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哥特艺术

    哥特艺术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英国2014

    主演:Andrew Graham-Dixon 

    导演:内详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哥特艺术 剧照 NO.1哥特艺术 剧照 NO.2哥特艺术 剧照 NO.3哥特艺术 剧照 NO.4哥特艺术 剧照 NO.5哥特艺术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In a three-part series, Andrew Graham-Dixon looks back at 19th century Britain and its obsession with all things Gothic. The series explores how an inspired group of architects and artists spurned the modern age, turning to Britain’s medieval past to create some of Britain’s most iconic works and buildings.  Inspired by the tumultuous Industrial Revolution, John Ruskin was among those who created architectural wonders, using the cutting edge of technology to create a brand-new British style of architecture. While in art and literature, the Gothic allowed Horace Walpole, Bram Stoker and Dickens to capture the terror, weirdness and social ills that plagued Victorian Britain.

     长篇影评

     1 ) 无题

    这个片子其实非常可贵,关键就是他以一个非常不典型的切点入手,却拉出了一个非常广泛的脉络。这个片子从某种角度上非常向我前面看的勃兰兑克的十九世纪文学,他有种典型的,文学评论家式的浪漫主义理解力、想象力,同时带有史学家常有的梳理能力。

    作者本人将一切都冠以了哥特这个词汇,其实限制了读者第一时间理解他广袤的浪漫主义想象所触及的所有角落的庞杂。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日本经典恐怖游戏零系列,为什么用的是古典照相机,在本篇的第三集有详细解答。某种角度上,他将从文艺复兴开始,应对主流的,新古典理性主义、机械主义、工业革命,所有的这些时代发展的齿轮角落里被人忘却,反思,的那种怪诞的浪漫,以哥特之名,一一挖掘出来。而且这种挖掘,带有这深深的反美式文化倾向,而这种倾向,其实比本篇要说的东西本身,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更有其独到的价值。

    我在短评中说了,作者所谓的哥特,不是对14世纪,黑死病、十字军东征后期、那些真正的哥特建筑诞生时期的直接怀念。毋宁说,他来自于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宗教改革之后,将14世纪天主教主体全部陌生化了,虚无掉了,剥离了。而其次,就是对从文艺复兴开始一以贯之的古典理性主义的天然反抗。

    而这两者,其实恰恰是当代泛原教旨的欧洲思维和美国思维最大的不同。

    美国是一个标准的清教国家,宗教上完全不剥离,而且非常忠诚,有种国家层面上的政治正确式的呆板的宗教认同。而同时,美国可以说是一个建立在新古典主义之上的国度,你看看国会山和白宫也会知道,就是因为他没有那个14时间被剥离之后的哥特可以透气,所以恰恰他是死心塌地的奉行了,最纯正的新古典—工业这一完整的主流脉络的现代乌托邦式样板。当然这个乌托邦是完完全全的引号乌托邦,美国的问题就是因为他的历史从新古典而起,没有宗教改革对宗教的戏虐和剥离,没有庞大的中世纪给夹缝中的浪漫以虚无的寄托。

    关键之处在于,我们,整个开眼看世界的东亚,中、日、韩,我们首先看的不是美国,是真正的欧洲。所以,现在我们去看我们的民国、日本的大正,我们拥有完整的,原教旨的,作者所谓哥特的回忆。这种回忆,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影响至今。

    如我短评所说,直至黑魂、零系列、今天的动漫、包括少女革命、高达,你会发现进步与未来,太空歌剧和中世纪的骑士与剑,就在看似不可能解释的这个哥特思潮的理解下,完美的被解释了,直至伊藤计划的遗作,尸者的帝国。

    知道吗,我们,整个东亚,中日,我们拥有美国没有的,欧洲才有的厚重历史。而历史的废墟,那份本身的厚重,往往是最轻盈怪诞的浪漫,真正得以寄托的灵魂。最理想的模型所造出来的,充满机械感、古典理性主义,乌托邦、大都会、公民凯恩式的美国,恰恰最深处缺的,就是只能追溯到可怜的淘金热的那些短短的小木屋的历史,追溯的五月花、追溯到大河恋空无所有的山林和原野,被他们杀光的野牛,圈养的印第安人。文化,没有时间,就成了一个无法越过的界限。

    而这篇东西,看上去讲着哥特,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诉说,那些向着漫长的中世纪历史,向着反新古典、反文艺复兴、反发展方向上能透出去的那口气,带给英国这种老牌欧洲国家,所难以遮掩的那种优越感,和中华一样,源远流长,我们能够追溯,就永远拥有正反、反思、理解、怀念的那个空间,废墟、时间、其实和理想、浪漫、很多时候,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这就是文明。

    我高中的时候,曾经在贝塔斯曼书友会买过狄更斯非常小众的作品,第一号支线的信号工,当时是一本小说合集,书名已经忘记,大意是说,19世纪独特的浪漫与怪诞,名家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幻想与现实。这本书,和那套全国文明,代表着19世纪精华的网格本,也许互为注脚。就像这部才华横溢的纪录片一样。

     2 ) 笔记

    基本都是按文学-建筑-绘画轮替介绍

    第一集:仿古,政治宣言,受法国大革命影响

    文学:霍勒斯沃波尔《奥特兰托城堡》,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廉贝克福特《瓦塞克》,安妮拉德克利夫,刘易斯《The monk》,

    (有意思的是简奥斯丁大力反对哥特流派,在诺桑觉寺模仿哥特风格,进行嘲讽)

    建筑:草莓坡,斯托庄园自由之庙,矫饰建筑(哈格里府邸没搜到),废墟狂热,方特希尔修道院

    绘画:萨尔瓦托罗萨,亨利弗塞利《梦魇》,吉尔雷讽刺漫画

    第二集:工业革命后,哥特复兴分为悲观派和乐天派,悲观派描述科学、城市、工业带来的恐惧,乐天派渴望回到理想化的过去,沉迷中世纪事物,幻想光明逃离现实

    绘画:约瑟夫赖特《气泵里的鸟实验》。威廉布莱克,约翰马丁《他愤怒的大日子》

    文学: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吸血鬼瓦涅爵士》《弹簧腿杰克》《死亡之舞》等等城市恐惧衍生但也缓解城市焦虑的文学,狄更斯《荒凉山庄》工业黑暗,(按这种演变雪莉杰克逊确实哥特)

    /分隔线/

    司各特《劫后英雄传》,皮金《反差》

    建筑:国会大厦,圣吉尔斯大教堂,霍洛威疗养院(哥特风格精神病院😱)

    第三集:现代哥特复兴运动,渗入书籍影视艺术方方面面,有点扯远但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升到人文哲学的思考,斯托克在《德拉库拉》中暗示与恐慌的,现在没有什么不同,哥特不止表现在艺术方面,也许存在我们心中

    文学:布莱姆斯托克《德拉库拉》,从吸血鬼cue到《资本论》笑死,不能更贴切,拉斯金《哥特的本质》(找不到),艾略特《荒原》,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叶芝

    电影:吸血鬼电影,希区柯克房客、蝴蝶梦、惊魂记,哈默工作室

    绘画:弗兰西斯培根

     3 ) 18-19世纪英国哥特艺术:现实与幻想

    哥特gothic: 意味着超自然、恐怖、不祥,同时也是中世纪一种歌颂上帝的建筑风格。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创造,指除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外的一切艺术,以此嘲讽中世纪艺术和建筑(认为其粗暴、野蛮、原始,无价值)。 哥特艺术的复兴与时代(如接续古代英国传统,对法国大革命血腥蔓延的恐惧,工业革命后对科学的不信任、工业烟霾中的城市体验、对过去的秩序和宗教的追忆……)和人们的叛逆、心中隐藏的黑暗恐惧非理性面等等密切相关。 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哥特文学拒绝描写日常生活,喜好“峭壁和深渊、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以及心神不定。它沉浸于鬼魂出没、突然死亡、地牢、妖术、幻觉和预言之中。哥特式小说,从根本上说,过去和现在都是对舒适与安全、政治稳定和商业繁荣的负面反应。最首要的是,它反抗理性的支配。”

    一、奥特朗托堡(18世纪) 1.horace walpole(本人曾陷入同性恋传闻) 1764年《the castle of otranto(奥特朗托堡)》:并未用本名发表,且宣称翻译自中世纪小说。 草莓坡的哥特式建筑,彰显主人个性与众不同[18世纪英国贵族庄园主流风格:启蒙、理性,工整匀称 线条干净的古典风格,体现高贵、庄严与道德感,标榜自己对古希腊罗马的继承,柱子、山墙使得建筑更像神庙或宫殿] 2.斯托庄园的自由之庙:哥特风格建筑,同时隐含着政治上的宣言,续接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向往古英国议会式的自由 亨利八世等摧毁天主教教堂。哥特风格兴起,两个世纪前被摧毁的天主教教堂遗迹被注意到,贵族仿造古代遗迹修建人造废墟、矫饰建筑 同时人们的注意力也移到对自然风景的欣赏中,产生敬畏、恐惧等情绪,伯克提出“崇高美”概念 3.henry fusseli 1781《nightmare》

    nightmare

    1783《percival delivering belisane from the enchantment of urma》

    percival delivering belisane from the enchantment of urma
    percival delivering belisane from the enchantment of urma 左部

    4.william beckford(本人曾陷入双性恋丑闻) 小说《vathek(瓦塞克)》,受antoine galland翻译的《一千零一夜》启发创作而成,颇具东方色彩,主角为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哈里发瓦塞克,为了权力和所罗门的宝藏背弃伊斯兰信仰,最终堕入地宫饱受炼狱之苦 修建芳山修道院fonthill abbey(因结构问题三十年后塌毁,已无)

    修道院图集
    修道院内部(且beckford使侏儒拉窗帘)

    5.重新复兴: salvator rosa 《witches at their incantations》 shakespeare戏剧(使用英国语言,《麦克白》中的女巫、鬼魂、梦、血手情节,《哈姆莱特》中的骷髅……)

    witches at their incantations
    女巫剪下死人的趾甲
    女巫使骷髅签字
    骑怪物的女巫
    复活的骷髅

    6. 18世纪末期十年,哥特小说盛行,代表作家如ann radcliffe,1798年简·奥斯汀出版《诺桑觉寺》,对女性沉迷哥特小说的风气进行嘲讽 7.《修道士》 法国大革命爆发,matthew lewis根据对大革命的听闻创作《the monk(修道士)》,雨果《巴黎圣母院》中修道院长克洛德·浮洛罗副主教从《修道士》中脱胎而出。修道院如同路易十六统治下的法国,修道士们男盗女娼,情欲之火熊熊燃烧,最后魔鬼降临毁灭了一切: 故事以西班牙某修道院为背景,玛蒂尔德仰慕高尚的修道士安布罗斯,女扮男装进入修道院,安布罗斯识破后要逐出玛蒂尔德,马蒂尔德撕开衣服把匕首直逼胸膛以自杀相威胁时,安布罗斯心软,而且就在这一时刻,他第一次看到了马蒂尔德柔嫩洁白的乳房,“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难以名状的混合着渴望与快感的感觉充塞心头。一股猛烈的不可抵挡的欲火顿时燃遍全身,他热血沸腾,千万种欲望诱惑着、激荡着他的狂想。” 在安布罗斯摘玫瑰被蛇咬伤后,玛蒂尔德为其吸出蛇毒,安布罗斯以为玛蒂尔德生命无多,与玛蒂尔德犯禁。 安布罗斯遇到纯洁的安东尼娅,借去安东尼娅家为其母亲祈祷的机会,想要强暴安东尼娅,被安东尼娅之母识破,惊惧之下杀死其母,将安东尼娅藏入墓穴中进行强暴。 事情被揭发,安布罗斯向魔鬼出卖灵魂脱离火刑架,魔鬼告知安布罗斯[安布罗斯成为修士是因为他是被发现在修道院外的弃婴],安东尼娅是他的妹妹,他杀死的是自己的母亲,最后将他残忍处死。 另外一条线索讲述了骑士洛伦佐的好友和洛伦佐被送进修道院的妹妹的爱情,穿插了血性修女幽灵故事。

    二、弗兰肯斯坦(19世纪) 1.1786年 joseph wright《the experiment on a bird in the air pump 》对工业革命(科学)带来恐惧、不安的预言,对科学的仁慈性提出质疑

    父亲请科学家来演示缺氧的后果,一只鸟被放入气泵,而后抽气。画面光线暗淡,犹如一场黑暗的宗教仪式,窗户中透露的风景颇具恐怖气息。
    科学家像是一个疯子
    女孩不忍看到鸟儿痛苦

    2.1816marry shelley《frankenstein(弗兰肯斯坦)》,疯狂的科学家缝合尸块,在通电流后,死尸复活。故事传达出对科学失控的恐惧、不安 william blake《幽灵跳蚤》:将显微镜下看到的跳蚤与人形结合,创造出跳蚤人形象

    the ghost of a flea

    3.廉价惊险小说在大众中风行,如《弹簧腿杰克》《死亡之舞》,暗含了工人阶级对城市的恐惧(治安混乱、人莫名消失……) 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中的哥特感:伦敦像一个被烟雾笼罩的迷宫教堂,充斥着迷失的灵魂、吸血鬼(资本家),工人们像蛆一样睡在一起、携带病菌…… 4.1851 John martin《the great day of his wrath》表现出时人心中忧梦,画面中城市爆炸,如同最后的审判来临

    the great day of his wrath

    5.哥特乐天派,通过骑马复兴骑士行为等,希望重回中世纪,回到确定的、理想化的、保守的过去 6.pugin 《contrasts(反差)》画出工业化城市与中世纪田园乡村,进行对比 设计哥特式风格的威斯敏斯特宫,尤其是上议院。哥特风格:与爆发大革命的古典主义法国割席,同时隐含着逃避现实、遗忘现在、沉入过去 三、德拉库拉(20世纪) dracula吸血鬼 资本论:资本家吸血鬼-商品拜物教(巫术经济学) 略

     4 ) 令人着迷的哥特艺术

    非常喜欢的一部纪录片,可能是最近一段时间笔记做得最全的一部,哥特艺术实际上早已渗入了现代娱乐产业中,成为人们的一种减压方式。本片最大的亮点是不仅仅以绘画、建筑着手介绍,还大量引用了文学作品,以时间顺序划分为三集。

    第一集聚焦于最早的一本哥特式小说《奥特兰托城堡》(1764年),哥特艺术被用于表达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最黑暗的恐惧;本集还挖掘了莎士比亚作品里的超自然元素与中世纪风格,介绍了威廉·贝克福德这位既是哥特小说作者,又为哥特幻想的践行者;而简·奥斯丁的《诺桑觉寺》则是对哥特小说的一次嘲弄。斯托庄园里的自由之庙,是最早体现哥特复兴品味的建筑之一,也是一份提倡议会制度的政治宣言;矫饰建筑兴起——故意显得年代悠久的藤蔓、人造废弃古堡。哥特风格的绘画,因为能够触发了令人兴奋的敬畏感和恐惧感,一种the sublime(崇高感)美,使观赏者心惊肉跳却不会身陷险境而被推崇。启蒙运动的绅士们(乔治王时代)随着当时宗教支配力越来越弱,当古老的民间想象和迷信几乎消失,他们想重新用魔法迷惑世界,再次使世界充满令人战栗的气氛。随之而来的法国大革命和恐怖时期政治(暴君被推翻、政治秩序被颠倒、断头台发明)加深了英国人对哥特的迷恋,英国人将法国大革命假想为法国对英国的入侵,激发了艺术家用哥特风格描绘出黑暗与恐惧。

    第二集聚焦于19C以后,在工业革命来临之际,哥特艺术被分为积极与黑暗这两派,黑暗一方用哥特代表了恐惧和噩梦,而积极的一方则体现在哥特复兴建筑师的理想主义梦想。对于黑暗的一派,哥特艺术被用于表达人们对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的不安,《弗兰肯斯坦》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也对于城市里的犯罪、污物、暴力和贫困深感不安,廉价惊险小说成为一种重要的减压方式;狄更斯的《荒凉山庄》就揭示了工业造成的黑暗。而另一种更光明的哥特艺术则试图通过追随中世纪潮流,在精神也回归中世纪,从而与工业革命倡导的无神论形成鲜明对比,回归理想化的过去。皮金的《反差》一书试图用哥特风格解决现代城市问题,他还设计了华丽的新耶路撒冷大厦和斯塔福德郡的圣吉尔斯大教堂;以艾尔伯特纪念碑为代表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遍布全国,直至19C晚期代表胜利、悲伤和恐惧的哥特元素被一并呈现,在霍洛威疗养院这座建筑上达到巅峰。然而,哥特复兴风格再次被证明它只不过是为复杂的现代问题披上了复古风尚的外衣而已。事实上,悲观派比乐观派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他们只是描述了现代世界很多令人不安的事实,而且他们更具想象力、更尖锐。

    第三集聚焦于19C以后哥特艺术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由斯托克撰写的小说《德拉库拉》创造了经久不衰的吸血鬼形象,这部小说呈现了一种真实的焦虑,一种对社会切实发生糟糕变化的恐慌。资本主义成为了马克思笔下的存在于现实中的吸血鬼,榨取着劳动者的鲜血的同时,也引诱消费者购买商品。威廉·莫里斯的手工作坊便是一种反抗这种资本主义魔鬼的方式,反对工厂化生产;莫里斯不仅受到了马克思《资本论》的影响,还深受约翰·拉斯金的《哥特的本质》的熏陶。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是哥特建筑最后的昙花一现。《德拉库拉》中还暗示了在新媒介被发明后,不仅是我们的信息,甚至是我们自己也被复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了依靠照片或电影里存在的幽灵;电影媒介推动了哥特艺术全球化的发展,希区柯克尽管离开了英国到好莱坞发展,但是却保留了其本人对谋杀和哥特风格的喜爱。大量文学和绘画作品表达了整个社会在一战后的精神幻灭,比如艾略特的《荒原》、培根的画作等。爱尔兰是培育哥特艺术的沃土,比如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爱尔兰作为曾经英国的殖民地而遭到无情的镇压,但事实上,英裔爱尔兰人的精英的统治自19C60S后,遭到反英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反抗,英裔爱尔兰人一直处于防御状态,许多英裔爱尔兰人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根深蒂固的恐惧——叶芝作为英裔爱尔兰人的精英,其诗歌与政治的关联度很高;培根的画作里也可以看到其童年遭到爱尔兰共和党追击的阴影。

    瑕不掩瑜的是,本片名为《哥特艺术》,实际上是指18C中下叶以后英国本土的哥特艺术复兴。历经乔治王、维多利亚时代,历经了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一战,随着政局的动荡不安、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科技的革新,人们无处安放的恐惧在哥特文学、绘画、建筑和电影中得以释放,哥特艺术的黑暗与恐怖成为了一种使人心惊肉跳却又不必以身犯险的体验;而其别具一格的美感不仅是一次对中世纪艺术的复兴,也成为对工业化、功利主义的一次反抗。哥特艺术之所以能产生广泛影响还在于它对信仰世界的回归,在宗教支配力越来越弱的几个世纪里,在时代极具变化的城市里,人们通过哥特艺术得以暂时的忘却尘世烦恼,沉浸在一个宛若由魔法构造而成的艺术世界里,在这里人们仍能找到日益稀少的奇迹。这部纪录片已经超越了艺术类纪录片的范畴,充满了文学性与哲学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20220626(五天看20220619-20220624,一天写书评20220626)

     5 ) 钟风华的哥特式画风西游记

    诡异的画风,阴暗的色调,打在人脸上的高光,跟哥特式画风如出一辙。

    加上游戏的动感画风,前景中景的透视,色调的强烈对比。

    片子里提到阴暗的场景,加上点缀的高光,就是工业革命时代工人夜晚加班的景象。颠覆传统的生活方式,让那个时代的人们感到焦虑和不安。现在这种风格的画风流行,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变革?996的画面色调?最后一集主持人拿出手机一番预言……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哥特风格适合西游记,又有什么风格适合其它名著呢?洛可可风的红楼梦?

     6 ) 哥特艺术复兴:写给自己的半成品碎碎念

    这部纪录片准确来说不是讲哥特艺术的,是讲哥特艺术的复兴。“文艺复兴”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哥特艺术复兴”其实也是个蛮有意思的主题,虽然这个主题的回顾中大半篇幅是鬼故事回顾……或许因为希腊艺术的表现形式比较显性化: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等,而哥特艺术本就很向内,所以总觉得追寻哥特艺术复兴的足迹不像希腊艺术复兴那么清晰。这部纪录片三集从乔治王开始,一集一个世纪,带我们从建筑、绘画、文学、戏剧中去捕捉“哥特艺术复兴”的触角。

    这部纪录片并没有满足于表现艺术的形式,而是一直在向历史靠: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形式?为什么是这时候?为什么是英国?

    18世纪:启蒙运动17世纪发迹于英国(虽然18世纪在法国走向辉煌),所以当时主流建筑是理性的、古典主义的,庄园也是古典神庙风格的,背后是古希腊的价值观、古罗马的权利。但慢慢兴起了哥特矫饰建筑,对人造废墟、自然荒野主题感兴趣。在绘画方面购买意大利100多年前的Salvator Rosa作品Joseph Wright的画表现了旧社会的信仰和神秘崩塌及新时代科学和理性兴起之间的矛盾。在戏剧方面举了莎士比亚作为穿越到中世纪的跳板的例子(但对莎士比亚作品了解的不够多,所以感触不是特别深)。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各种恐怖小说。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更是在英国加剧了血腥、恐怖的哥特艺术在绘画、小说等领域的表现。

    19世纪:集中驱动因素为对科技进步的恐惧。Mary Shelley(诗人雪莱的老婆)等一批小说家以科学实验为背景创作了大量现在看来也不过时的灾难恐怖小说,画家约翰马丁1851年创作的《The great day of his wrath》,超前程度完全可以PK现在的好莱坞大片。整个国家对科学和变革恐惧,“保守的幻想”渴望回归过去的秩序:那种中世纪城堡里的不变的、本分的、缓慢的时光,各种化妆舞会开始举办。Pugin作为这时候的哥特建筑师,修建了很多哥特风格的修道院、公共建筑、民居,包括重修的英国国会大厦(典型的哥特风格建筑,现在依然矗立在泰晤士河畔)。维多利亚女王本身就非常推崇哥特文化,为丈夫守寡40多年,阿尔伯特纪念碑就是个非常典型的哥特建筑。

    20世纪:马克思《资本论》,“商品拜物教”对消费者施以催眠书。Francis Bacon的画,Eliot的诗。爱尔兰是哥特艺术的核心地区。20世纪的这些例子是否牵强呢?

    关于哥特乐观主义者和哥特悲观主义者的说法,还待今后再关注。

    整个哥特风格了解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当前时代大家的科技恐惧、变革恐惧、道德丢失恐惧,都不是什么新鲜事,19世纪的恐惧从变革强度和冲击力上都不比我们少。而好莱坞对这些的表现力,可能真的还不如19世纪的小说家和画家……

    最后很有趣的是,看完这部纪录片,我觉得来了些感觉,于是脑子里盘旋着一个声音:Gothic的核心精髓到底是什么?就好像我已经做了足够多的外围准备,现在终于要开始进入核心了,但显然剩下的东西靠纪录片这种载体形式是很难解决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图书。不过纪录片的外围工作,这部已经做的足够了。但愿看完手头在看的书,能让我找到关于哥特的答案。另,好像已经酝酿的差不多可以看《英国史》了~

     短评

    原来哥特是自由的先驱

    5分钟前
    • 小粉红
    • 推荐

    很特别。通过建筑风格,哥特式和罗马式对比,再讲到绘画风格,再到莎士比亚麦克白。纪录片建筑风格,画家,文学家的作品都有介绍。

    6分钟前
    • 爱哲学
    • 推荐

    莎士比亚,狄更斯,培根,弗兰肯斯坦和德古拉的现代意义,很多知识点的串联

    7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推荐

    啃的生肉,越到后面越深越吃力…emmm一定要再找熟肉好好欣赏一遍,发现以前我对哥特的定义太过狭窄了

    10分钟前
    • 小渣渣本吒
    • 力荐

    比较个人化的叙述和观点

    14分钟前
    • 一颗大豆
    • 还行

    建筑和绘画都好帅啊

    17分钟前
    • 黑眼圈那么重
    • 推荐

    实际上讲的是“哥特的复兴和现代延展”。从中世纪到工业时代、从乔治王到维多利亚、从《奥特兰托堡》到《资本论》、从《弗兰肯斯坦》到科学的未来,哥特不仅是建筑、文学、绘画和电影艺术,更折射出特定的社会心态和时代焦虑。从“废墟崇拜”引申到对旧日荣光的怀旧,也提到简奥斯汀《诺桑觉寺》对哥特小说的抵制,更是将《资本论》视为一部伟大的哥特小说,认为马克思对资本家的批判率先将吸血鬼形象提升到现代社会的神话中并提出了对邪恶的新思考。哥特时代早已远去,但“时代中的哥特”一直在继续,它总能异化出新的面貌,潜移默化地和人类社会共生。

    19分钟前
    • 梦野千秋
    • 推荐

    我们都是矛盾的反叛者。哥特复兴派崛起于政党斗争、对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的焦虑恐惧、对资本吸血的反抗,追求一种已逝往昔复兴的干玫瑰色遐想,期待更高的道德和更美好的生活,最终发现哥特的乐观面一点点被黑暗面侵蚀,并且永远矛盾。艺术比重其实不大,更多是哥特美学追求背后的历史、政治、社会资料。

    20分钟前
    • 全息苔藓碎片
    • 推荐

    It's all in our minds.反映了我们自古以来内心深处的焦虑。看了好多画,还知道了好几本经典书,有兴趣去继续看看。

    21分钟前
    • Hildy at beach
    • 力荐

    主持人说了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部哥特作品——资本家像吸血鬼,专门吸取劳动者的血液,那么消费者像什么?在马克思看来,他们是新教派的盲目信徒,而商品便是拜物,这就是巫术经济学。

    25分钟前
    • 还行

    讲的不是哥特的起源和历史,而是透过哥特艺术的“复兴”从另一个角度讲18世纪后英国civilisation发展下的人性或者说是人的恐惧。政治、文学、艺术、社会生活都有涉及到,比较全面,其实可以当英国近现代(偏)史看了。最近看过稿子写最流畅的记录片。

    30分钟前
    • MINIMI
    • 力荐

    只看了EP.1

    35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对工业化的恐惧

    40分钟前
    • zen
    • 推荐

    莎士比亚原来是哥特艺术哦~ 哈哈, 简直是谐典的鼻祖嘛~~

    45分钟前
    • Notali64
    • 推荐

    中二少年们的前世今生···主持人反复表达了哥特艺术家,作家或画家们伪造作品来源和作者身份这一现象的困惑,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中二病啊,并不是觉得羞耻,反而是一种优越感,一种我非此世之人的优越幻觉······

    47分钟前
    • CactusPlanter
    • 力荐

    霍里斯•沃波尔《奥特兰登城堡》Strawberry Hill HouseGloomth, Gothic folly, Ruin, Sublime, OrgyHenry Fuseli, The NightmareWilliam Beckford, Vathek歌德《浮士德》弥尔顿《失乐园》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查尔斯•狄更斯《荒凉山庄》Augustus Pugin , The House of Parliament 布拉姆•斯托克《德古拉》马克思《资本论》the commodity is a fetish.John Ruskin, The Nature of GothicT.S.艾略特《荒原》Francis Bacon, Three Figures at the Base of a Crucifixion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

    49分钟前
    • 小也羊子
    • 推荐

    巨大废弃的城堡和扭曲的中世纪宗教幻灭在真实与欲望中幽灵般被唤醒

    50分钟前
    • 于鱼
    • 推荐

    很清晰的梳理,三集,分别18、19和20世纪。侧重挖掘具有“哥特性”的文学,绘画和建筑,而不仅仅局限在狭窄的哥特作为一个popular genre。

    55分钟前
    • 林药
    • 推荐

    哥特不仅是我们心中的黑暗与恐惧,更是社会以及时代的不安的投射。最后一集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哥特以及德库拉联系在一起真的很新奇有趣。(片名叫艺术,其实文学占了不小的比重,另外比较英国中心,有些地方我还有点跟不上。)

    60分钟前
    • 晓晓一
    • 推荐

    Enticing.

    1小时前
    • 花岛仙藏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