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受够了自己

    受够了自己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其它2022

    主演:克里斯汀·库亚斯·托普,埃里克·塞瑟,范妮·瓦格尔,莎拉·弗兰西斯卡·布雷恩,弗雷德里克·斯坦伯格·迪特勒夫-西蒙森,斯泰纳尔·克鲁曼·哈勒,Ingrid Vollan,安德莉亚·巴伦·郝威格,亨里克·梅斯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Frida Natland,Guri Hagen Glans,Mathilda Höög,塞达·伊特,Elisabeth Bech Aschehoug 

    导演:克里斯托弗·博格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他马克老板

    • 玉子爱情故事

    • 霸道总裁蓝百万

    • HD中字

      东北插班生2虎啸风声

    • HD

      五福星撞鬼

    • HD

      搞定岳父大人2012

    • HD中字

      厉害了我的叔

    • HD中字

      严密的关系

     剧照

    受够了自己 剧照 NO.1受够了自己 剧照 NO.2受够了自己 剧照 NO.3受够了自己 剧照 NO.4受够了自己 剧照 NO.5受够了自己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Signe and Thomas are in an unhealthy,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that takes a vicious turn when Thomas suddenly breaks through as a contemporary artist. In response, Signe makes a desperate attempt to regain her status by creating a new persona hell-bent on attracting attention and sympathy.

     长篇影评

     1 ) 求求你关注我

    近几年,北欧电影人接连创作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和《无辜者》让我们认识了挪威导演的扎实功力,而紧接着同样在戛纳电影节又冒出了另一位挪威导演的身影——克里斯托弗·博格利(Kristoffer Borgli)《受够了自己》是他的第二部长片,入围去年“一种注目”单元,更登上“恶趣味教父”约翰·沃特斯去年的年度十佳榜单。

    这位名不经传的导演究竟凭什么俘获影评人的欢心?相信看过他的处女作《能量唤醒》的观众会有答案。博格利相当擅长观察当下时代的发展潮流趋势,尤其是网络、媒体、广告对人们的影响。继《能量唤醒》对广告业的无情嘲讽后,这部新作将矛头转向了当代艺术界与模特行业。

    ▲一对自恋的恋人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对极度自恋的恋人,有着挺般配的外表,私底下却在明争暗斗。男主角透过盗窃一件家具而摇身一变成为杰出的艺术家后,两人的关系愈加恶化。作为反击,女主角不惜一切使自己变成一名重症患者,成功吸引到男朋友和周遭的关注,却要付上自己宝贵的健康作为代价。

    由此看来,这显然是一出悲剧,女主角为了夺回众人关注而不惜服药自残,搞得全身过敏出疹子;然而,她这种无可救药的悲惨遭遇,却叫人看出此起彼伏的笑点,从餐桌上佯装吃了过敏食物而当众抢走男朋友的风头,到担心被医生揭穿而匆忙出院,再到最后以重症患者的身份闯入模特界,剧本充满着喜感不断的情节。导演巧妙把握住悲剧与喜剧一体两面的本质,尤其是在这个自恋狂的女主角身上,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箴言诠释得入木三分。

    ▲身体恐怖的元素

    影片绝妙地融合了爱情浪漫喜剧身体恐怖片的元素,甚至连加拿大导演柯南伯格也甘拜下风——他的新片《未来罪行》里有一句宣言口号:手术是新型的性爱,而在《受够了自己》里,手术很可能是领先潮流的网红标配。无疑,博格利相当擅长讲述当代年轻恋人的关系,一对本应互相扶持的男女朋友,却因攀比心理过分专注所谓的事业,却忽视了对伴侣的关心,当面对满身鲜血的女友而无动于衷,这段感情明显已出现了问题。

    然而,导演博格利又不局限于情感故事,在疯狂失控、抛却逻辑的情节里对时下年轻人的自恋意识、博取关注的心态流露出无情的讽刺。这种过分自我关注的心理显然与网络时代浮躁的特质脱不了干系,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张美照,或者是一条朋友圈,获得越多的点赞关注,越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靠服药而吸引关注的女主角

    开头男主角凭偷来的家具而成为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以及后半段引出模特行业利用及剥削残疾人的现象,都逐渐将焦点转向更广泛的社会批判,令整部作品不再局限于小情小爱的情感分析。导演尖锐地挑明了当代艺术的浮躁本质、模特行业的不良风气;让满身伤疤、充满缺陷的病患担任模特,与其说是让他们获得重生的机会,倒不如说是满足观众的猎奇心态,给病患带来二次伤害。

    这一点与导演处女作《能量唤醒》里虚伪的广告行业是一丘之貉,都是打着关注受害者的口号,谋取行业的私利;从本质上来讲,这依然是一种争夺公众眼球和注意力的手段。博格利凭借敏锐的目光与创作角度,从夸张荒诞的情节故事切入到社会现象观察,不仅把准了当代青年人的流行脉搏,还无情地剥除了扭曲的受害者心理的装饰,尖锐刻薄的言辞里不乏令人反省的时刻。

     2 ) 药物毒理学

    首先片中的药物 Lidexol 有个网站,有个申明 It’s actually not a good film, according to several experts. We advise you to avoid it. 影片让人看的生理不适,它主旨过于鲜明了,还好它时间不长。这是病人的故事,女主已然残障,男主被收监,他们算的上受害者吗,这会让我会想起残障人士,它不止定义在生理上,精神世界充满着邪恶力量,人体排异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3 ) 为海报看的电影:当求关注变成一种致死绝症

    故事的开始就是从偷酒开始,渐渐向我们展示了一对病态的情侣:他们一起偷窃,男生以此来创作艺术,女生则在咖啡馆工作。而在这段关系里,男生的重心正在逐步从她身上转移到蒸蒸日上的艺术事业上,也因此她开始逐步变得病态。她买入了一种会使皮肤溃烂的药丸并且故意将自己毁容换取关注,满嘴的谎言,要求上头条,想成为模特出道…而这一切的虚荣心和对关注度的渴求与失望也逐渐摧毁了她的外表和健康…

    【我就是为了海报上的镜头点开了这部片子】

    一个满脸绷带的女人戴着墨镜吊着水抽着烟,看手机,感觉这个脸上的绷带毫不影响她这一种潇洒。看完电影才意识到这个镜头中的绷带简直是她的战利品和噱头,是她那一刻骄傲的资本。

    这部电影用一个极端的例子讲述了一个需要关注的美女的毁灭,所讨论的议题其实正是时下很多人非常病态的心理,“博关注”。她既讨厌来自他人的凝视,又极度需要别人的注视。她要从对方看向她的眼光中得到崇拜,认可,珍视,在乎,拒绝那些质疑,猜测,否定和好奇的眼神。而她忽视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正面的眼光的来源应该是她具有某种能力或者做好了某件事,而不是被自己夸张的自己,充斥着谎言和毁灭性的噱头的自己。

    而且故事里的她还急需要伴侣的注视,他们亲密又竞争,都想要得到其他人最大的褒奖和关注,因此去互相打断竞争,同时他们又是最亲密的伴侣,想要不断的抢夺对方的关注。而显然先获得关注的男生对女生的无视加重了女生的病情,让她逐步走向了一个无法挽回的疯癫的地步,最终失去了身心的健康。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的美学,首先要说的就是【字幕】。片头片尾的字幕非常有平面设计的感觉(跟海报上一样),整个就拉着各个方面往艺术上走。加上男主是个艺术家,他们的家各种包豪斯的椅子,女主的服装,最后在博物馆的拍摄等等…美术我爱了!整个电影都透着一种不顾人死活的艺术性和极端性,配合女主的疯癫,完全不会让观众觉得不适,就很妙!

    说实话我还挺喜欢这个电影的,又美又疯!不管是画面还是女主本人!虽然展示了一种很病态的状态,但讽刺也拉满了,还挺有借鉴价值的!

     4 ) 受够了自己

    今天看了这部挪威片,“受够了自己”。 之前有看过资料说挪威人是因为极昼极夜的影响而情绪病发病率较高,其实我是可以理解女主的,虽然她过于极端。 谁不想获得别人的关注呢? 或多或少罢了。 就像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群一般,看似亲密,实则又仿若互不相识,各安一隅,独自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一哄而聚,一哄而散 人人都是自私的,平行的线出现的那一丝丝交点,那便是所有的耐心了。 就如她男友在进行所谓行为艺术的偷盗行为时并没有在乎她的心理不适,在晚宴时会更在乎自己的演讲而不是女友的身体。 而她也总是会在男友最重要的时刻因为感觉得不到关注而进行打扰, 我相信他们是爱着彼此的,他们只是更爱自己罢了。 这也就是影片开头所提到的自恋了。 但往往,这种自恋的源头是因为缺爱。 因为不安,因为恐惧,因为自己无法给予自己足够的内心支撑。 我在观影过程中仿佛看到了我自己。 一个因为童年懦弱而在长大后不停纹身,企图伪装出不惧外界言论,但依旧懦弱的自己。 我不敢穿背心,因为觉得自己胖了,我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是多么丑陋,即使旁人一直在讨论我有多独特 “不过是小丑罢了” 我会这么对自己说道 不该这样的,应该多爱自己呀。 道理谁都懂,可又有谁能够真的做到呢? “多爱爱自己吧。” 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低头闭眼说道。 “多爱爱自己吧,至少睁开眼睛看看自己。” 至少,应该睁开眼睛, 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睁开眼睛吧,不要害怕, 我永远爱你。 虽然受够了我自己, 但我希望,我永远热爱自己。

     5 ) 极端空虚的内心

    内心极其缺乏关注,像现在社会的人们,在网络上无时无刻的展现自己,甚至病态的展现自己来博取关注,扮丑,过度的美颜都是其中的一种,影片中更甚,把这种病态表现成了极致,她和男友是同一种人,都想在别人成功的时候想夺取更多的关注,这一点在开头吃饭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被狗咬的人血喷了她一身的时候,同时她也前所未有的得到了关注,于是越发不可收拾,就像她说的觉得自己在糟糕的情况会表现得更好,想用这种反差来获得关注,于是病态的开始服药让自己生病,这和现在社会上人们不断往自己身上增加病症来寻求帮助一样,而最虚伪的时尚行业肯定也少不了这一席位,美其名曰不歧视任何,但是最喜欢打标签病态审美的人就是他们这帮人,少不了他们的推波助澜,她幻想着自己成名,幻想着自己被采访,出书,上节目,变成名人,可实际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就像网络上那些鼓吹白幼瘦的审美一样,都是一种病态,真正受益的都是资本们,我们都是被割的韭菜

    男朋友也一样,靠偷得来的名声,却又杂志采访,这换谁谁心里好受,都会觉得出名也太简单了吧,这也行?所以更极端的展现自己的方式来了

    于是越是极端越是好奇,越是好奇,越是相继模仿,越来越病态,这就是我们的现实社会

    这种片子也就只有北欧能拍出来,极端的自黑,极端的讽刺,不会像美国那种英雄主义,之前可能到采访说北欧人抑郁症最多,还很奇怪,在那样一个发达社会,福利完善的国家,风景又很好,可以说不用怎么努力,不用拼死拼活就能过的不错,在我们看来幸福死了,但也就是这样的社会会出现什么都不缺,物质上的满足之后的空虚,那就是心理上的极度匮乏,心理上的空虚没办法弥补,所以才会抑郁,渴求关注,要是像难民国家那样,每天活着生存都有问题的话,还哪能寻求心理关注呢,活着就不错了。

     6 ) Her Little Project

    The movie discusses how our antihero Signe uses her little project to abuse a culture that has been formalized. That's part of our situation today: a "healthy" society, devitalized people, and sickened stars. When the old spirits left, they must have been streaking out of the room. For it's just their clothing that we are wearing. Our culture has come down to resemble a marketing platform. It used to be like a nursery.

    I understand it's a second-tier phenomenon. No problem with those top brands. They are generally functioning well outside the movie. The problem is that in a healthy culture, you can't say stuff like "something is impossible." You can't speak to someone: you are impossible, and the reasons are such and such. Such words are anti-consumerism and, thus, anti-humanism. They will be flagged as an attitude by a second-tier norm which is another attitude. But seriously, how can "everything is possible?" Can't you sniff the hypocrisy? Besides affordable milk and toothpaste, consumerism has created an illusion of access. You can't play with stars, but you can look like one of them. The shrinking distance works like putting people in an ever-diminished space. You feel empowered and admitted.

    You are promised a way upon your free will to be anyone you like or someone you are not. That's how people get sick. You have the right, the power, and even the incentive to get yourself sick. None will tell the truth, as it's unconventional.

     7 ) 《受够了自己》影评:讽刺疯狂追逐流量的网红们

    克里斯汀·库亚斯·托普在克里斯托弗·博格利这部残酷的礼仪喜剧中出色地饰演了一个自我毁灭的自恋者。

    正如片名所暗示的那样,挪威电影《受够了自己》是一部品味极差的电影:毫不奇怪,它得到了电影界“垃圾教皇”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的赞许。这部电影是惊人的颓废和黑色,但在某种程度上,你经常希望社会讽刺片有胆量。克里斯多夫·博格里的这部关于礼仪的恐怖喜剧当然不乏勇气。

    克里斯汀·库亚斯·托普饰演西格尼,一个年轻的咖啡馆工人,没有明显的天赋,似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她渴望得到关注。她与托马斯(埃里克·萨特饰)处于一种相互竞争的“看着我”的关系中,托马斯是一个自以为无知的概念艺术家(混合媒介:猖獗的自我,被盗的家具)。

    当托马斯得到一个个人表演时,西格妮想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她假装坚果过敏,抢尽了风头——这让她开始了一段惊人的自我毁灭的演艺生涯。在阅读了一篇关于一种俄罗斯药物的报道(在Mail Online上,在其他地方)后,她开始了一场协调一致的过量服用运动。这种药物有副作用,会导致人们的脸可怕地爆发。

    随着西格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以及更多——笑话变得越来越残酷:她的脸就像一张血色和松弛的肉上的藏宝图,西格尼被一家专门从事残疾人时尚的模特经纪公司签约(其中有一个关于老板的盲人助理的过度劳累的笑话)。最后,影片在大卫·柯南伯格客串执导的《Ab Fab》一集的边缘徘徊,但这一切都是用钢铁般的冷静和巧妙的错位结构完成的,融合了西格尼的虚幻想象。

    尽管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我的病》对现实世界的病症(如蒙乔森综合症或戏剧性人格障碍)过于轻率或冷酷无情,但对病态自恋虚构的描述,在instgram和编造的痛苦回忆录时代还是很有意义的。

    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博格里认为,在24小时在线人格的时代,西方社会总体上呈现出了曾经处于边缘的病态状态的特征。

     8 ) 喜欢胶片电影的色调和场景构图

    一开始就被胶片画面的色调吸引,好舒服哦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短评

    人类是可怜的动物。我们终其一生所做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获得别人片刻的关注。

    3分钟前
    • xkan
    • 还行

    这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以及ADL竟然本色出演医生可惜只是客串…

    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完成度很高的欢乐讽刺小品。不作不死的极致就是“受够了自己”,然而求关注,上头条,有错吗?有错吗?被凝视令人觉得恶心,不被凝视更令人恶心。“Men get noticed while women get ignored”被凝视的愿望亦是被爱的愿望,痛苦如果能被看见那便不再痛苦了。消极的虚无主义以自我躯体的迫害形式出现,是反抗亦是消磨时光,人生只有两次被看见的机会,出生时的啼哭和葬礼上的沉默。

    10分钟前
    • 海纳百川
    • 还行

    6.5/10。这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啊!由内而外的自恋和自恶,北欧人被虚无感逼疯了。小偷艺术家男友像从《方形》里走出来的人物,最后总觉得女主缺少一个对镜大笑的画面(我太俗了)。

    12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还行,北欧怪奇片的一种,某种身体政治的意识书写,利用自我摧毁实现另一重意义上的自我价值,结合了一点心理学、社会学、当代艺术,以及网络时代的相关理论概念,又恶心又好玩,一边尬到社恐发作,一边又笑到抠脚拍桌。后面的发展稍微有一点点泄气,但是女主还是蛮有潜力的,看好。

    1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这种对低调过敏的心态,就是连法兰西看了都得直呼内行,如此歇斯底里的自恋表现,完全可以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但是结尾太收敛了,居然没有疯下去,最起码应该得像《玻尔》和《法兰西》那样给女主一个脸部特写收尾那才对味。

    21分钟前
    • 南之禾
    • 还行

    作!前面说大话博人眼球还能接受,后段自残逐渐反感,一些行为使我恶心。

    22分钟前
    • 洋葱骑士
    • 较差

    3.3

    25分钟前
    • Pincent
    • 还行

    #Cannes75# 又是在影院看到大哭。看完出来跟朋友开玩笑说,怎么挪威这几年开始拍法式作女片了,可又学不会法国作女的坦然。但其实这部的笑点和哭点都太戳中我,私人五星。如果一个人曾经在关系中被视若无物过,就很难再说女主作吧。皮肤上爬满的疥疮,是那些丑陋的,不堪的,自我戕害的心理外显。

    30分钟前
    • Merlot
    • 力荐

    嘴上说着自我厌恶的人,实际上都自我意识过剩。但这也没什么,不过是我们时代的年轻病。每个人有自己的一个轶事惊闻口袋,社交场合随时掏出来,永远那么几件事情反复讲。即便满嘴废话,自己也会洗耳恭听。互相听不见对方的声音,大家都在各讲各的语言。为了想要做出一个精彩的自我介绍,索性去做一些足以吓到人的行为。

    34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力荐

    【TiFF63】有一幕近乎《哭悲》的冲击感官的镜头

    37分钟前
    • Mr. Lei
    • 还行

    太在意别人的目光就是在逼疯自己

    39分钟前
    • Captain_C
    • 还行

    又一个攻击性外化的例子。求求你🥺爱我,看看我,表扬我。从玩狗到撒谎到吃药的几个递进,虽然和社交网络时代关,还是更倾向于这是个人化心态。对于2000年后成年成长的一代人而言,被压抑的攻击性是很难视觉化的,除了内心独白,这种极端attention addiction是非常好的方法。当人生没有具象烦恼也没有核心点的时候,有两件事让我感觉活着: 除了爱,就是自毁。

    41分钟前
    • 圈圈儿
    • 推荐

    这便是戛纳喜欢的东西,虽不及《悲情三角》华丽炫目却不输其深刻。极致BT的北欧视角与故事构思便是全片最大亮点,包裹于「生理摧残」外壳之下的心理惊悚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唏嘘不已。以自毁为代价赢得关注的行为与心理我自是能理解,但执着于极度幻想化的艺术形态无法自拔却始终令人感叹其变态扭曲(《钛》便如是)。我想「正常人」一年看三部挪威电影就够了,太多的话真心吃不消。不过,又忍不住(会上瘾)。

    42分钟前
    • 周宇勋
    • 还行

    这是当前盛行的“身体恐怖”的讽刺喜剧变种,北欧真是喜欢这款啊。讽刺了现代人的病态心理,用极端反常的方式求关注,还暗讽了当代艺术的价值都是被炒作出来的。像查理·考夫曼和鲁本·埃斯特伦德电影的混搭。

    4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北欧人搞起幽默来也是蛮吓人的😄

    45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想起托德海因斯的safe,这部是个异形版本🪅🪅🪅房间里的大象总是无人提及,但如果大象生病倒地了,大家就会迅速地甩锅.. 虚伪,snob,欧洲人注重个体性diversity到疯,距离感说好听点是礼貌其实就是冷漠

    50分钟前
    • 十万
    • 还行

    受够了这种电影。

    51分钟前
    • TWY
    • 较差

    北欧人民这么喜欢做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这个命题吗?极度夸张之下是情绪失真,我非常想了解这类精神疾病的人是怎么想的,结果只是讽刺那些靠撒谎、搏出位来刷存在感的人,格局小了点,搞笑和恐怖交叉进行,人物又令人讨厌,观感是不太好

    53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New age body horror film.

    57分钟前
    • SleepWalker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