面。

    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奔袭北宁线,辽沈战役拉开大幕。

    9月14日,林彪考虑到沈阳国军行动的另一种可能性,即“南下进占营口 , 然后由营口上船向葫芦岛增援”。至此,林彪改变此前对沈阳国军直接从陆路增援锦州的判断,认为也有可能从海上增援。不变的是,林彪认定沈阳国军必然增援锦州。

    9月21日,主席催促林彪,首先歼灭该线(锦州至塘沽)敌军十九个师。

    同日,林彪在各纵队的电报中指出“我军冬季攻势后数月来经过军事、政治整训,战斗力已大大提高,故此次战力之强大,为空前所未有。”

    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让林彪有了与东北国军决战的信心。

    主席在9月24日再次明确东北野战军战争第三年的任务,并要求林彪“以现有主力军之半数于战争第四年向长江流域出动,留下半数攻击平、津、沈。”

    换言之,在主席的规划中,解放全东北是49年7月以后的事情。

    9月26日,林彪建议先打义县、高桥、兴城、绥中、锦西,再打山海关,最后打锦州。

    9月27日,主席建议攻克义县、高桥、兴城、绥中、锦西后,先打锦州,再打山海关,主席的理由是:

    先打锦州,则沈阳之敌很可能来不及增援,我则可以主力移攻山海关、滦县、唐山、塘沽,完全肃清锦州、塘沽之线,直迫天津城下,迫使国民党用空运方法从沈阳调兵增防平、津。”

    显而易见,主席的方案与真实发生的辽沈战役相差甚远,也与9月7日要求林彪在锦榆唐线,争取将卫立煌全军一举歼灭的设想截然相反。

    为何主席如此布置?最合理的解释是,主席并不希望如他在9月7日设想的那般,出现我军在锦榆唐线与敌决战的情况,所以才强调不给沈阳敌人增援时间。

    因此,主席的首选方案是入关打天津,迫使沈阳国军空运增援,以此削弱沈阳国军,然后再回头解决东北。

    9月28日,林彪建议先打锦州再打锦西,理由是“因锦州敌虽多但不强,易突破,易混乱,纵深战斗时间可能不甚长,且便于随时打沈阳来援之敌。

    次日,随着北宁线各战斗的顺利进行,林彪判断打锦州会引发国军大举增援,长春敌人也可能突围,我军必可求得大的运动战、歼灭战的机会。林彪认为:

    此次锦州战役,可能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可能造成收复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出援之敌的结果,我们将极力争取这一胜利。

    具体部署是:五个纵队(3、4、7、8、9纵)又两个师(5师、17师)攻锦州,以11纵对付锦西之敌,以六个纵队(1、2、5、6、10、12纵)缺两个师打援,以九个独立师围长春。

    不难看出,东北三大王牌1、2、6纵均被用于打沈阳援军。对于沈阳援军的行动,林彪表示“无论该敌向北策应长春,或向南增援锦州,均打”。

    这与主席“肃清锦州到塘沽一线,直迫天津城下”的方案截然相反,林彪“收复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援敌”的思路更接近于真实发生的辽沈战役。

    10月1日,林彪再次提出决战想法

    锦州为敌要害,又为其弱点,我攻锦时敌必自沈阳与海上及山海关方面拼命增援。长春之敌必乘机突围。故此次仗发展前途可能变为敌我大决战,我方可能收复东北。

    这比主席战争第四年才解放全东北的设想,无疑是太激进了。

    考虑到锦西方向只有一个纵队(11纵),锦州又是敌人要害之处,林彪建议主席让杨罗耿兵团到唐山、滦县牵制敌军,不至于让敌人大举增援,以保障“东北大决战”计划的顺利进行。旋即,林彪被告知杨罗耿兵团无法东调。

    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华北援军出现,仅11纵守备塔山,阻援难度太大,林彪的决战计划破产,因此有了人尽皆知的“犹豫”事件。短暂考虑后,林彪放弃决战计划,未等主席回电,于3日9点重新下定攻锦决心,并调东北王牌1、2两大纵队参加锦州战役。变“攻锦打援”为“攻锦阻援”。

    综上,用一个字概括二人的思路的差别。

    主席是“快”,把主力置于锦唐线,快速拿下锦州到唐山,直迫天津城下,于战争第四年再解放 全东北。

    林彪则是“险”,收复锦州、长春并打沈阳援军,争取一战收复全东北。

    六、结论

    综上所述,“主席要打锦州,林彪偏要打长春”、“打锦州为关门打狗”的观点是错误的,南下作战是林彪自己提出的,林彪“犹豫”的真正原因电影并未体现,林彪并非在主席批评后才定下攻锦决心。

    主席和林彪对辽沈战役的规划不同,但二人始终良性互动,捉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快速干掉廖耀湘兵团,最终达成一战定东北之目的。

    参考文献

    解放军出版社《辽沈战役》

    人民出版社《罗荣桓年谱》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军事科学出版社《毛泽东军事文集》

    东北野战军司令部《阵中日记》

    科学普及出版社,唐洪森《国共争战大东北》

    李宝明《1948年东北决战若干问题研究》

    王海峰《从长春到锦州——攻打锦州决策幕后》

    谭云鹤《辽沈战役中我所目睹的林彪》

     7 ) 高水准大场面

    无与伦比没有特效,实景爆破的大场面。参演的得有几万人吧。这么多人的组织,导演功力厉害了。攻打锦州时千炮齐发太震撼!讲方言的毛,周,蒋,朱,,,,,比现在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吃豆的林彪,戒烟的罗荣桓,被吵醒的毛。人物举手投足细节考究,力求还原,又很生动形象。场景道具也全是当时老货。 林彪全面负责运筹帷幄,仔细盘算,下定决心后杀伐果决。罗荣桓相辅相成,工作出色。相反国军,卫立煌,老蒋,廖耀湘谁也不听谁的,廖耀湘反复犹豫,贻误战机 能赢吗?

    能看出这是一部仔细把握细节的电影,这是一部有充分准备的电影,这是一部有详实资料支撑的电影,这是一部有充分支持的电影。

    比起更戏剧化的建国大业这部影片更厚重,军迷必看。估计再也拍不出来这种电影了。高水准,大场面。

     短评

    太棒了,无论是镜头艺术性还是人物刻画场景都十分精妙。林“开完会各自回去,我没有准备午饭”,罗补充:“跑步通知伙房下面,让各位指战员吃了再回去”。警卫员叫毛毛犯起床气不起,周闯进毛房间毛顿时翘起来,然后被林的电报气得扣错扣子。林指示严办失阵地不报的司令,罗亲自前往赦免,临别“就这么走了,手都不握?”逼出对方热泪。md,编剧大手子!!!请今天生硬麦麸的主创们好好学学什么叫见微知著细腻自然地表现互补的性格和默契的情谊!

    5分钟前
    • 白藏
    • 力荐

    中国战争电影的最高峰就是大决战系列,客观的展现了国共两个当年,都说集结号如何如何,可是跟这个大决战比还是差远了,大决战的视野大,场面大而不假,各种军事细节都很真实,选取的人物都很具有代表性,配水池墙上还写了凡尔登第二。绝对的战争电影最高峰!现在导演只会搞噱头,看来这种电影是绝响了

    9分钟前
    • qwe
    • 力荐

    林彪在火车站的一组镜头相当精彩

    14分钟前
    • 啸如
    • 推荐

    在中国电影史上,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全景式的战争巨片,气势之磅礴令其他战争电影都难以望其项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虽为主旋律片,却并没有一味地歌功颂德,而是从宏大历史的视角,抽丝剥茧般去分析国共双方。影片自始至终采用一种对仗的叙述方式,上至双方最高统帅阶层,下至各自阵营里的将领与士兵,做了精雕细琢地刻画,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胜与败,得与失,留有后人评说。

    16分钟前
    • 可乐的细碎生活
    • 推荐

    好像是第一部正面描写林彪的电影

    21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史诗巨片,对细节和史实的还原、对场面的控制、对节奏的把握都很好,基本事实的还原上唯一的模棱两可的就是郑洞国据守长春中央银行大楼是在胁迫下起义的而非主动起义

    26分钟前
    • 格瓦拉
    • 力荐

    人物刻画细腻,特别是国军方面,廖耀湘,卫立煌,杜聿明都很出彩。共军方面林的刻画很亮眼,台词少但印象深刻。小人物也不马虎,戴红围巾的小战士,送猪肉粉条的炊事员等等,出场不多但很突出。战争场面精炼,没有过度渲染,也不冗长乏味,国共双方的行军场面都很震撼。台词各具风格,精当传神。

    28分钟前
    • 玲珑心
    • 力荐

    貌似上中学的时候就看过了,当时的自己就是个“战争狂人“每天梦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成为一个伟大的军事领袖在乱石之中敕岔风云,每周新的一期军事期刊发行后就赶紧跑去购买,电视上有战争片上映就看得激情澎湃,更有甚者,自己勾勒出中华帝国的兵力部署阿,战争时的动员阿,组建了“军政党”(模仿希特勒的国家社会党,一度很崇拜希特勒),也许好斗是大多数男孩子童年的特征吧。渐渐的长大,这种破坏欲望渐渐消磨,甚至周边世界发生过什么事也不曾想到要关注,眼光越来越局限在自己身上,自己身边的事情。

    29分钟前
    • 多倍体奶牛
    • 推荐

    这片子比现在的主旋律好看多了!政治 军事 经济 人心全有描写,大到军事战略,小到小人物的细节。大敌当前,每个人心里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搞派系搞内斗,这样的政党怎能不亡。不是林彪多厉害,纯属是国民党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32分钟前
    • Alec
    • 推荐

    一部电影成为太祖和101的终极迷弟。借这条短评说一件我意难平的事。本科学政治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都很迷燕京的几个中国专家,其中马若德教授前几天刚刚去世。那时我对一个现象非常失望,因为出了哈佛燕京,似乎没有什么政治系的老师对我党这个我自以为很有价值的课题感兴趣。我想在我离开美国回国的时候,我要给一些本科时待我不薄的教授们发一封邮件,真诚地问问他们,他们可能研究了一辈子各种政党,但是在人生中的某个瞬间,是否对一个28年时间从12个党代表发展到统一四万万国民的党产生过兴趣。如果没有,那说明本科时精神上的极度失望,或早或晚,都会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33分钟前
    • VeryBerry
    • 力荐

    从战争片的角度是完美的电影。特别喜欢那些航拍镜头,气势如虹,现在是拍不出那种东西了

    34分钟前
    • 陈鑫THU
    • 力荐

    “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趴在椅背上的林彪啊……

    37分钟前
    • Kevin
    • 力荐

    如果能更尊重一点历史,这个系列或许会是一部无法超越的超五星作品,毕竟没有哪家公司承担起这样巨制的费用。但是我还想说但是:就目前来看还仅仅是一部主旋律献礼电影。

    42分钟前
    • kis_ing
    • 还行

    八一制片厂的最好水平啊!大场面掌握的很不错。大事件也处理的不错。人物塑造也挺到位。很棒了

    44分钟前
    • 黄海
    • 力荐

    震撼的战争片,整个影片的质感就和开篇时的黄河凌汛恢宏的气势一样,影片所展现的是决定了后来中国走向的解放战争,题材就给了影片一种严肃厚重的气质,作为受此历史影响的后人,情感上随着战争的进行不禁掀起了汹涌的波涛,我对解放战争的了解并不多,看了这部影片我对这场战争的兴趣多了很多。

    49分钟前
    • Higgs
    • 力荐

    每一次回顾三大战役都血脉贲张,尤其是辽沈战役。战斗之前,林总的“未言胜,先料败”,固然让人感觉精打细算,瞻前顾后,但战争真正开打起来,仔细琢磨那种不拘一格、大开大和和对时机的把握,不愧为军神。

    54分钟前
    • 五月花号
    • 力荐

    呵呵,就是说林总每个决策都是错的呗,然后得上级引导、下级力劝才能回到正确轨道,说白了林总根本不会打仗,都是别人教的...他就是后来犯了天大的错,彼时的功绩也无法抹杀,不至于这么瞎编排人家吧。历史这个小姑娘都快给打扮成张飞了,就差涂上黑扇面直接写金字了。大场面还不错。

    57分钟前
    • JerryLee
    • 还行

    在今天这个反宏大叙事、刻画小人物或个体英雄泛滥的时代,这三部曲宏大壮阔的气象,反而显得空前绝后的珍贵,看得荡气回肠。何况对双方的刻画今天不过时,相当客观冷静,克制着价值评判,力求真实还原历史。

    60分钟前
    • 皓宇
    • 力荐

    林彪:刘亚楼,你记一下,我作如下部署调整。以四纵、十一纵,加两个独立师,强化塔山防线;二、三、七、八、九,五个纵队,加六纵十七师,包打锦州;十纵加一个师,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阻击廖耀湘兵团,十二纵加十二个独立师,围困长春;五纵、六纵两个师监视沈阳;一纵作总预备队。给我复述一遍!(参谋长,电报)刘亚楼:林总,塔山来电。林彪:念。刘亚楼:敌人采用中央突破的战法,整营整连地集团出击,塔山守备团损失过半。林彪:给程子华发报,我不要他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立即发报,快。刘亚楼:林总,部队已经全乱了,纵队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林彪:这个我不管,能找到廖耀湘就行。罗荣桓演员真是好演员,居然还演过大宅门詹王爷,三国演义刘禅。潜伏吴站长辽沈战役这会已经通共是东野八纵司令段苏权。

    1小时前
    • Howey
    • 力荐

    评论里那个“中国人打中国人,好厉害”的人,真的是脑子有坑。如果拍美国南北战争题材的电影,这种人应该会是第一个鼓掌的人,而且还会歌功颂德把他的美帝爹爹捧到天。真的是非蠢即坏。

    1小时前
    • 逝水无痕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