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大玩家

    大玩家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1992

    主演:蒂姆·罗宾斯,格列塔·斯卡奇,弗莱德·沃德,乌比·戈德堡,彼得·盖勒,布里翁·詹姆斯,辛西娅·斯蒂文森,文森特·多诺费奥,迪恩·斯托克维尔,理查德·E·格兰特,西德尼·波拉克,莱尔·洛维特,迪娜·梅瑞尔,Angela Hall,莉娅·艾尔斯 

    导演:罗伯特·奥特曼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山鹰

    • HD

      你好,之华

    • HD

      手机2003

    • 爱情啊,你姓什么?

    • HD

      搜救

    • HD

      送我上青云

    • HD

      奇迹·笨小孩

    • HD中字

      天国王朝

     剧照

    大玩家 剧照 NO.1大玩家 剧照 NO.2大玩家 剧照 NO.3大玩家 剧照 NO.4大玩家 剧照 NO.5大玩家 剧照 NO.6大玩家 剧照 NO.16大玩家 剧照 NO.17大玩家 剧照 NO.18大玩家 剧照 NO.19大玩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作为一个电影公司的制片人,Griffin Mill(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 饰)每天要从无数的剧本里面挑选极少的几部拍成电影。他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先是Larry Levy(彼得·盖勒 Peter Gallagher饰)和他竞争日益激烈,然后又是不断收到匿名的恐吓信,让他忐忑不安。他怀疑是某个被他拒绝了的编剧所为。他把怀疑集中到一个叫David Kahane的编剧身上,于是他在电影院找到David并和他一起来到酒吧。后来两人竟争吵起来,在停车场甚至发展成打斗。在打斗中,David不慎摔下下水道身亡,Griffin只能将其伪装成是被抢劫身亡的样子。作为最后一个见到David的人,Griffin成了警方的嫌疑人,更让他恐惧的是,他还是收到匿名的恐吓信,甚至在他的车上发现了一条蛇......接下来,Griffin该怎么玩这个游戏?

     长篇影评

     1 ) Who's the Player?

    图文版见http://www.mtime.com/my/mnauce/blog/763032/

    Altman同学终于讲故事了,而且一讲就讲得这么好。当然,这并非全是Altman的功劳,编剧Michael Tolkin也是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这片首先是Tolkin的成功,然后才是Altman的成功。不过,究竟谁更重要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片子太让人兴奋了,数一数片里出现了多少大牌小牌的明星,多少名片的海报,其中又有多少参与了叙事。。。总之这片真有点让人一言难尽,我就化繁为简,单讲第一个镜头吧。很可惜YouTube上没有这个镜头的clip,我只能纸上谈兵一回,希望还能谈得有趣。


    这个opening shot是长达8分半钟的运动长镜头,推轨与升降机结合使用,非常flamboyant,literally地向Touch of Evil的opening shot致敬,交代了整个set(某匿名片场),主要人物与关键信息,还明目张胆让演员通过对白来表彰长镜头,贬低现今好莱坞电影的快切风格--The pictures they make these days are all MTV. Cut, cut, cut。虽然如此,你却不得不叹服这个镜头的漂亮。这种漂亮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技术上的,Altman的choreography,时机的掌握,人物对白、走位,摄像机运动与叙事的密切配合。可以说这个镜头是体现Altman群戏调度功力的一个绝佳典范。

    镜头的开始是片场老板的首席秘书斥责新来的小蜜不该在接到老板电话后说老板不在--Never say that. He's either in conference, in a meeting. He's always in,透露出片场人事的潜规则。然后老蜜又问今天的trade paper上有些啥。小蜜说今天送信的来晚了,trade paper还没到。老蜜便吩咐道"Go get them. Now! I want them back here before he arrives. "可怜的小蜜就冲了出去(pic1)。镜头也随之拉出,一辆Ranger Rover(某高级轿车)从画左开来(pic2),镜头随之右移,影片第一主人公Griffin登场(pic3),刚从车中走出,就有一编剧模样的人自称Adam Simon冲上来搭讪,向他pitch(就是推销)他剧本的idea。他俩边谈边走(pic4),走进一幢办公楼,另有一老一少恰好从楼中走出(pic5),镜头便转而跟着这对人,俩人谈得就是刚才所说的长镜头vs快切。你也可以认为这是Altman同学在向你推销他的长镜头美学,与上面的pitch对应。等他俩走出几步,Griffin已走进他的办公室,出现在画面后景(pic16),镜头便又向Griffin推进。Griffin正在听另一编剧向他pitch《毕业生续集》/Graduate II的idea(pic7,注意看后景中一张海报,谁能猜出是什么片。可以去相册看大图,提示下是部德国名片)。谈到一半,小蜜进来问刚才Adam Simon送来的剧本怎么办。Griffin说送给Bonnie(Griffin的老婆,也是该片场的story editor,还是蛮pp的哈), 然后又让小蜜查一下保安怎么让Adam Simon混进来的。随后镜头右移,Simon与Bonnie走出办公楼(注意这里的衔接),前者还在喋喋不休地向后者pitch(pic8)。这时画外一声尖叫,原来是送信的小伙Jimmy骑车时不慎摔倒(照应前文所说的送信的来迟了)。Bonnie与Simon遂走上前去。注意这时有一张明显片从Jimmy的包裹中落出,镜头前推给了个特写(pic9)。Jimmy摔倒,当然是一个事故,如果你往影片后面看的话,还会看到更多,决定性的事故。随后镜头后推,一名男子驾着一辆白色跑车正搭讪一红衣女郎(把她错认为某女星,经典的搭讪方式啊),并问她Joel Levinson的办公室怎么走(pic10)(后来我们在Levinson的办公室发现了他,就是下文所要说的Reggie Goldman,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居然还想泡俺心中的女神Winona Ryder与Meg Ryan)。女郎答"Joel Levinson?The head of the studio"与其说是回答男人的问题,还不如说是向观众交待Levinson的身份信息。随后镜头跟着旁边一群观光的日本客右移,走出几步我们可以发现,开头的小蜜又出现在了镜头中(pic11,后景),正飞奔着追逐一辆车跑回办公室,车停下,走出的自然是老板Joel,衔接前面关于Joel的对话,更妙地是照应刚开始老蜜的话"I want them back here before he arrives. "不乏幽默。随着老板走进办公室,几个公司高层模样的人从中走出,边走边谈公司的人事变更,提到公司的靠山Boston某银行的公子爷Reggie Goldman要来,Griffin则要被撤职了,或许Larry Levy会接替他(pic12)。这几人走着走着又走到Griffin办公室窗外(衔接),Griffin正打电话与保安讨论Adam Simon混进来的问题(承接Griffin的上一个镜头),接着Griffin继续听另一个pitch。接着镜头又转出,那个pitch长镜头的老男人又来了,这次说的是他老爸为Hitchcock的Rope工作,Rope的故事其实不咋样,但是"没有"cut,很牛X. 对方则说The Sheltering Sky中的一个tracking shot也很牛X。老男人说没看过。联系前面那个小伙提到的Absolute Beginner时他也没看过,看起来与其说他是pitch长镜头,不如说他在pitch他老爸(老爸还是Touch of Evil的key grip),也就是pitch他自己。他们走出后Bonnie与她的助手又迎面走来,把镜头带回了Griffin的办公室。这回讨论的是好莱坞对政治电影的态度--Political doesn't scare me. Radical political scares me. Political political scares me. 谈论到一半时,小蜜又进来打断了他们,这回送上的是那张明信片。我们将发现这明信片是影片最重要的道具。至此第一个镜头结束,明信片作为镜头结尾的重音呈现。


    由上可知,这个镜头信息密度相当大,还不时使用Altman喜欢的多声轨叠化剪辑作为音桥连接镜头内部的段落,多声轨叠化剪辑同时也作为一种sonic deep focus,与其optic deep focus呼应。交代了很多重要信息,包括对好莱坞的种种评论,比如business(片场人事的潜规则等),sex(那对男女的搭讪),politics(好莱坞对于政治电影的态度)。这个镜头虽人物众多,但衔接有道,主次分明。Griffin作为第一主人公占据了最长的时间,他的出场(开着Ranger Rover,这车后来也被提到,并出现在结尾,使得影片结构形成一个回环。),他的身份、工作职责(负责删选剧本), 片中他争分夺秒地听writer的pitch都在第一时刻呈现出来;不过更有意思的是镜头中两个未出现的人物:Larry Levy与Reggie Goldman。这两个都是对主人公构成潜在威胁的人(Reggie的父亲向片场施压导致了此次人事变更,而Larry后来则取代了Griffin的职务);他们都没有明确的出场,但Larry打了个电话过来(影片开头小蜜接的那个电话),后来高层谈到取代Griffin的候选人时曾提到Larry。Reggie严格说来其实在镜中出现过,但观众始终只能看到他的背面(pic10),那时观众也不知道他就是下文将提到的Reggie Goldman。他俩都在画外,处于暗处,对处于最明处的主人公Griffin构成威胁。这还不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画外人物,就是明信片的sender。要知道后来无论是Larry还是Reggie都陆续登场,而他却从未露过面,直到影片结尾我们还是无法确认他的姓名身份,他的呈现只是一张张明信片,他才是真正主导了此片的幕后黑手,也就是说,越是隐藏在画外的人,对主人公就越有杀伤性,对影片叙事也越有主导性。


    这个镜头还有几处值得一提,比如第一个画面,呈现的是拍古装片的情形,一旁有人喊action(所谓lay bare the device),然后影片正式开始,也就是说整个影片是非常self-conscious的,观众有意识地感到自己是在看一部电影,一部关于movie industry的电影。

    另外这个镜头中还提到The Graduate,Scorsese,Harvey Keitel。这些片与人,当然都是与新好莱坞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一个pitch中提到a TV star played by a movie star。这些都是Altman的self-comment,点出他自已的身份,新好莱坞的旗手,在新好莱坞时期结束后则多年在TV与movie之间alternate,而提及Graduate二十五年后的续集则似乎在向观众们暗示,他准备以The Player这片重整旗鼓。


     

     2 ) 《大玩家》电影剧本

    《大玩家》电影剧本

    美国林荫道娱乐电影公司1992年拍摄
    编剧:迈克尔·托尔金(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
    导演:罗伯特·阿尔特曼
    摄影:让·利皮恩
    主演:蒂姆·罗宾斯、格丽塔·斯卡奇
    获奖:获1992年第45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
    编译:林建平
    题图:周铮

    1.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白天
    作家甲在推销剧本。
    作家甲:我的影片是这样构想的。凯文·科斯特纳和米歇尔·法伊佛是一对警察。他情绪低下,因为前一位搭档在一次失败的缉毒行动中送了命。她是他的新搭档。

    2.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白天
    作家乙大约40岁,很疲倦又很不安,愈往下说,愈感到希望渺茫。
    作家乙:凯文·科斯特纳和哈里森·福特是哥儿俩。他们彼此憎恨。他们在婆罗洲发现了一座金矿。故事就出在这儿,一座金矿。我们从这里说起……

    3.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白天
    作家丙和作家丁是写喜剧的两个大活宝。他们在屋子里上窜下跳,边说边演。就在他们蹦得正欢之际,我们看到了那个他们竭力讨好的对象:格里芬·米尔,30岁出头,显然他没在听。
    作家丙:古玩商店……
    作家丁:价值百万的花瓶……
    作家丙:贝蒂·米德勒……
    作家丁:将它失手坠地……
    作家丙:稀哩哗啦,摔个粉碎。
    作家丁:一百万元的碎片,一百万元啊。
    格里芬向窗外看去,那里是一个录音间,门敝着,依稀可见一台巨型的升降摄影机。片头字幕起。
    作家丙:所有人都转过身来,而贝蒂说什么?
    作家丁:“还好,我没事儿!”
    作家丙:大伙儿把她扔了出去……正好落在拎着大皮箱、从另一家店里出来的家伙身上,把他撞了个四脚朝天,而这人是谁呢?
    作家丙、丁(异口同声地):凯文·科斯特纳!

    4.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白天
    作家戊象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戴着玳瑁边的眼镜,身穿整洁的衬衫、牛仔裤,脚蹬运动鞋。
    作家戊:最终他必须在吉娜·戴维斯和格伦·克洛丝二者之间作出抉择。以我之见,他应该挑选吉娜·戴维斯。而明智的举措是追加预算,拍两个结尾,让观众去决断。而且我认为对凯文·科斯特纳而言,这将是一个精彩绝伦的角色。(思索片刻)是这样。
    格里芬装作在听的样子,眼角却不住地瞄着手表。
    格里芬:听我的回话吧。
    作家戊:你没说不行吧?
    格里芬:我会答复你的。
    他把作家戊送出门。坐在外间的秘书简抬起头来。
    简:主意不错?
    格里芬(不屑地):什么主意?
    电话响了。
    简:格里芬·米尔办公室……请稍候。(对格里芬)是亚当·西尔佛斯坦。(格里芬表示不接)他在见人,回头一定给你去电话。
    格里芬:我出去一下。

    5.内景,制片厂大厅,白天
    格里芬穿行于大厅之内,四周墙壁上悬挂着经典影片的剧照,这些影片曾使该制片厂家喻户晓。一路上,他迎面遇到一些秘书、制片人和演员,他们主动和他打招呼,十分殷勤。他走到一扇门前停住。门上标着:邦尼·希罗,剧本编辑。

    6.内景,邦尼的会客室,白天
    格里芬探头张望,邦尼的秘书不在。他推门而入。

    7.内景,邦尼的办公室,白天
    邦尼正在读剧本。她28岁,衣着入时,楚楚动人。她有野心,眼下正为她的工作担忧,不过你从她身上看到的唯有自信,她害怕把内心的恐惧暴露在外面。
    邦尼(顾不上说话):午饭见,格里芬。我必须十分钟内看完这本。
    格里芬:我来接你。
    邦尼:我等你。
    格里芬撤身出来。

    8.内景,制片厂大厅,白天
    格里芬来到大厅尽头,这里是总裁办公室。通过半掩的门,他看见老板利维森和一帮股东们在开会。利维森瞥见他,不高兴地皱皱眉。把门关严。利维森的秘书赛丽娅迎面过来。
    格里芬:有进展吗,赛丽娅?
    赛丽娅:去干你的事吧。
    格里芬(关切地):我有戏没戏?
    赛丽娅:格里芬……

    9.外景,伯班克制片厂,约纽街,白天
    格里芬沿街而行。当他经过法院大楼门前时,作家戊在台阶上等着他。
    作家戊:这么说,你已经作决定了?
    格里芬:关于什么?
    作家戊:那个本子呀,我刚刚向你推销了一个剧本。
    格里芬:出了办公室,我就认不出来你了。
    作家戊(突然跪倒在台阶上):他过去可是个大人物。
    格里芬:你有病?
    作家戊:“他过去可是个大人物。”这是《怒吼的二十年代》一片的最后一句台词。是这家制片厂吧?1939年?卡格尼在那儿撂倒了鲍嘉……鲍嘉手下人在那儿击中了卡格尼……卡格尼踉踉跄跄走上这条街,死在这台阶上……人群潮水般涌过来,其中就有他以前的女友,接着警察问,“你是谁?”她说,“他过去可是个大人物”。这是块圣地,他们应该建一座圣殿才对。
    格里芬:公司买了家有线电视网,要搬到那儿去办公。
    作家戊(没趣地):情有可缘。
    格里芬:我会答复你的。
    他撂下这句话,转身就走,渐渐走远,消失在人们视线之外。片头字幕完。

    10.内景,城市餐厅,白天
    格里芬走进餐厅。他发现邦尼早就到了,和她在一起的还有一些职员、律师,他们是:阿隆·贾斯特洛、埃伦·阿尔德、史蒂夫·马库斯和金尼·克拉克。这伙年轻人很扎眼。他在邦尼身边落座,吻了一下她的脸颊。
    埃伦:你听说过拉里·莱维的事没有?
    格里芬:不折不扣的二流货色。
    邦尼:阿隆说他要来制片厂。
    阿隆:他们都这么说。
    邦尼:而他就在那儿。
    格里芬顺着邦尼手指的地方看过去,与他年纪相仿的莱维正和另外两个人坐在旁边的桌子上。莱维看上去是个强有力的竞争者。这时,他俩的目光撞在一起,彼此都明白将有一番恶斗。而莱维似乎已成竹在胸。
    埃伦:当时你有这个机会,你真该去主管哥伦比亚公司。
    格里芬:除了好莱坞,我们就不能聊点别的?
    邦尼:我的天,那是什么?

    11.外景,城市餐厅,白天
    格里芬跟着邦尼出来,他没发觉在他汽车的档风玻璃上贴了一张明信片。
    格里芬(倦容满面):这一行……
    邦尼:我喜欢。
    格里芬:也许我厌烦了。
    邦尼:这种精神状态可不对。如果你自己制造很多阻力,你就成不了大事。
    格里芬(心里有鬼,欲言又止):明天见。
    邦尼开车走了。格里芬回到自己车上,在车里他看见了那张明信片:“我们见过面。我跟你谈了我的构思,你说你会答复我,是不是?”
    他启动刮水器,把明信片带向自己这一边,然后伸手将它摘下来,翻过来一看,是题为“夜巴黎”的风景照片。他随手把它放进贮物箱里,那里面还有五张明信片,都写着:“你说你会答复我的。”

    12.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白天
    另一张明信片的特写。这一面是棕榈泉明星住宅的照片,反面工整地写着:“仍在等候。”
    简:格里芬,两周内收到五张。求求你,格里芬,给公司保安部打电话吧。
    格里芬:对……我是想打电话给沃尔特·斯图克尔。我说什么呢?(装腔作势地)沃尔特,沃尔特,听着,沃尔特,我的工作遇到了麻烦,某位女演员给我寄毒铅笔写的信,因为我没给她一份她认为我许愿给她的工作。沃尔特……既然情况已经对我不妙,何不就此把我搞臭,我想那样反倒有助于我在公司里升官发财。
    简:我认为是某个作家干的。
    格里芬:不。作家?不会的。
    电话响了。
    简:格里芬·米尔办公室……稍等。(对格里芬)邦尼·希罗。
    格里芬点头示意他要接。
    简:稍等他干完手头的活儿。
    格里芬随即走进里间。

    13.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白天
    他拿起电话,一边对着话筒说话,一边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个信封,倒出半打明信片来。
    格里芬:邦尼吗?
    邦尼:我们今晚约好见面的吗?
    格里芬挨个地翻看明信片。第一张上写着:“你说你会答复我的。”
    格里芬:是的。
    第二张:“仍在等候。”
    邦尼:我要干到很晚。
    第三张:“看谁耗得过谁。”
    格里芬:没关系。或许你可以干到更晚一点。顺便告诉你,我的律师想跟我一起吃饭。
    第四、五张写着同样的话:“你说你会答复我的。”
    邦尼:格里芬?你在办公室吗?
    格里芬:我在见人,回头给你打电话。
    他挂上电话,把明信片装回信封里。

    14.外景,斯帕戈饭店,晚上
    格里芬开着梅塞德斯轿车来到饭店门前。停车员将车开走。

    15.内景,斯帕戈饭店,晚上
    这里的每个人都认识他,纷纷与他握手。他被侍者领到一张桌子前。迪克·梅伦正在此恭候他。
    梅伦:你看上去气色不好,格里芬,今晚没有毕雷牌矿泉水,来杯马蒂尼吧。
    格里芬:我头疼快一星期了。别见笑,我只要一份沙拉。
    梅伦:过去你可是连5分钟都坐不住,格里芬。有一次,我和博吉在布朗德比吃午餐。我们直到凌晨3点才离开。而我起床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了。
    格里芬:我的工作怎么样了?
    梅伦:你这个死脑筋。我的工作怎么样了?我的工作怎么样了?你认识拉里·莱维吗?
    格里芬(忿忿地):认识。我有戏没戏?
    梅伦:想想你们怎么共事吧。
    格里芬:为什么利维森不亲自对我说?
    梅伦:他会的。明天,早餐时间。
    格里芬:我想去哥伦比亚公司。
    梅伦:格里芬,你不可能让时光倒流。
    格里芬:迪克……出了点事……我一直在收到……这些明信片。
    梅伦(严肃地):谁寄来的?
    格里芬(不能说实话!):一个女演员,我答应给她一份工作。她是电视演员,想演电影。她姿色不错。
    梅伦:你跟她睡觉了?
    格里芬:当然。
    梅伦:你得还债。以前,他们大拍一气监狱片。每回他们都要拍一个妻子、女友探监的镜头,所有的制片人便把他们的女友安插进去……

    16.外景,贝尔航空饭店,白天
    格里芬把车交给停车员。他越桥而过,没忘了欣赏那些天鹅。

    17.内景,贝尔航空饭店,白天
    格里芬与利维森隔案而坐。他们尴尬无语片刻。
    格里芬:我不为拉里·莱维工作。
    利维森:还没正式决定呢。
    格里芬:我向你汇报。我不打算通过莱维。如果我必须事事经过莱维的话,我辞职。
    利维森:你不能辞职。我不会让你辞职。你的合同还有一年半,如果你天天不来,我就告你玩忽职守。
    格里芬:为什么你还在意我?
    利维森:我喜欢你,我需要你。莱维有能力,我想我们,是我们,能够利用他。你了解他吗?
    格里芬:是的。
    利维森:他能使我们的日子好过一些。
    格里芬:如此说来,我再也不吃香喽?
    利维森:要不了一年。照我们现在笨拙的经营方式,我也会成为历史的,但是我还在这里。如果你想辞职,我将给你一个拍片指标。(威胁地)也许你宁可当卖家而不是买家。
    格里芬:我愿意留下来。

    18.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白天
    简递给格里芬一张折页的明信片,开启处用胶带封住。格里芬拆开看。
    格里芬(默念):亲爱的格里芬…我跟你谈过我的构思,你说你要考虑考虑,并说要给我答复。
    简:读呀,读呀。
    她抢过去,又被他夺回来。他笑呵呵地逗她,毫无恐慌的表现。
    格里芬:是那个女演员写的,让我看完它……(默念)我的代理人说那是很好的表示,我会得到这个机会的。
    简:格里芬……
    格里芬:嘘。(默念)我已经等得够久了。显然你不打算拍我的片子了。
    电话响了。
    简:格里芬·米尔办公室……嘿,你好,赛丽娅,他正在见人,过会儿给你打电话……
    格里芬(默念):以所有那些在好莱坞被对电影一知半解、毫无感情的制片经理捉弄欺侮的作家的名义,我要杀了你。
    他大惊失色。这时简放下电话,转过身来,他赶紧堆出满脸笑容。
    简:现在该告诉我了吧。
    格里芬:女演员们啊。
    他重又拉开明信片,假装念上面的东西。
    格里芬:亲爱的格里芬,听着,花花公子,我在逗你玩呢,你一直在猜我是谁,对不对?
    简:的确如此。
    格里芬:让我给你赔个罪吧,我请你出去吃饭。我明白从电视到电影这一步有多难,但是我想试试,我不想抓住你的酒后戏言不放。做爱和接吻……
    为了掉简的胃口,他合上明信片,放进兜里。
    简:电视。她是明星吗?
    电话又响了。他们互相对峙着,谁也不去理会。
    格里芬:你不打算接吗?
    简:她叫什么名字?
    格里芬:得了,简。我可以告诉你,就在嘴边,不过如果我告诉了你,你就不尊敬我了。
    另一台电话也响了。
    简:我现在就不尊重你了。
    格里芬:去接电话。
    简:格里芬·米尔办公室。请稍等。(接另一台电话)格里芬·米尔办公室。他在见人,回头给你打,可以吗?
    格里芬踩着舞步,走进里间,关上门。

    19.内景,格里芬的卧室,夜
    格里芬与邦尼在做爱。他在她之前到达高潮。两人分开。格里芬开始用手抚摸她,而她却摇摇头。
    他们静静地躺了一会儿。
    格里芬:今天我听到一个故事,挺不错的,就是拿不准一个细节。
    邦尼:我是剧本编辑。
    格里芬:纽约市,麦迪逊大街,一家大广告代理公司。一位业务经理想让某人做他的客户,那人同意给天答复。
    邦尼:非得是广告公司吗?
    格里芬:问题不在这儿。业务经理一直在等那位客户的电话,听听他的想法,看看他是否能获得这一项目,但是那位客户没有给他打电话。这位业务经理变得那么的……失望……那么的受打击,以至于决定要在精神上搞垮那位客户。
    邦尼:他是怎么干的?
    格里芬:等等,问题就在这里。你认为这位业务经理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怨恨到极点,寄出一张威吓要杀死那个客户的明信片?
    邦尼:非得是广告公司吗?
    格里芬:多长时间?
    邦尼:嗯,如果是我的话……
    格里芬:一个月?
    邦尼:五个,五个月。是要杀人吗?五个月。
    格里芬:这就是我想说的。
    邦尼:作者是谁?
    格里芬:不知道。
    邦尼:你不知道给你讲这个故事的作者?
    格里芬(醒悟过来):是威廉·莫里斯推荐来的两个小伙子,电视作家。
    邦尼不解地看着他,他的第一反应令她疑惑。她从床边的书包里掏出一个剧本。
    邦尼:还是工作吧。
    格里芬也拿起他的剧本,两人背靠背地读起来。

    20.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白天
    格里芬拿着一个剧本从里间出来。
    格里芬:可以帮我复印一下吗?
    简:明天怎么样?
    格里芬:我现在就要。我想把它交给今晚要见的澳大利亚导演。
    简:你的日程表上没有。
    格里芬:简,我忘了。
    简:别跟我来这一套。
    她拿着剧本走了。格里芬赶紧锁上门,开始翻简的办公桌。他终于发现了要找的东西:去年一年的日程表。他返回里间。

    21.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白天
    他把日程表翻到五个月前。那上面写满了人名、取消的会面、旅行计划、从早餐到晚餐的约会、放映日期等。他用铅笔在几个人名旁敲打着。
    格里芬:你在哪儿,你这个兔崽子?是你吗?是你?
    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作家指南》,对照不熟悉的姓名。他开列了一份名单:丹尼·罗斯、斯图尔特·考夫曼、桑德拉·帕亭扎、阿伦·比尔。他又从简那里找来了去年的电话记录。他发现上面有几处空白,都是他没回的电话。他向前翻了一个月,发现一周内有十次未回电话,打电话的人名叫戴维·卡亨。再下一周,戴维·卡亨,两次未回电话。他在《作家指南》里查到了戴维·卡亨,但除了人名外,什么也没写。
    格里芬:我找到你了!
    这时,他听到简撞门的声音,便连忙将桌上的东西一古脑儿地扒拉到废纸篓里。简抱着厚厚一摞剧本复印件进来,她注意到格里芬惊慌的神色。

    22.外景,伯班克电影厂,晚上
    人们纷纷下班回家。我们看见格里芬仍在办公室里看剧本。简推门进去。

    23.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晚上
    简:晚安。
    格里芬:晚安。
    简一离开,格里芬马上拿起电话,拨号。

    24.内景,琼的寓所,晚上
    琼·梅卡特,30岁,一个既漂亮又富于幽默感的女人。她穿着宽松的T恤衫和运动短裤。她在喝啤酒,这时,电话响了。
    琼:喂。
    格里芬:我找戴维·卡亨。
    琼:他不在。
    格里芬:噢。
    琼:您是哪位?
    格里芬:格里芬·米尔,
    琼:现在该轮到我说“噢”了。
    格里芬:我答应戴维给他打电话的。
    琼:我不知道他见过你。
    格里芬:只是一面之交。
    琼:你总是工作到七点半吗?
    格里芬:有时到十点。戴维工作到多晚?
    琼:我想我不该泄露商业秘密。如果我说了,他会杀死我。
    格里芬:他是那种暴力型的人吗?
    琼:嗯,你知道,他是作家。晚饭前他喝得烂醉,往我脑袋上扔空酒瓶子。
    格里芬喜欢她的幽默感,当然还有别的什么。
    格里芬:那么你是谁呢?
    琼:我叫琼·梅卡特。
    格里芬:你也是干这一行的?
    琼:让人伺候的作家吗?不,我是韦尔斯法戈的美工师。
    格里芬:那也属于演艺行业,对吗?
    琼:装订银行利率手册也算演艺行业吗?
    格里芬:你必须讨公众的欢心。
    琼:我必须讨老板的欢心。
    格里芬:戴维快回来了吧?
    琼:他去看电影了。
    格里芬:你没去?
    琼:都是老一套。结尾不是追,就是打,要不就是复仇。
    格里芬:爱情片呢?
    琼:总有人受到伤害。
    格里芬:你喜欢看喜剧片吗?
    琼:唯一的前提是他们真的那么蠢。
    格里芬:如此说来,你丈夫今晚看的是什么片子?
    琼:我的男友要去看《偷自行车的人》。
    格里芬:噢,你为什么不去?
    琼:我看过三遍了。
    格里芬:这片子好吗?
    琼:难怪我再也不看电影了。你掌管着一家制片厂,而你却从没看过《偷自行车的人》?
    格里芬:我只是给美国人想要的东西。
    琼:不包括我这个美国人在内。
    格里芬:我会为你努把力的。
    琼:太勉强了吧。
    格里芬:告诉戴维,我来过电话。
    琼:来电收悉。
    格里芬笑着放下电话。他从桌上抄起一份《洛杉矶时报》,在电影广告栏里查到《偷自行车的人》正在帕萨迪纳的雷纳尔托影院上映。

    25.外景,帕萨迪纳高速公路,夜
    格里芬驱车疾行。

    26.外景,帕萨迪纳,夜
    格里芬驶过雷纳尔托影院,这里正放映连场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格里芬在街上停车。

    27.外景,雷纳尔托影院,夜
    格里芬:《偷自行车的人》几点开始?
    售票小姐:快完了。你可以看《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不过你已经错过了《偷自行车的人》。
    格里芬:今晚人很多吧?
    售票小姐(你开玩笑?):不多。

    28.内景,雷纳尔托影院,夜
    银幕上,《偷自行车的人》已趋于尾声。父亲偷了一辆自行车,他让儿子快跑。父亲跑不快,结果被抓住了。车主拒绝控告这个穷人,他放走了父子俩。父亲和儿子边走边哭。影片结束。
    灯亮了,格里芬在后排找了一个座位。电影院里三三两两,坐着大约十个绝对的影迷,都穿着深色服装,神情黯淡。这时,迎面过来一个男子,格里芬上前拦住他。
    格里芬:是戴维·卡亨吗?
    男子:我想你认错人了。
    他走过去,从他身后闪出一个人,他便是戴维·卡亨,32岁,戴金丝边眼镜,穿格子衬衫,愁容满面。他匆匆而过,把格里芬甩在身后。

    29.内景,影院门厅,夜
    卡亨走进洗手间。格里芬在外面等着,佯装端详一幅电影海报。
    卡亨出来了,他在短裤上蹭干手。格里芬转身,似乎是不期而遇。
    格里芬:戴维?戴维·卡亨?我是格里芬·米尔。
    卡亨:我知道你是谁?
    格里芬:你不喜欢经典影片?
    卡亨:你不能为你自己放一场吗?
    格里芬:那不一样。这些人们、爆米花、干净整齐的老式影院。
    卡亨:你没想过拍一部美国版的《偷自行车的人》?
    格里芬:你想写?
    卡亨:你会给它安上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格里芬:大团圆结局何错之有?
    卡亨:悲惨结局何错之有?悲剧何错之有?
    格里芬:观众想要逃避。
    卡亨:我也想。再见。
    格里芬:该死的,我没有,没有,对吧?
    卡亨:什么?
    格里芬:太愚蠢了……去年秋天你跟我谈了你的设想,我始终没有答复你,已经五个月了。
    卡亨:是的,你没有。

    30.外景,雷纳尔托影院,夜
    两个男人站在人行道上,这情景使他们都觉得很尴尬。
    格里芬:我猜你现在打算回家。
    卡亨:好吧,你打的什么主意,米尔先生?
    格里芬:一起吃饭?
    卡亨:我吃过饭了。
    格里芬:去制片厂喝一杯吧。
    卡亨(动摇了):一杯啤酒?好……跟我来。
    格里芬:这些日子你在做什么?
    卡亨:有几件事要干。

    31.外景,哈马夜总会,夜
    这是一家日式酒吧。

    32.内景,哈马夜总会,夜
    酒吧里烟雾弥漫,大约有五十多个亚裔男子,都穿着西装。女钢琴师在弹一首日本曲子,一个喝得醉醺醺的日本商人拿着麦克风唱,咿咿哑哑,不堪入耳。他的朋友实在听不下去,跳上台帮他唱完,他是个不错的歌手。
    卡亨用流利的日语对女招待说了几句,后者把他们领到一张空桌前。
    卡亨:啤酒,可以吗?
    格里芬:很好。
    卡亨(对女招待):两杯啤酒。
    女招待点点头走开了。
    卡亨:你去过日本吗?
    格里芬:去过一次,是和史蒂文一起去找外景。(略想片刻)斯皮尔伯格。
    卡亨:我在那里生活过一年,作为留学生。
    格里芬:我希望有你那样的机会。
    卡亨:我总忘不了那段时光。
    格里芬:你应该写下来。
    啤酒来了,是两大杯麒麟啤酒。
    卡亨:你什么时候改了主意?
    格里芬:什么?
    卡亨:我的剧本,是写一个美国学生在日本的。我向你推荐的,你忘了,对不对?
    格里芬:我没忘。
    卡亨:你七点半从办公室往我家打了电话。你不可能看完整部片子。你来电影院是为了找我。
    格里芬:不是。
    卡亨:你一放下电话,我就给家里打电话,那时我刚到电影院。我想我忘拿手提包了,我要让女友知道它在车里。她告诉我你在找我。你为什么打电话?你来这里想干什么?
    格里芬:我想道歉。
    卡亨:为了什么?为了所有你那些狗屁电影吗?
    格里芬:我说过我会答复你的。
    卡亨:但是你没有。
    他起身走到钢琴边,用日语对钢琴师耳语几句。她开始弹《金手指》的前奏曲,卡亨引吭高歌。在场的人都停止交谈,欣赏他的演唱。唱到某处,卡亨转向格里芬,边唱边做007开枪的动作。
    一曲唱罢,掌声雷动。卡亨向格里芬深鞠一躬,然后往钢琴师的杯子里扔进五美元,她想拒收,但被他挡住了。卡亨下了台,那个日本醉汉抢过麦克风,开始用日语唱《来目俄国的爱情》,一片口哨声使他无法唱下去。钢琴师离并座位,格里芬上前拦住她。
    格里芬:他在唱我?
    钢琴师:你是金手指?
    格里芬:不是。
    钢琴师:那就别多心了。
    格里芬回到桌前,将杯中酒一气喝完,匆匆出了酒吧。

    33.外景,街道,夜
    格里芬四下寻找卡亨,他看见卡亨正穿过街道,走向电影院后面的停车场。他急忙赶上去。
    格里芬:戴维!
    卡亨:你想要什么?
    格里芬:你唱得很好。
    卡亨:我们出张唱片吧。
    停车场里空旷漆黑。他们来到卡亨的车前面。这是一辆崭新的黑色轿车,车窗上还贴着车行的价牌。
    格里芬:是辆新车?
    卡亨:一个你从未听说的象伙怎么能买得起价值二万五的汽车?
    格里芬:听我说,好不好?
    卡亨:那好。你来这里究竟为什么?
    格里芬:我认为你在给我寄明信片,也许不是你,但是这个人与你很相象,而且我认为……这太荒唐了……
    卡亨:你还认为什么?
    格里芬:而且我认为如果我……如果我……
    卡亨:什么?
    格里芬:我认为如果我……告诉你我很抱歉……那就会……万事大吉,而且那个……给我寄明信片的人……
    卡亨:你的意思是,你向我道个歉,上帝就会原谅你的一切罪过,原谅你浪费了每个人的时间。
    格里芬:没错。
    卡亨:你是怎么发现我的?
    格里芬:你往我办公室打了成千上万个电话,而我从未答复过你。
    卡亨:是的,你没有。
    他拉开车门想上车。
    格里芬:你会把遇见我的事告诉别人吗?
    卡亨:我希望有一部汽车电话。
    格里芬揪住他的胳膊。
    格里芬:求求你,为了友谊。
    卡亨:友谊?你以为你是我的朋友,因为你用制片厂的钱替我买了杯啤酒?去你的!
    他甩开格里芬的手。
    卡亨:别拿手碰我。
    他一把将格里芬推开。
    格里芬:嘿,别推我。
    卡亨:我想怎样就怎样。
    他又在格里芬的肩膀上推了一把。
    卡亨:我无法相信你竟然连被你拒绝的那个故事都不记得,还来找我道歉。
    格里芬:因为它一无是处,这就是原因。我敢说你是他妈的失败者。你连一部片子也拍不了,难道你不知道你失败了吗?
    卡亨又推一下格里芬。
    卡亨:你知道我什么?你知道个屁。
    格里芬也动手了,他推搡着卡亨。
    格里芬:我知道你是个失败者。我知道这个就够了。
    卡亨:我们走着瞧。
    格里芬:你什么意思?
    卡亨:我们看看人们怎么谈论你,当我告诉他们你是他妈的多么病态。
    格里芬:不要!
    格里芬抓住卡亨,卡亨推开他,钻进车里,乒地把门关上。格里芬像发狂的狮子,拉开门,将卡亨拖出来。车窗上映出他俩的影子,仿佛一对翩翩起舞的情侣。镜头转过来时,他们已经扭打在一起了。
    卡亨:我要告你侵犯他人,逮捕你。
    格里芬:你要忘掉这件事,我要你忘掉这件事。
    卡亨:没门儿。
    两人在地上滚作一团。格里芬勒住卡亨的脖子。
    格里芬:不,不,你不能说。
    卡亨:我偏要说。
    格里芬失去了控制,他骑在卡亨的胸口上,狠命掐他的脖子。
    格里芬:闭上你的嘴,该死的,闭嘴。
    卡亨:我操你……
    他翻了个白眼,不再动弹了。格里芬杀死了他。
    格里芬从尸体上站起来,气喘嘘嘘,象刚做完爱。他环顾四周,没人目睹这场屠杀。他抹下卡亨的手表,掏出他的钱包,然后把尸体推到车底下。他猫着腰穿过一排排汽车,来到人行道上。

    34.外景,高速公路,夜
    格里芬开着车,他把卡亨的手表扔到路上,摔得七零八落。

    35.外景,加油站,夜
    他开车进来,停在一辆垃圾车旁边。他翻了翻卡亨的钱包,里面有一张漂亮女人的照片,是琼·梅卡特。他把钱包扔进垃圾车。

    36.外景,贝弗利峡谷,夜
    四周漆黑一团,阴气逼人。他拐进一条叉道,这条路通向他的寓所。

    37.外景,格里芬的寓所,夜
    他把车停在私人车道上。

    38.内景,格里芬的浴室,夜
    他面对镜子,现在的他已经是杀人犯了。他打开药箱,取出安眠药。自杀吗?不。他把药片倒进抽水马桶里,用水冲掉。

    39.外景,格里芬的寓所,早晨
    格里芬出来取报纸。他打开报纸,从里面掉出来一张明信片,没贴邮票,是差人送来的,地址是夏威夷。上面写着:“格里芬,你何时给我答复?”
    他一下子瘫倒在草坪上。事情还没完。他杀错了人。

    40.内景,利维森的办公室,白天
    利维森正召集公司骨干会议,在座的有格里芬、邦尼、艾里森·凯利、尼尔·金和彼得·卡普兰。
    利维森:在我们没找到15条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理由之前,谁也别想离开我的办公室。邦尼,你最近一次买票看电影是什么时候?
    邦尼:太不好意思了,不过我只是讨厌排队买票,才去公司放映厅看电影的。我想,从我最近一次花钱买票到现在已经有两个月了。
    利维森:彼得呢?
    彼得:我不清楚,一个月。
    利维森:伙计们,伙计们……这太令人感到羞耻了。格里芬,你呢?
    格里芬:昨天晚上在帕萨迪纳,为了看《偷自行车的人》。
    音乐、摄影机、格里芬的脸……一切都凝固住了……他偏偏把自已放进了杀人现场。
    利维森:你为什么要去看?
    格里芬:这是一部经典影片,而我从来没看过。
    利维森:你应该安排放映一场。
    邦尼:格里芬·米尔开车去帕萨迪纳看一部带字幕的黑白片?
    格里芬:我想看看观众的反应。
    利维森:向这个人学学吧。他们喜欢吗?
    格里芬:非常喜欢。
    利维森:他们是些什么人?
    格里芬:七八个憎恨我们拍的片子的人。
    利维森:你喜欢吗?
    格里芬:是的。
    艾里森:有重拍的可能性吗?
    格里芬:我们必须给它安上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利维森在黑板上写出“经典”一词。
    利维森:太好了。这是一种把我们请出家门的影片。我补充两条。
    他又写“娱乐”和“逃避”。
    艾里森:我还是信奉音乐片。
    黑板上又多了一个“音乐”。
    利维森:也许,也许……伙计们……伙计们……难道不再有人为了看乳房而去电影院了吗?
    他又写上“性”。
    利维森:毫无疑问,我要拍这类片子。
    尼尔:我喜欢詹姆斯·邦德式的飞车。
    黑板上又有了“活力”一词。
    彼得:我一直喜欢看人们的穿戴打扮。
    利维森:我们摸着门儿了。
    他写“时尚”。
    邦尼:得了吧,人们是想看电影明里。
    利维森:绝对如此。
    他写“电影明星”。
    利维森:格里芬·米尔,电影界的精英,醒一醒吧。
    格里芬在看表。
    利维森:我们打搅你了,米尔先生?
    格里芬:我必须给巴黎打电话。
    利维森:谁在巴黎?
    格里芬:嘘,如果这事没有眉目的话,我可不想在这里献丑。
    他走出房间。利维森甚为不悦。

    41.外景,大厅,白天
    格里芬冲下台阶。

    42.外景,制片厂,白天
    格里芬跑进制片厂内设的商店,在报架上乱翻。他找到一份最新的《先驱者报》,里面有一小标题:“影院停车场发现男尸”。
    格里芬(轻声念):午夜后下班的电影放映员在帕萨迪纳雷纳尔托影院停车场发现32岁的戴维·卡亨的尸体。帕萨迪纳警方发言人称,卡亨死于尸体发现前至少两小时。死亡原因尚未查明。卡亨,业余作家,系好莱坞居民。

    43.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白天
    特写:格里芬粉红色的留言簿。
    简(画外打电话):沃尔特·斯图克尔要见你。
    格里芬起身,迷惑不解地。他走进外间。

    44.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白天
    沃尔特·斯图克尔,50多岁,头发灰白,皮肤黝黑,他是公司的保安人员。
    格里芬:别跟我说你是来推销故事的。
    沃尔特:我倒是有些故事。
    格里芬带他进里间,关上门。

    45.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白天
    格里芬:我求你讲还不行?
    沃尔特:但我不是作家。
    格里芬:如果故事好,我们总是可以雇到人来写的。
    沃尔特:就象戴维·卡亨这样的人?
    格里芬:谁?
    沃尔特:你没听说?他死了。
    格里芬:谁是戴维·卡亨?
    沃尔特:一个作家,算是吧,你见过他。
    格里芬:我见过很多作家。
    沃尔特:但是这个人5个月前从前门进来过。你知道我以前当过警察吗?
    格里芬:我以为你是联邦特工。
    沃尔特:也干过。我接到帕萨迪纳警察局打来的电话。戴维·卡亨昨晚被谋杀了。
    格里芬:你为什么告诉我这个?
    沃尔特:你在7点左右给他家打电话,他的女友告诉你他在帕萨迪纳看电影。
    格里芬:什么电影?
    沃尔特:《偷自行车的人》。你去了。
    格里芬:我没去。
    沃尔特:你去了。警方有详细的报告。你在电影院遇见卡亨,你和他一起去一家日本餐馆喝酒,他在你之前离开。那是人们最后看见他还活着。为什么你要否认这一点?
    格里芬:警方怎么认为?
    沃尔特:他们认为他因钱包和手表而被人谋杀。这种事天天发生……我可以告诉警方,你的表现象是有什么事情要隐藏,他们会带你去警察局讯问。或者我可以让你在电话里和他们谈。或者他们可以来这里。或者他们可以忽略此事。我以为他们不会那样做。
    格里芬:我愿以任何方式合作。
    沃尔特:某些丑闻可以毁掉人的前途。不管怎么说,我负责公司的安全业务。在利润下跌、公司成为被颠覆对象的情况下,为有杀人嫌疑的制片经理排忧解难是我份内之事。我的工作就是保持这里十分、十分地太平。你做得对。守口如瓶,针锋相对。只要没人亲眼目睹你杀人,只要你没有任何牵连,除了,噢,你一共见了几个人?
    格里芬:一个。
    沃尔特:没算上昨天晚上的?
    格里芬:不算昨天晚上。我没杀他,沃尔特,但是我的确看见他了。我知道我对你说我没看见,但是我看见了。我还在你告诉我之前就知道他死了,是从报纸上看到的。
    沃尔特:为何你对我撒谎?
    格里芬:谢天谢地,沃尔特,我不想卷进去。我经不起折腾。
    沃尔特:我会向警方说明的。
    格里芬:我要告诉他们,我去见他是因为他向我谈了一个构思,我非常喜欢,我想买下来,而且我不想等他回到家才告诉他。这是实话,沃尔特。我马上就去警察局。你跟我一起去。
    沃尔特:不,他们要来这里。
    格里芬:沃尔特……这里?不,让我去见他们。
    沃尔特:你在象一个有罪的人那样说话。你没罪,对不对?
    格里芬:这是常见的精神负罪。
    沃尔特:有关卡亨之死的第一篇报道登在下午的《先驱者报》上。你通常不看下午的《先驱者报》。为什么你买这张报呢?
    格里芬:上面有股票市场的收盘价。
    沃尔特:你持有何种股票?是升是降?升了几点、降了几点?
    格里芬:沃尔特……我有工作要做。
    他送走沃尔特,关上门,在房间中央直挺挺地站着,一动不动。
    简探头。
    简:格里芬,你没事吧?
    格里芬(缓过劲来):好着呢。
    简:沃尔特想干什么?你告诉他明信片的事了吗?
    格里芬(不耐烦地):没——有——。他向我推销了一个故事。
    简:好不好?
    格里芬:你说呢?
    简递给他一叠留言条,最上面是拉里·莱维的。他的情绪立刻发生变化,他要采取攻势了。
    格里芬:打电话给拉里·莱维,我想请他吃午饭。告诉他的秘书,我在安吉利饭店等他。如果他想跟我说话,说我不在,我在那里等他。
    简:也许他想去别的什么地方。
    格里芬:这就是我不给他回电话的原因。

    46.外景,街道,夜
    警车在大街上呼啸而过。场记的拍板伸进画面。

    47.内景,放映厅,白天
    这是每天的例行看片。利维森、格里芬以及其他一些制片经理均在座。银幕上连续放映了5个同样的镜头,都是一个电影明星躺在病床上,大夫在旁边摇头。
    利维森:他真的需要拍5条吗?
    格里芬: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好。
    利维森:谁问你啦?

    48.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白天
    特写:格里芬在纸上写——“我说过我会答复你的。”
    他用笔划掉,又开始在另一张纸上写——“别再寄明信片。我们应该谈谈,留下你的电话号码。”
    他翻开一本《综艺》杂志,找到业务联系电话。
    格里芬:请接广告部……广告部吗?喂,你好,一寸见方的启事,连登3天,收费多少?我可以把现金和启事寄给你们吗?谢谢……

    49.外景,洛杉矶,夜
    格里芬在车里。电话响了。
    接线员:米尔先生吗?
    格里芬:是我。
    接线员:这里是制片厂,有你一个紧急电话,是琼·梅卡特小姐打来的,我们可以为你接通吗?
    格里芬:接过来吧。
    琼(画外):喂?
    格里芬:琼?我的上帝,我刚听说,太可怕了。
    画面切到琼在她的寓所里,她看上去疲惫不堪。
    琼:警察跟你说了吗?
    格里芬:我们已经接触过了。
    琼:他们怎么说?
    格里芬:他们问我出了什么事。你知道,我给你打完电话,就去了电影院。
    琼:是的。我告诉他们你来过电话,他们问我你们是不是互相认识。
    格里芬:如果进展顺利,我们早该认识了。我想跟他谈谈一个构思。

    50.外景,格里芬的汽车,夜
    新出现的主观镜头。有人在跟踪格里芬,我们只能看到他的影子。格里芬的车转弯,影子的车也往同样方向转弯。
    琼(画外):你真打算和他签约?
    格里芬:如果他愿意。他也喜欢这一构思,是关于日本的。
    琼:日本。他一直想写日本。
    格里芬:虽然他不太肯定,他不太肯定是否能写出来,他想考虑考虑。我让他第二天上午来见我,他说他会给我打电话,因为他没带记事本,他不知道有没有空。

    51.外景,韦尔斯法戈银行,夜
    影子停车监视。格里芬从车里出来,一边打电话,一边走向自动取款机。他塞进取款卡,输入密码。
    琼:唉,戴维……
    格里芬:你为什么那样说?
    琼:他当然有空。可怜的戴维,他太好面子了。
    格里芬告诉机器,他要取三百美元。
    格里芬:他有父母、家庭吗?
    琼:一应俱全。父母双亲、弟弟、妹妹、祖母,还有一个侄女。
    格里芬取出取款卡。
    格里芬:葬礼几时举行?
    琼:你不必非要参加。
    格里芬:琼,什么时候?
    他要的钱出来了。
    琼:明天11点,山坡墓地。这件事还没有真正伤我的心。它太复杂了,我只想做个姿态而已。
    格里芬把二百美元放进写有《综艺》广告部地址的信封里。街角有一只信筒,他走过去。
    格里芬:我无法想象。
    琼:格里芬,你知道,也许你根本不知道,也许你看见了一辆车或杀人现场附近别的什么东西。也许如果你被催眠,你就会记起某些能导致凶手被捕的线索。
    格里芬将信封投入邮筒,返回车上。
    格里芬:我不这么想,但是如果我能在某一方面帮助你,我将尽力而为。再见,琼。
    他挂上电话。一辆车从他身边驶过。他仍在被人监视。

    52.内景,格里芬的卧室,夜
    格里芬在看电视。《怒吼的二十年代》已经演到最后一场戏,卡格尼倒毙在台阶之上。
    警察:他是干什么的?
    康萨斯:他过去可是个大人物。

    53.外景,山坡墓地,白天
    卡亨的黑色轿车。车价的价牌已被人从车窗上取走了。格里芬在殡仪馆的停车场上朝那辆车里窥视。这是跟踪者的主观镜头。

    54.外景,教堂,白天
    格里芬从筐里捡起一顶犹太人祈祷用的小圆帽戴上,他听见卡亨的弟弟正在致悼词。
    弟弟(画外):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般子。我想说,戴维·卡亨的死是宇宙实现其宏图大业的需要,是上帝的安排,这样想可以安慰我们自己……
    格里芬推门进去。

    55.内景,教堂,白天
    这里摆放着卡亨的灵木。大约有30位哀悼者。
    弟弟:……但是我不能这样说,因为戴维一向嘲笑盲目的信仰。有人在夜里杀害了他,这个人必须偿命,他永远不会知道他从戴维的朋友和家人那里拿走了什么。
    格里芬在最后一排坐下。前排的人转身看谁来了。琼看见了格里芬,她对身边的人耳语几句,后者也掉头看这个最后看见卡亨活着的人。
    弟弟:我的哥哥死在看完一场电影之后,我想这多少符合他这个人。我希望他没走上这条邪道,但是他真的热爱电影,而且我很欣慰他没死在看电影之前,否则,那将比现在更加伤我的心。
    格里芬再也承受不了这份压力,他匆匆出了教堂,身后响起一片祈祷声。

    56.外景,山坡墓地,白天
    哀悼者往墓穴里撒土。葬礼结束,人群散开。琼走近格里芬,与他握手。
    琼:米尔先生?我是琼·梅卡特。谢谢你的到来。
    格里芬:他是稀世之宝,很有天才。
    琼:他吗?我不清楚……我以为他是……不过他在好莱坞的日子可不好过,制片人百般刁难他。噢,上帝……你就是制片人。
    格里芬:我没使他的生活好过一点儿,他只需要几分运气。
    琼:他没得到,对吗?
    格里芬:没有。你呢,你怎么样?
    琼:银行放我几周假,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一切,其实,如果我今天回去上班会对我有益,但是我想如果我回去了,他们就会不安,看起来不好,对吗?我应该等等。
    格里芬:你做你必须做的。
    卡亨的弟弟示意琼和他一起走。
    琼:谢谢你。
    格里芬:如果你听到消息,就告诉我。
    琼:你也是。
    格里芬:对。
    在他们之间不可否认地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而墓穴这时还敞开着。

    57.内景,安吉利饭店,白天
    特写:侍者递给格里芬和莱维的当日特色菜单。莱维穿了一件价值五百美元的运动衫和一条昂贵的牛仔裤。
    侍者:我可以向你们介绍一下今天的特色菜吗?我们有配柠檬酱的俄勒冈鲜鲑鱼片,今天的主食是用黑橄榄沙司与奶酪拌新西兰贻贝盖浇的意大利扁面条。
    莱维:家常沙拉里有奶酪吗?
    侍者:新鲜的帕尔玛干酪。
    莱维:一份沙拉,不要奶酪,不要橄榄油。
    侍者:喝点什么?
    莱维:就拿一大杯矿泉水。
    格里芬:给我拿一杯可口可乐。
    侍者:减肥型?
    格里芬:传统型。
    侍者:你想吃点什么?
    格里芬在面包圈上抹着奶酪,逗得莱维顿时产生饥饿感。
    格里芬:给我一份披萨饼,要这样的,有莫泽雷勒和戈尔根朱勒干酪,我喜欢奶酪。
    侍者走开了。
    莱维:你吃奶酪?
    格里芬:你想跟我谈巧克力,还是跟我说制片厂?

    58.外景,安吉利饭店,白天
    跟踪者的主观镜头。

    59.内景,安吉利饭店,白天
    午餐已毕。格里芬的甜点上来了,是一份巧克力蛋糕,
    格里芬:你想知道我是否担心体重,对吗?
    莱维:好啦,格里芬,我了解你的心思。你不想要我来制片厂,很好,我来了。生活就是这样,我就要搬进大楼了。我们交个朋友吧,好不好?
    格里芬(叉起一块蛋糕,递给莱维):吃点巧克力蛋糕吧。
    莱维:我不要。
    格里芬(象个耐心的母亲):拉里……
    他喂莱维咽下蛋糕。他很高兴,因为他占了上风。

    60.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白天
    格里芬进来。
    简:有你的电话,从帕萨迪纳警察局打来的。沃尔特也回来了,赛丽娅说他们也给利维森打了。还有,我们的朋友又来了。
    她让他看刚寄来的明信片——“你说过你会答复我的。”
    格里芬不敢多看一眼,赶紧把它扔掉。
    格里芬:女演员。我要告诉沃尔特。我要对赛丽娅说,她太多嘴了。
    简:情况怎么样?
    格里芬:看来我是某人被杀前最后看见他的人。是个作家,曾经向我推销过故事。
    简:噢,老天爷,太可怕了,你跟他熟吗?
    格里芬:他就向我推销过一次故事。
    简:当个目击者没有什么可耻的。
    格里芬:我不是目击者。我什么也没看见。
    简:问题在哪儿呢?
    格里芬:任何特别的关照都不是好事。我受到的关照够多了。我对沃尔特说过,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在一场电影之后看见了那个家伙,仅此而已。给我找到利维森,我最好在斯图克尔或警察到来之前跟他谈谈。

    61.内景,利维森的办公室,白天
    利维森和格里芬。黑板上写着:《魔鬼再度死亡》。
    利维森:你认识这家伙吗?我们雇佣过他吗?
    格里芬:我正考虑雇佣他。
    利维森:我从没听说过他。
    格里芬:有时我乐于给小字辈一个机会。
    利维森:有人逼你这样做吧?
    格里芬:我想他是被扎死的。
    利维森:勒死的。你能想象得到吗?哪个小子想要你的钱,他可以买把枪,乒地一声,你就没命了。为什么你没告诉我你见过他?
    格里芬:我脑子里装着更重要的事。
    利维森:我是你的朋友,别当我是老板,你有了麻烦,应该来找我。
    格里芬:我有麻烦了吗?
    利维森:你没有杀他。
    格里芬:那么现在我该怎么办?
    利维森:让沃尔特·斯图克尔去办。警察见完你之后,沃尔特会带他们去拍摄现场,他们可以坐在米歇尔·法伊佛的后两排,一切也就云消雾开了。
    格里芬:对呀。
    利维森:你看见这家伙以后多久,他就被杀了?
    格里芬:我不知道。很快吧,我想,10分钟?15分钟?
    利维森:唉,令人毛骨悚然。

    62.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白天
    沃尔特带进来两位侦探。苏珊·阿弗里,30多岁,穿浅灰西装,留运动短发:保罗·德隆格普雷,40岁,留胡子,头发又粗又密,象一个球类运动员。
    沃尔特:这位是苏珊·阿弗里侦探,这位是保罗·德隆格普雷侦探,格里芬·米尔。
    格里芬:随便坐吧。
    沃尔特:这是阿弗里侦探头一次亲临真正的制片厂。
    阿弗里:与游环球影城大不相同
    格里芬:对不起,我没能一听到卡亨的死讯,就给你们打电话。
    阿弗里:听到的还是读到的?
    格里芬:读到的。
    德隆格普雷:这么说,是在下午。
    阿弗里:你为什么不呢?
    格里芬:沃尔特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希望这次能有好一点的回答,但是我所能说的是,这就好象与任何人不期而遇,什么特别的事也没发生,我没看见有人跟踪他,他没表现出要出事的样子,一切只是那么地……漫不经意。
    德隆格普雷:你去那里就是想见他,不对吗?
    格里芬:他妻子告诉我他在看《偷自行车的人》……
    阿弗里:是女友。
    格里芬:他们俩我都不认识。我正感到穷极无聊,所以我想应该去看那部电影,而如果他在那里,我将和他谈谈一份我认为他适合干的工作。
    阿弗里:你在电影院遇见他,后来呢?
    格里芬:我们去喝酒,他熟悉这家日本酒吧,那场面令人难以置信,象是在东京。
    德隆格普雷:他在你之前离开。为什么你们没一起走?
    格里芬:我对你说了,那是个了不起的大场面。
    阿弗里:那么为什么你又匆匆离开?
    格里芬:他们停止弹钢琴,那以后这只是一个酒吧而已,而我不喝酒。
    德隆格普雷:你和卡亨一起喝了。
    格里芬:入乡随俗嘛。
    阿弗里:你在公开场合认识卡亨的?
    格里芬:不是。
    阿弗里:你去过他家吗?
    格里芬:从没去过。
    阿弗里:你了解有关他个人的事情吗?
    格里芬:不了解。
    阿弗里:你想过他可能是同性恋?或双性恋吗?
    格里芬:我们没熟到那种程度,为什么你这样问?
    阿弗里:该区的同性恋者抱怨曾遭到袭击。
    格里芬:有命案发生吗?
    房间里的紧张气氛缓和下来了。审讯现在变成了聊天。
    德隆格普雷:两起。本案可能也有关。
    沃尔特见时机已到,他拍拍椅背。
    沃尔特:格里芬,大概现在我们能让你回去工作了。
    大家起身。在送他们出门时,格里芬感觉到阿弗里有些不满。
    格里芬:你有想不通的地方,是什么?
    阿弗里:卡亨离开你之后,你是否跟着他到停车场?你是否在停车场里遇见他?
    格里芬:不,我把车停在大街上了。我驾驶一辆梅塞德斯牌轿车,我总是感到安全一些,当它停在看得见的地方,你明白吗?停在大街上,谁还敢砸玻璃撬窗?
    阿弗里:你是指如果你拥有一辆便宜一点的车,你或许就会利用停车场?
    格里芬:或许我就是那个死掉的人了。
    阿弗里:不会的。你太走运了。
    格里芬目送他们步入大厅,沃尔特用手指敲打着一幅威廉·霍尔顿的照片。
    沃尔特:这个人……这个人不一般……
    格里芬拿起简办公桌上的《综艺》,向后翻,找到他登的启事:“别再寄明信片,我们应该谈谈。”

    63.外景,制片厂,下午
    某人的主观镜头:格里芬走向放映厅。
    格里芬意识到有人监视他,他回头一看,是沃尔特。
    沃尔特:如果我是帕萨迪纳警察局的侦探,且有充足的时间,我早就把你这样的花花公子调查得一清二楚了,而当我了解到沃尔特·斯图克尔了解到的情况,我就会召你到警察局再聊聊。
    格里芬:沃尔特·斯图克尔知道些什么呢?
    沃尔特:他知道年轻的公子哥儿是不会在电影院门口闲呆着等什么作家的。你知道他过去是个毒品贩子吗?
    格里芬:真的?
    沃尔特:我调查过他。他很机灵,见好就收,并且靠经营房地产发了一笔小财。他脱离这一行已有三年了。警察不认为他的死与他的过去有关。你不再吸毒了,是吗?
    格里芬:两年里我连一支烟卷也没沾过,我已经忘记可卡因的模样了。
    沃尔特:白的。
    格里芬:戴维·卡亨从来没给我提供毒品。我不认识这个人。
    沃尔特:希望如你所说。
    格里芬:再见,沃尔特。
    他走进放映厅。

    64.内景,放映厅,白天
    例行看片已在进行。同样的镜头,一遍遍地放,看不出有任何变化。拉里·莱维坐在利维森身边的大椅子里。格里芬悄悄入座,伸手去拿电话。
    莱维(评论画面):看上去太暗了。
    利维森:他们会在复制时搞亮的。
    莱维:我认为这家伙太喜欢阴影了。
    格里芬(对电话):嘿,简,有给我的留言吗?
    利维森(指着银幕上的女演员):她很棒,不是吗?
    简(画外):乔·吉利斯说今晚九点左右,他在马球厅见你。
    莱维:是个明星。
    格里芬:乔·吉利斯?谁是乔·吉利斯?
    简:他说你认识。
    利维森:他是威廉·霍尔顿在《日落大道》中扮演的角色,那个被老电影明星杀害的作家。
    格里芬:上周他说他是克鲁特·罗克内。
    简:你在说什么?
    格里芬:好吧,简,我过会儿找你。
    他放下电话。
    莱维:我不明白,这家伙一直给你秘书打电话,而她难道听不出他的声音?
    格里芬:拉里,这果真很重要吗?
    他瞪了莱维一眼。

    65.内景,格里芬的办公室,白天
    简(气愤地):你要离开制片厂?
    格里芬:没有呀。
    简:你对我说话的语气变来变去,我想你要走了,而且不打算带我一起走。
    格里芬:我没在找另一份工作。
    简:谁是乔·吉利斯?
    格里芬:他是我的业务经理为我联系的纳税策划人。
    简:格里芬,你当真会采纳某个晚上十点约你喝酒的人的纳税意见?
    格里芬在琢磨怎样使简高兴。
    格里芬:今天你去贝弗利山按摩一下,记在公司的账上。
    简:你真坏。

    66.外景,贝弗利山饭店,夜
    格里芬驱车来到饭店入口处。跟踪者的主观镜头。格里芬把车交给停车员,然后走进饭店。

    67.内景,贝弗利山饭店,夜
    他仔细打量门厅里的人,谁会是那个明信片作者呢?这时有人叫他的名字。
    西韦拉:格里芬·米尔!
    格里芬转身,他的死期来临了?
    西韦拉:真是你,米尔先生!
    他松了一口气,原来是安迪·西韦拉,摇滚乐经纪人,在他身边站着的是汤姆·奥克莱,英国导演。
    格里芬:安迪,你还住在纽约吗?
    西韦拉:我不能住在这里,我对幸福过敏。你认识汤姆·奥克莱的。
    格里芬:那当然。
    西韦拉:他接连拍了三部赔钱的片子……
    奥克莱:其中一部甚至赔了……
    西韦拉:真的,太糟了……来吧,格里芬,我们喝一杯。
    格里芬:不行。我在等人。
    西韦拉:你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朋友。奥克莱,对不对?
    奥克莱:当然。
    西韦拉:十点了,格里芬,你不能现在还在谈生意吧?
    格里芬:我是在谈生意。
    西韦拉:既然如此,跟我们谈吧。我们有个设想。
    格里芬:往我办公室打电话。
    他走向马球厅。

    68.内景,马球厅,夜
    领班:米尔先生,几位?
    格里芬:有人等我吗?
    领班:你可以自己看。
    他环顾四周,没有象他要找的人,他感到有点泄气。
    格里芬:给我找个座。
    西韦拉和奥克莱争执着走进来。
    西韦拉:给我们大家找个座。
    格里芬:不是现在。
    西韦拉:她一到,我们就走,怎么样?
    格里芬:不。
    西韦拉:那好吧……我们要给你讲一个故事,你会给我们一个拍片指标。
    奥克莱:他不想这样做。
    格里芬:谢谢你,汤姆,我不能。
    西韦拉:去他妈的不能,你能,你会的。
    西韦拉走向侍者正在摆菜单的桌子。
    西韦拉:香槟,什么贵拿什么……这么说,你就一直站下去,嗯?
    格里芬:差不多。
    西韦拉:她是个娘子,格里芬,她他妈的对你不合适。
    奥克莱:安迪……
    西韦拉:去你的,汤姆,给他讲那个故事。
    格里芬:伙计们,这儿可没有医生。
    奥克莱:我们会把它送到派拉蒙去的。
    格里芬:捎上我的祝福。
    西韦拉:你就听着吧。
    香槟来了。格里芬瞄了一眼门口,没人进来。
    格里芬:好,讲吧。
    奥克莱:有这么一个地方检察官,他觉得脑子里一团糟。
    西韦拉:汤姆……不,接着说……
    奥克莱(紧张地):现在是在加利福尼亚最大的监狱外面。
    格里芬:为什么是加利福尼亚?
    奥克莱:因为这是使用毒气室处死犯人的州,这是故事的要点。
    西韦拉:别这么不耐烦。
    格里芬:不超过25个词,你知道规则。
    奥克莱:夜深了,下着雨,一溜汽车在行进,他们必须通过在监狱入口处的一个小型集会,大约有一百人,一次烛光示威活动。蜡烛在雨伞下放着光,雨伞被照得象日本的灯笼。
    格里芬:很好……我还没见识过,不错。
    奥克莱:有一个示威者挡住了道路,是一位黑人妇女,永恒的母亲。受阻的司机想继续朝前开,但是他的乘客拦住了他。那个女人看见了乘客,对他俩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时刻。
    格里芬:一个是地方检察官,另一个是死刑犯的母亲。
    西韦拉:你太棒了。
    格里芬:接着说。
    奥克莱:这位地方检察官……(严肃地)凯文·科斯特纳……坚信死刑。死刑犯是个强壮男子,黑人,19岁,智力不健全,罪有应得。科斯特纳看着死刑犯,心中不安。他想,下次他送某人去死,这个人必须有钱、聪明,而且是白人。
    西韦拉:切到追逐那场戏,汤姆。
    奥克莱:我们从地方法院切到贝尔航空饭店,一对有钱的夫妇,米歇尔·法伊佛或梅兰妮·格里菲思和谁谁谁……打了起来,丈夫气冲冲地开车离去,这是同一个雨夜……
    格里芬:在圣奎丁和贝尔航空饭店有同一场暴风雨?两地相距800英里呢。
    西韦拉:往下说……我们会把它改在希尔斯博罗的。
    奥克莱:希尔斯博罗是哪儿?
    格里芬:是旧金山的贝尔航空饭店,离圣奎丁有半小时路程。汤姆,接着说。
    奥克莱:丈夫开车滑出了路面,翻进了山沟……
    格里芬:海湾。
    奥克莱:对,海湾。尸休被冲走了,警察检查汽车时,发现车闸被人做了手脚。这是一件谋杀案,科斯特纳决定严惩不贷,要把那位妻子送进毒气室。
    格里芬:不超过25个词,故事在哪儿呢?
    西韦拉:我们是专业人员,格里芬,你必须整个听完。
    格里芬:不,我不。我多一个字也不听了。
    奥克莱:第三幕。当然他赢了。他把她送进毒气室,接着就发现她丈夫还活着,他伪造了死亡假象。在影片结尾处,正当我们看见行刑一切就绪,凯文·科斯特纳冲进监狱,闯入死牢,就在毒气释放一刹那,他用猎枪轰开了毒气室。
    格里芬:不止25个词了。
    西韦拉:他妈的多么精彩。《人身不可侵犯》,就叫这个名字。《人身不可侵犯》。拍吧。行还是不行?
    领班递给格里芬一张明信片。
    领班:米尔先生,给你的。
    西韦拉:什么鬼东西?
    格里分:谁给你的?
    领班:前台送来的。
    西韦拉一把抢过去,除了“格里芬·米尔,马球厅”外,什么也没写。
    格里芬(对领班):谢谢。
    奥克莱:是什么?
    格里芬:这是我今晚要见的人发来的暗号。他告诉我,他不能来陪我喝酒是因为他被别的事耽误了。
    西韦拉:我以为你在等个姑娘。
    奥克莱:所有这些话都在一张空白明信片上?
    格里芬:我们之间一点就通。
    他想离开。
    格里芬:给我往制片厂打电话吧。
    西韦拉:我们能开拍吗?
    格里芬:是的。
    他往桌上扔了3张20元的票子。
    西韦拉:难道你不想要发票?
    格里芬:你收着吧。
    他只身离去。

    69.内景,贝佛利山饭店门厅,夜
    格里芬保持高度警惕。明信片作者在这里吗?他打量每个可疑的对象。有一个矮个男人,胡子拉碴,衣着简陋,神情紧张,贼眉鼠眼,眼镜随着他的太阳穴一跳一颤。这时,一个电影明星走进来,他顿时起身。电影明星与他握手,一起步入马球厅。
    格里芬出饭店。

    70.外景,贝佛利山饭店,夜
    格里芬取回车,付停车员小费。
    跟踪者的主观镜头。他看着格里芬驾车离开。

    71.内景,格里芬的车,夜
    格里芬向日落大道驶去。当他停车等红灯时,他在后视镜里看见一辆车。他穿过日落大道,这时他意识到自己被跟踪了。
    他开上贝弗利大道,放慢速度让后面那辆车超过去。那辆车也减速,落后得更远了。格里芬开足马力,来了个左转弯,驶入一条小巷。尾巴仍然未被甩掉,于是他放慢速度,后面的车渐渐驶近了,开车的人拔出手枪。格里芬通过反光镜看得一清二楚。前面就是日落大道,车水马龙,十分安全。格里芬闭上眼睛,只听得一声枪响,他的挡风玻璃被打得粉碎。格里芬紧贴在方向盘上,压得喇叭不住地叫唤。后面车里的人探出脑袋往格里芬的车里张望。
    格里芬不敢抬头,猛踩油门,冲上了日落大道。这是在贝弗利山,警察行动迅速,一时间警笛大作,头顶上出现了直升飞机。格里芬在下一个街口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往回驶过那条小巷时,他减慢速度朝里面看。在直升飞机的探照灯下,五辆警车已赶到现场。一个穿睡衣的居民正向警察汇报。明信片的作者已无影无踪了。
    格里芬驶上一条通往贝弗利峡谷的僻静小道,他激动得浑身颤抖。
    格里芬:是的!是的!
    他拿起电话。
    琼(画外,录音电话):你好,我是琼。听到声音后请留言,我会尽快给你回电话,不过如果我没能及时给你打电话,希望你能理解。谢谢。(鸣叫声)
    格里芬:我是格里芬·米尔。今晚给我办公室或家里打电话,不管你什么时侯回来。我的电话是937一9112。
    他撂下电话,打开收音机,找到一个台,正在放埃迪·范哈伦的吉他独奏曲。他把音量调得很大,然后他开始兴奋地大叫起来。
    格里芬:我操你!你杀不了我!我还活着,你这个蠢货,你这个狗屁作家,你他妈的失败者,想杀我,你他妈的不知道我是谁,我就是凶手,我就是杀人的人。

    72.内景,格里芬的寓所,夜
    格里芬躺在床上。电话响了,是琼打来的,她出去喝酒了,现在刚淋完浴,穿着睡衣。
    琼:是不是太晚了?
    格里芬:不,不,当然不。
    琼:我一天都不在家,朋友们带我去博物馆,又一起吃饭。你有什么新闻吗?
    格里芬:没有,抱歉。
    琼:我以为你是为这个打电话的。

     3 ) 论一个混蛋是如何变得无耻的

    这是一个制片时代好莱坞制片人的故事
    因为资源有限、争食的人太多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制片人向来讨好世俗、扼杀艺术、轻贱编剧们的心血
    一封封恐吓的明信片递到混蛋制片人手中
    混蛋由心惊惶恐到正面解决,再到误手杀人
    然而恐吓没有停止
    杀人的混蛋担惊、受怕,从内心负罪到坦然接受再到利用赚钱
    一个混蛋的无耻之路少不了外界的推波助澜:
    死者女友的臭味相投;
    警察局的不作为;
    律师的助纣为虐;
    大社会背景要求下的happy ending……
    结尾相互辉映的两处把讽刺推向高潮
    IN REAL LIFE,不论谋杀、无所谓背叛,也不再道德拷问
    统一的大团圆结局触目惊心
    说到底,这是部个人喜剧式的社会悲剧

     4 ) Robert Altman-Kansas City中的player


    对比Kansas City(《肯萨斯的最后一夜》)与player(《大玩家》)来看,第一
    印象当然是两部影片都有如此出色的结局,让人惊叹。

    但仔细比较两者当然会有不同,Kansas City中的冷血者是最后才现身的,你以为她是最
    软弱的,最无力的,其实不是,她可以一枪轰掉那个可怜的可爱的绑架者的头,然后
    对丈夫说一声“你知道我今天没空干什么事吗? 我没空去投票”扬长而去,Kansas
    City有它的独到之处,有40年代的老Jazz Club现场(甚至有模拟的Lester Young)
    有可尊敬的有派头的黑帮台词,有可笑的黑鬼装扮者-“白鬼”(他最后那生与死的边界
    竟能极富戏剧性的连接地如此紧密让都人不知道说什么好:好不容易被“处决者”放生,
    死于“解救者”手中,太合适地点明白了最大最黑的黑帮是谁),当然还有放着时代性
    不用白不用的“这里是白人专座,你不怕死就坐吧”--种族歧视。

    player则不同,撇开Tim Robbins丝毫不逊色于申肖克的救赎中出色的演技不谈,片头对
    白的好莱坞状飞速让我还以为是又一部Woody Allen的名人百态,片尾片中片映射的技
    巧虽然很多片子都用过,但好像都没有这部在情节上设计的巧妙,以至于近乎拥有完美的
    说服力。与Kansas City多条线路的同时进行但没有大起大伏(除了片尾)的动态相比,
    player则是Tim擅长的斗智戏路,全片始终笼罩在一种紧张有趣的气氛中,紧张是可想而
    知,一个想洗清嫌疑的凶手到他最终成功的道路不会是坦途,有趣则又是随处可见,冰岛
    女子那难念的姓名,reality到happy ending的巧妙转换,“交通堵塞”遭遇错位后的搞笑性,
    那个“hi,我是给你送明信片的人”,“3号,我在我妈墓前发誓就是他”“你妈墓在哪儿?”
    ,甚至包括那个杀人之夜看的悲剧bicycle thief在好莱坞“no star??!! God damn it!”风
    俗下的放映都有了几分喜剧色彩。

    两部充分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国片,不流俗的美国片,值得欣赏。

    让人觉得Robert Altman作为一个player还算成熟,但希望他是真心喜欢Jazz,毕竟,
    Lester Young的确很牛,不要暴敛天物才好 :-)

    2001.1.20 AM 0:08

     5 ) [Film Review] The Player (1992) 8.2/10

    Robert Altman’s inside-Hollywood meta-comedy THE PLAYER is shot with a shoe-string budget but reverberates with sardonic, rapier-like kicks, and affixed with a chilling frisson that defies ethics and our expectation thanks to Michael Tolkin’s trenchant script which brings Tinseltown's treacherous attributes to the forefront.

    Altman’s much eulogized opening gambit, a nearly 8-minute long-take in the lot of a Hollywood studio, vocally pays tribute to Orson Welles’ counterpart in TOUCH OF EVIL (1958), is a coup de maître to be rewound and repeatedly viewed for its sheer coordination of the ensemble and the camera’s agility in motion. Taking the center stage is Griffin Hill (Robbins), a young producer whose job is to listen to screenwriter’s pitches of their ideas and to assess whether they are marketable enough to merit a go, and this producer-writer correlation is put under scrutiny as Griffin is dogged by anonymous, invective-scribed postcards, which he receives on a daily base, and after combing through telephone records, he gets the idea it is sent from David Kahane (D’Onofrio, bristling with ire and contempt), a bitter writer who might be rankled for receiving the short shrift. But gauging from Griffin’s quotidian workload and the ratio of pitches he must disregard (the studio has a yearly quota of 12 to green-light), we don’t get why Griffin is so sure it is David.

    Trying to bury the hatchet by renewing his interest in David’s script set in Japan (Sofia Coppola’s LOST IN TRANSLATION arrives a decade later in 2003), Griffin seeks him out and "accidentally" kills him when verbal vitriol escalating into physical violence, here Altman shrewdly predates the occurrence with Griffin calling David’s home, and getting instantly bewitched by the latter’s girlfriend June Gudmundsdottir (Scacchi), an Icelandic painter, under a voyeuristic spell. So whether the subsequent accident is a homicide or manslaughter, the answer is quite out there.

    The rest of story is against all odds, how Griffin gets away with the killing and lives happily ever after with June, does it sound like a joke? Yes, but the engagé Altman is in no fickle mood of maxing out Griffin’s quagmire before the anti-climatic reveal: his current post is in a perilous state of being superseded by the new blood Larry Levy (Gallagher), a diligent detective (Lovett) breathes down his neck closely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his colleague-cum-girlfriend Bonnie (Stevenson) turns sour as he courts June with tenacious guilt stuck in his throat, in the end of the day, he gets what he wants not what he deserves, and the final turnabout of the fictive movie starring Julia Roberts and Bruce Willis is such a slap in the face of those who harbor an airy-fairy ideology of retaining a writer's integrity in this rotten industry, only tempered by Altman’s tongue-in-cheek mordancy that tactfully keep both industry insiders and outsiders entertained but not miffed, not to mention its effervescent star-spotingg game of umpteen celebrity cameos.

    Tom Robbins is the recipient of Cannes’ BEST ACTOR award but unjustly fails to nab an Oscar nomination (the film per se is a 3-times nominee including a well-earned BEST DIRECTOR bid for Altman), who takes us through quite a rollercoaster ride with his portrait of Griffin par excellent, smirky, craven, vulnerable, besotted and careworn, all these facets are contributory to such degree of ambiguity that viewers are inwardly battling against their own conscience in terms of his denouement.Greta Scacchi is given a sizable role to send up the ostensibly exotic, free-spirited type (she might not even hail from Iceland) who just cannot say no to an opportunity of comfort and wealth like anyone else, and whose inner state is tellingly belied in their torrid love-making/confession-denial sequences, a fine achievement. Among the peripheral players, no one stands out significantly in the fray, except for awisecracking Whoopi Goldberg, who duly earns her stripes with tart and hilariouscomedy chops.

    In retrospect, THE PLAYER is a thrilling return-to-the-game comeback for Altman after his nadir in the 80s, and is among the most phenomenal works tackling the Hollywood hypocrisy and narrow-mindedness by lending an honest-to-goodness spin salted with tacit irony.

    referential points: Altman’s 3 WOMEN (1977, 8.2/10), COOKIE’S FORTUNE (1999, 7.9/10), GOSFORD PARK (2001, 9.1/10).

     6 ) 你家「爱豆」这次不是「落网」了,而是「退网」了。

    中国的《醒世恒言》中有句谚语:君子报仇,直待三年(或已不念旧恶),小人报仇,只在眼前。对于曾经被「好莱坞」驱逐,现在又被其邀请进《高斯福庄园》的「新贵」奥特曼来说,九十年代似乎正是他「报仇雪恨」的黄金年代。当然了,这与艺术家将「只待三年」理解为「十年不晚」有很大关系。

    群英荟萃的「好莱坞」显然是一个令「人」又爱(爽)又恨(凡)的地方。启用一个「电影明星」两次,导演想要提醒我们的是,展现「娱乐圈乱象」的《银色·性·男女》与披露「名流心态」的《大玩家》是需要「连连看」的姊妹篇。依照暗示不难发现,这里的「制片人」与那边的「警察」是同一个人。

    这种「同构性」似乎也为手握权柄而能以《蜘蛛的策略》网络资本(贤)和技术(士)的「总编剧」藐视神圣日常,甚至践踏神圣人性的行为树立了「合法性」解释:既然整个行业不把人当人看,作为这个权力结构里的「高层网管」也只能按照这一「潜规则」办事。

    事实上,这位男性导演已经通过作品多次强调「贵圈」的「蓄水池」形态。而女性导演则用更加危险的《沼泽》来形容它。主动抑或被动落入「圈套」的「追星男女」部分被这一具有「造星」功能的「子宫」孕育、生产和操纵,部分则自我异化成了这一弱肉强食世界里的冷血动物——从这角度看,这部以《偷自行车的人》为「行业标杆」来影射「职业道德」危机和「艺术与商业」之争的心理惊悚作品还真有一种「奥特曼打小怪兽(希胖)」的即视感。

    从唤醒自己的角度看,导演的「头脑风暴」成功了——那部与「现实性」呈现出「断舍离」倾向的转型期作品获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勋章,从引导「吃瓜群众」和启蒙「从业者」的角度讲,他的「地震」似乎也不好说失败——毕竟,口碑与票房双丰收。

    俗话说,酒乱性,色迷人。

    以艺术家之手导商业之作的《大玩家》这次不是「落网」了,而是「退网」了。

     7 ) Paly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好莱坞是造星梦工厂。全世界最好的电影和最好的演员几乎都来自这个地方。但好莱坞其实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光鲜亮丽,毕竟商场如战场,有时候甚至更加让人心惊胆战。
     本片很写实,演员们也十分生动自然。Life is Tough被演绎得很传神。就像讨论电影时,几个老电影分别拿出一部分,凑在一起,就成为了一部新的电影;就像你在说话,但根本没有人在听或者爱听;就像你的男人如果遇到真正的他的“天女”,便会一脚将你踢走。
    没有什么是一定的。任何事物都在 变化。
    就像好人会变坏,难题变转机。
    生活如戏,别太当真。

     短评

    3.5 可能是翻译的版本不好,又或者是不喜欢这种风格,两个小时的片三次在前20分钟看不下去,两次睡着……对男主玩的“高级游戏”高明在哪里也不是很理解。不过开头的长镜头技巧很好。

    6分钟前
    • 唔想郁本郁
    • 还行

    奥特曼野心勃勃的回勇之作,获戛纳最佳导演&影帝。1.关于制片人与编剧间的紧张关系,一边对好莱坞电影业自嘲、戏仿与解构,一边通过片中片与本片的大团圆结局认可、固化了业界传统。影片本身亦符合主角总结的成功必要元素:“悬疑、笑料、暴力、希望、情感、裸露、性及快乐结局”。2.片头8分运动长镜调度完美,是奥特曼典型手法:摇移跟拍与变焦推拉结合,流畅串起群像,又及时聚焦到细节。长镜以[大玩家]场记板起首,此后更借角色之口批评过度剪辑,自比[历劫佳人]。3.众明星客串,电影海报(希胖、普雷明格,及多部冷门黑色片)参与叙事,或预表或反讽,最有力道的是两人刚确认“没有好莱坞结局”,关门后即露出[Hollywood Story]海报。4.最让我震悚的是苏珊·萨兰登的唯一镜头,竟预言到[死囚漫步]。5.终未现身的幕后恐吓人与无用明信片。(9.0/10)

    1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前半段写实,后半段剧情,看到Tim Robbins那张脸总是自动代入越狱剧情。。。囧。对好莱坞制片业的讽刺挺有趣,玩的究竟是电影还是电影人?客串配置太华丽了啊,还有很多好片没看过,得加油恶补了!

    13分钟前
    • Dreamer-Echo
    • 推荐

    悬疑,暴力,明星,裸体,性欲,快乐结局

    16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讲述好莱坞制片的故事,很多当年的大明星来捧场客串。除了开头长达8分钟的长镜头外,没什么看头。不喜欢更多影评,我的博客:blog.sina.com.cn/bluesliver

    21分钟前
    • ken_zhang
    • 还行

    群戏大师Altman,开场一个长镜头带过就让人看得瞠目结舌,90年代的好莱坞真是出了不少类似影片,各种黑,黑政府、黑媒体,当然最多的还是黑好莱坞,在这种自我解构和自我嘲讽之中,对于观众来讲,对好莱坞制片厂和明星制度都会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至于拍片过程,相信导演和主创们也会非常乐在其中。

    25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一向擅长多线索多人物的奥尔特曼用一个超级长镜头介绍各人物真是帅透了。对好莱坞的讽刺,各种大牌客串。点点滴滴的各种坏。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看的第一部罗伯特奥特曼作品。又想文艺又想商业,结果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意思(还挺炫技,不知道这是不是为了契合影片主题),这是否是奥特曼的既定风格?我也不知道,反正这片我是横竖都喜欢不起来

    31分钟前
    • Jiajiachan
    • 还行

    7.0/10。风流韵事+编剧风云+美满结局,这就是好莱坞的故事!大牌客串的还真不少。叙事比较拖踏,扣半星。

    34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领教奥特曼一个镜头,胜看五百部片子~~看了一个小时只看到第8分钟,沉醉于开场8分钟情不自禁一遍遍倒回去重看~~还真是新鲜的体验~~

    38分钟前
    • 红胡子椿三十郎
    • 力荐

    一开头就用一个超级长镜头介绍各人物真是糟透了,是在炫技么?这10来分钟,一下子来这么多人,看的我云里雾里的,早没了兴致,特别是俩女的非要一起讲话,啰里吧嗦的,不知道在讲什么,哪还有心思兴趣看下去啊。

    42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较差

    真正的Reality是:好莱坞在92年从五万个电话中千挑万选了一个叫“大玩家”的本子,导演从来不商业,制片人也没涉案,更不是幸福结局,却获了大奖。……这就是以电影形式自我反讽揭弊电影圈的循环悖论――如果问题属实,那本片为何会被允许问世?火热新闻表明:真要控诉制片,跳出圈外发推特!

    45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开场长镜着实惊艳,不愧群像多线高手,穿堂入室、行云流水的镜头穿梭,串起人物关系,调度功力惊人。对好莱坞式大片极尽讽谑之能事——但凡拥有悬疑、惊悚、性爱、裸体、HE结局的影片,才能踏准观众心理、票房大卖;在这个圆融到滴水不漏的工业体系里,编剧作为奠定影片的核心要素,故事梗概的贩卖亦成为一门高级营销艺术,鱼龙混杂的电影贩子们各显神通,各种内幕黑得有趣又隐秘。「蛇」作为诱惑符号出现并不新鲜,更高级的安排则是出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幻象,包括警察反常行为仿若是男主混乱而焦虑的脑海情绪投射;戏中戏的结尾处理非常反讽,而最后一个故事点子既有解构性,亦不乏黑色幽默;各种海报与剧情有互文作用。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奥特曼的调度和群戏真的是无出其右,一出辛辣的讽刺故事,阵容实在强劲,连打酱油的都是大牌!

    49分钟前
    • 伊菲吉妮娅
    • 推荐

    不是很喜欢这种群戏

    54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还行

    开场的长镜头是怎么做到的啊,厉害!难道就真的一个吊臂晃来晃去。。?故事其实是悬疑片里面混了点黑色幽默,制片厂办公室墙上各种海报真是有意思。哈哈,好莱坞里的人自己的人生也过得跟电影似的。以及,数不尽的酱油们!

    5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开头那一段悬疑的序幕神赞,百看不厌。M打死蛇之后来到June家,地上是一幅曲蛇将M团团围住的画,鲜红的苹果在一旁。沙漠别墅一场,另有男女赤身裸体游入仙境之中。伊甸原罪是内核,弄罪近娱便是玩家。Altman镜头之冷,到最后也没有释放观众的呼吸,玩家在一息中蛇魅般钻游,更加冷酷,自由自在。

    58分钟前
    • Superhat
    • 力荐

    长镜头开场长镜头床戏蒂姆罗宾斯一瞬露鸟一堆熟脸一堆戏讽and a fuck‘in ending。that's the reality。别错过。

    1小时前
    • 糕41
    • 推荐

    很棒的群戏,导演用长镜头深刻记录一众乱世佳人的命运,娓娓道来。

    1小时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作为最后一个见到David的人,Griffin成了警方的嫌疑人,更让他恐惧的是,他还是收到匿名的恐吓信,甚至在他的车上发现了一条蛇......接下来,Griffin该怎么玩这个游戏

    1小时前
    • (๑⁼̴̀д⁼̴́๑)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