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黑眼圈

    黑眼圈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美国2013

    主演:Brett,Beoubay,Ashley,Braud,Philippe,Brenninkmeyer 

    导演:Paul,Soter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盗命兄弟

    • HD

      安息2

    • HD

      雪山惊魂

    • HD

      安息

    • HD中字

      深层恐惧

    • HD

      美女试爆场

    • HD

      惊声尖叫3

    • 更新HD

      鬼妻勿語

     剧照

    黑眼圈 剧照 NO.1黑眼圈 剧照 NO.2黑眼圈 剧照 NO.3黑眼圈 剧照 NO.4黑眼圈 剧照 NO.5黑眼圈 剧照 NO.6黑眼圈 剧照 NO.16黑眼圈 剧照 NO.17黑眼圈 剧照 NO.18黑眼圈 剧照 NO.19黑眼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某轻音乐队钢琴手亚历克斯(乔纳森·斯凯奇 Johnathon Schaech 饰)和温柔美丽的妻子佩妮(佩尔·詹姆斯 Pell James 饰)即将迎来一个新生命。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夫妻二人搬到位于郊外的一处幽静舒适大房子内。无奈环境的转变并未让他们感到惬意,初为人母的佩妮时时担心孩子,心中充满不安;睡眠严重不足的亚历克斯在工作上陷入平静,焦虑烦躁。新的生活环境让夫妻二人心力憔悴。在此期间,他们时常看到一个恐怖女人的身影在房中闪现,这更让他们的精神趋紧崩溃。   灵异事件愈演愈烈,极度渴望睡眠的夫妻二人不知该如何面对接下来发生的一切……

     长篇影评

     1 ) 无聊其实是件很有深度的事

    开始重新回到很文艺很文青的道路上,晚上从一大箱的碟片里翻出一两张很枯燥无聊却意义深长的艺术片来看。

    蔡明亮的“黑眼圈”英文翻译为“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大致上我们可以猜测出:影片讲述的是关于孤独,关于孤独的心相互慰籍。

    看蔡导的电影是需要有一定耐力和品位感的,诚实地说影片的慢速和无语真的很闷很无聊,超长的镜头。甚至有间隙我会以为我的仪器装备出现了故障,或以为时间的停止。

    每一部电影手段基本雷同,看“天桥不见了”看“不散”。在一次次沉睡醒来中,在一次次相同的镜头影响下,最后一刹那却是意味深长的收获。突然有很多话想说,因为感受是强大的,只是因为懒,懒的去组织华丽的词语和句式排列,懒到只是想把想到的感受到的记录下来罢了。

    蔡的电影色彩总是很漂亮,浓重的色彩,偶尔还带有反转片的暗角。唯美的长镜头,长时间的静止甚至让人错以为是在看一件艺术装置,因为这样的不动我甚至觉得蔡导只是在把一些美的,带有深度的元素全部连结起来,而通过这样的连接来告诉我们一些本质的现象,它不需要强烈的故事的阐述性和煽动力,仅仅需要的只是表现,肢体的动作,面孔的抽搐,每个毛孔下的的一呼一吸。

    记得几年前和朋友玩戏剧创作,我们当时相当排斥语言和对白,觉得通过大脑和嘴巴过滤包装后的言语是可笑而苍白的,在本质上已经是不纯净不单纯的,仅仅通过声音,肢体,默语来表现一些实象,而在同一个思想意念中并无有沟通障碍。

    和朋友在不同的马路上架上一台摄象机,在同样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点拍摄不同的景象,城市,农村,看车来人往,那些巨大和卑微生物细微的面部表情和状态这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每一次总是很有震撼力。

    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或生物在一起我们有时很少说话,只是在接受与感受,感觉到彼此间很强的力量。

    这一次看“黑眼圈”我学聪明了,因为I don’t want to sleep ,于是特意选了一本书做伴,两个小时,我看了一部电影同时又看完了一本书。有时想想其实人生大多数的时候是无聊的,悲壮的,只是看你如何取舍如何感受如何来看待和接受这样的无聊,并在这样的无聊中找到一些不无聊的感觉。

    或许看一场蔡导的电影是无聊的,可在最后一刹那的醒来后你会觉得无比的温暖与欣慰。

     2 ) 世界污秽,不想独自睡去

    如果把期待蔡明亮每一部电影的观众称为谋杀时间的自虐主义者,把看了一部蔡明亮作品就发誓再也不看的观众称为珍惜时间的享乐主义者,那么更多的人,应该像我,徘徊于两者之间,先收藏下来,等有状态时再看。而对他那总比现实时间还慢的叙事策略,不知是该期待变得更慢还是更快,对他那接近失语的角色,不管是小康还是湘琪,不知是该期待他们多开玉口还是彻底闭嘴。
     
    是的,看蔡明亮电影需要状态,这也是我对其作品要么深爱要么厌恶的矛盾所在。《河流》、《爱情万岁》、《天边一朵云》让我坐立不安、焦躁烦闷;《你那边几点》、《天桥不见了》、《不散》却又让我兴奋不已、体贴备至。我甚至一度怀疑是否不该一个人看蔡明亮那些静止画面中的一个个身体,因为那种比现实还慢的节奏会放大独处时的孤独感。幸好,看《黑眼圈》(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时我状态很好,而且有香港文化中心的满座观众陪同进入故事里吉隆坡那湿热到发不出声音的寂寞末世。
     
    蔡明亮说他在回家乡马来西亚开拍此片前碰到一个相命师,相命师认出他是个导演,并告诉他,“在你的新片里将会有一片黑色的水,那是一个很深远的记忆,当你找到他时,电影就完成了。”带着这种玄幻的预期,蔡明亮在吉隆坡半山芭监狱旁的一座硕大烂尾楼里,发现这面黑色的湖水,经年累月沉积下的雨水让它更显深不可测,陪伴在未竣工水泥躯体下,就像一个“后现代歌剧院”的舞台布景。这让蔡明亮引发起很深远的记忆。是马来西亚于1990年代迅猛发展又被金融危机无情抛下后的伤痕?可能不是,他1990年代一直呆在台湾,他的记忆与那段马来西亚经济史无关;是他脑海里闪过的莫扎特《魔笛》,“那些追逐着爱情的英雄公主,或与风作浪的神仙妖魔,将可在此时此地,找到他们的新舞台,一座真正的水泥森林”,或许是,是他艺术情怀的升华,这个超现实的楼宇画面被他加入了两段华彩般的乐句,小康坐在积水边钓鱼,一直蝴蝶停在他赤裸的肩膀上,那个捡来的大床垫载着三个外乡人在黑色的湖面上漂远,他们关怀着彼此,在窒息的空气中追逐着爱情,于是《黑眼圈》也成为了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的献礼片;是蔡明亮进一步触景生情,想到的北岛诗句,“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一定是,是他现实基础的依托,外籍劳工的过去是不可知的,他们赖活地生存在这城市最肮脏最病变的肌肤上,被人当作没有过去的人,伴随着经济泡沫破碎,梦想也磨灭的他们渴望一个能睡觉的床垫,并且“我不想独自睡去”(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床垫是穷人的幻想,富人的垃圾。它来自蔡明亮记忆中的一次政治桃色丑闻,马哈蒂尔执政时期,副首相安华涉嫌性丑闻和贪污而遭革职,一席床垫被送往法庭当作了证物。积淀着富人躯体污秽的床垫却开始了自己新的旅程,从垃圾场到外劳杂居地,再从烂尾楼到饭馆,从承载小康受伤的躯体(语言不通的他因在街边看人那类似“人民币变美钞”的把戏而被殴成重伤,比《三峡好人》里的韩三明倒霉)到与迷恋并照顾小康躯体的外劳共枕,再从搬到饭店与湘琪在污浊空气中爆发激情并引发三人的床第之争到载着三个孤独躯体在湖面上减远,它同样载满了蔡明亮对家乡的陌生、对底层的同情、对发展的忧虑以及对爱恋的寄托。
     
    蔡明亮此片里爱恋的寄托体现在那种无微不至的照顾上,李康生扮演了两个受伤的躯体,一个被同性外劳照顾并在恢复后去寻找异性躯体,另一个就是彻底的植物人,“它”是湘琪打工的那餐馆的老板娘的丈夫,这些家庭关系在电影里被一个简单却信息量充足的买房场景交待完全。擦洗、喂药、爱抚,这是外劳主动对受伤小康的关怀,同样的动作在湘琪那却成为一种被迫,被老板娘勒令照顾植物人,他们就像投胎转世的婴儿,这是蔡明亮想象中人与人关系中最美的过程,无条件的施与受。这种照顾当然也可在另一种“对身体自私”的理解下,发展成对身体特别是性器官的毫无尴尬的侵犯,饭馆老板娘恶狠狠地扯着湘琪的手往他那植物人丈夫的跨下摸去,而对受伤小康那醒来的身体,外劳理所当然地产生成谨慎的距离。
     
    象征生命的水是蔡明亮电影的传统符号。那幅外劳把着小康撒尿的海报,被美工认为那是小康从《河流》里跑出来了,乱七八糟的水管、多用途的水盆,是充斥在外劳聚集的真实水网,而那面巨大的黑色湖水,即是现实真切的人造风景,也是蔡明亮心中的意象,它深邃而孤独,它在结尾处载着床垫上三个躯体漂走,与手表箱在《你那边几点》结尾的巴黎水网上漂走一样,即使时间流逝的再慢,我们也来不及问一声“你从哪来,要到哪去?”除了水的隐喻符号外,《黑眼圈》中还包括了蔡明亮电影里少见的标示时代的现实符号,比如华人电台节目里李香兰的《心曲》和《恨不相逢未嫁时》、街头卖唱的孟加拉人、粤剧《碧海狂僧》、短信投票。而另一个来自于现实却又充满隐喻的符号则是口罩,据说有一阵印尼苏门答腊岛森林大火,让人窒息的烟雾飘散到周围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吉隆坡被淹没在尘雾中,蔡明亮让这个孤独之城里的人们都戴上口罩,很多只不过是塑料袋甚至饭盒,湿热与烟尘裹搅下的人们发不出一丝声音,连动物性本能的爆发都是那么艰巨,床垫上,湘琪与小康的每一次激吻后都要咳嗽,然后戴上口罩,等待在压抑后爆发的激情原来还是那么压抑。同样幻想小康身体的老板娘绕着后现代的烂尾楼寻找偷情的两人,她在巨大的湖水前迷失了。
     
    其实,蔡明亮面对家乡的这番末世景象也一样迷失了,他不愿再去用镜头带我们眼睛去挖掘这废弃宫殿的宏大结构,而是让我们停留在爱欲纠缠中,“每个人睡觉时,多希望有个人在身旁,特别是在环境恶劣的时候,中国有句成语‘相濡以沫’常浮现在我脑海中”。

     3 ) 片尾曲。

    好几年校外租碟铺子里淘得。
      
    后来便私自扣下,付了押金,不曾归还。
      
      
      
    到片尾。他们三人躺在充气床上在水面飘荡。配乐响起。当时便深深刺入耳中不能忘怀。
      
      
    定了AB段重复了又重复。忘了是否认真看片尾字幕。没有记下此曲演唱者与曲名。
      
    短短曲子,声线旋律刻骨。歌词忘了大半:
      
    ……
      
    我要依偎在你怀抱你
      
    因为你已……我心意
      
    你看那三月春色花开正满堤
      
    你可知道 黄鹂也在 歌唱你
      
    ……
      
      
      
    脑海里所有片子中的曲目,念念不忘是这一曲最深。
      
      
    想念得很。过几日好好整理房间,把这薄薄一张碟翻出来才好。
      
      
      

     4 ) 超载记录2

    5点30分闹钟爬起来看,7点24结束,纯硬英版。下午马华文学课的PR点评作业,搭档到凌晨12点完成的初稿,大概很难,是真的很难,我也觉得很难……

    《I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蔡的主题还是孤独。一度觉得他的电影最好拍,都不需要什么台词诶,少有的几句话还都是收音机的背景音。大概他觉得在贫瘠的生活里,言语都是奢侈,滔滔不绝的那种,危险又丰盛的热情,是戏剧的戏剧化。他可能还是想做真实的戏剧,只是不小心被一群人误解为生活。一直喜欢蔡的镜头感,不像大多数人津津乐道某个长镜头,我倒偏爱他总在奇奇怪怪疙瘩角取景的习惯。他的摄影机好像空气。 但我是爱这种闷导的,他跟是枝裕和还不一样,他是复古的传统的一本正经的性感。李康生的屁股一如既往好看,塑料袋和快餐盒做成的口罩让我想起“人何尝不是植物一种”,最后关于族群问题,我决定先闷头睡一觉,脑子已经不够用了。

     5 ) 《黑眼圈》電影大師蔡明亮


    在2006年有份角逐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黑眼圈》,會是華語電影界奇材蔡明亮的最佳作品。當然對一般觀眾來說,蔡明亮的甚麼佳作皆是毫無意義,因為以前對他沒興趣的人,今天不會由於看到我寫他,便興起想看他新片的念頭。

    不看蔡明亮的電影沒關係,但拒絕認識他便有點落後形勢,因為他很早便享國際聲名,在1994年他便憑《愛情萬歲》贏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他至今共拍了9部影片,而差不多每部都能入選威尼斯或柏林電影節。在這位歐洲電影節常客面前,其他所有「千方百計」想在歐洲電影節揚名的華語片導演都只是劉姥姥而已。

    台灣在國際政治上近年一直被打壓,但代表台灣參加歐洲兩大電影節的蔡明亮卻是例外。這位獨行俠華語片導演一直是歐洲藝術電影圈的寵兒。今年丹麥國家電影資料館便舉辦蔡明亮回顧展,放映他的6部舊作。事實上,今回這部《黑眼圈》原來是奧地利維也納為紀念莫扎特誕生250週年6部紀念作品之一,連維也納也肯出錢找蔡明亮來紀念莫扎特,真是奇妙。

    儘管華文傳媒和華文電影圈對蔡明亮一直沒有好感,(只有新浪網是例外,報導蔡明亮參加威尼斯電影節的新聞多到有點離譜),然而他卻能不斷拍電影,不停到歐洲參加比賽。台灣電影圈已處在死亡邊緣,卻出現蔡明亮這樣一個生命力頑強、創作力豐盛的電影作者,實是奇跡。

    蔡明亮一向拍攝難度極高的電影,每部作品都是挑戰,今回他的戲中男主角全片都不說話,而且整部電影一半篇幅,畫面都出現人躺臥在床褥上。另外,全片幾乎每場戲都只有一個鏡頭,一個片段直落,沒有剪接。他這部電影跟過往作品一樣,很考驗觀眾的忍耐力。然而今回他的堅持克制,達到他要求的效果。事實上,只要能忍受開首十來廿分鐘之後,便能進入他的世界,那是個愛的天地。如果進一步欣賞到畫面的細節,那更可找到影片中的樂趣,和其動人之處。

    跟以前的作品一樣,蔡明亮今回的《黑眼圈》也是講「情」:親情、愛情、友情,各種各樣的情,甚至是超越民族、性別、輩份的情。他的電影能令各方人感動,因此受到世界各地小圈子影迷欣賞,有其理由,絕不是偶然事件。他的作品成為國際電影經典也是遲早的事。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把《黑眼圈》列入「大師級」類別,是蔡明亮漸得到接受的又一個例子。

    《黑眼圈》寫亞洲金融風暴時候的馬來西亞吉隆坡,在當時那裡孟加拉外勞生活困苦,而華裔商人也好不了多少,人人整天皆愁眉苦臉。與其說蔡明亮熱心去描寫超越民族、性別、輩份的情,不如說他關心世界社會底層人物,親切描畫他們的親情、愛情、友情。他對孟加拉勞工的關切,令人感動。

    這部影片十分風格化,李康生演兩個角色,一是植物人,另一是受傷工人,兩者大部份時間都躺在床上,植物人固然不能說話,而那個受傷工人亦不說話。既然劇中人都不說話,那麼畫面張力便要靠劇中人的臉孔、動作和處境、場景、音樂來維持。此片其中一個場景是棟未完工的棄置大樓,尤如冷酷異境,碰巧遇上印尼世紀森林大火令到吉隆坡出現煙塵暴,整個外在環境像末日世界,與劇中人心景完全配合。影片結尾時,男女主角臉上分別掛著破爛的膠袋和發泡膠飯碗作防毒面具,在地球即將終結的時空中依偎纏綿,那真是劃時代的經世愛情畫面。全片最後一個鏡頭,兩男一女相抱躺在床褥上,在荒廢大樓內的如湖般的積水上漂浮,那是現代電影裡其中一個很難忘記的經典畫面。

    片中植物人的角色,叫人想起西班牙導演艾慕杜華電影的畫面,但今回蔡明亮處理的這個植物人衍生很多戲劇性場面,角色內涵豐富,其中一場老板娘捉著女侍的手為植物人手淫,那一個安排,真是叫我無言以對,蔡明亮寫出人生這樣的一景,我佩服不已。
    演員李康生越來越好,長期拍擋女演員陳湘琪也與蔡明亮葉一致,難得的是初次與蔡明亮合作的蔡明珠(馬來西亞演員)和從未演過戲的外勞工人Norman Atun也演得投入,完全合乎劇情需要,不能不說導演真有點辦法。(完)

     6 ) 关于速度与遗忘--我看《黑眼圈》

    “I don't want to sleep!” 看《黑眼圈》的时候,我心里一直高呼,可是我的念力敌不过那一对「不识抬举」的眼皮。不识抬举啊﹗胆敢在蔡明亮那么精巧的凝镜前垂下来。我得承认,看《你那边几点》和《天桥不见了》的时候,我都要跟眼皮苦苦博斗,这次也几乎睡着了。当然不能怪蔡明亮,我只怪眼皮不长进。

    有谣传说金马奖评审指蔡明亮把摄影师是植物人,如果此事当真,那绝对是金马奖的一大丑闻。不过,那班人既然可以让郭富城凭《三岔口》当上最佳男主角,又有什么话说不出口呢﹖镜头不动代表摄影师也不动吗﹖《黑眼圈》中那些构图和灯光都接近完美的画面是蔡导用法术变出来的吗﹖这则传闻实在叫人哭笑不得。

    静止的长镜本来就是蔡明亮签名式的电影语言,亦是他能叫人沉迷的地方。我们走进电影院里,有时候不过是为了发一场梦,为了寻求一些娱乐和慰藉,可是蔡导不做梦,他要做的是「比现实还要现实的现实」,他要我们从「梦」里醒过来,透过他的眼睛去审视自己生活、去迫视这个世界。那「漫长」的两个多小时里,他利用他最熟悉的语言──影像和音乐,把生活中那些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在我们面前赤裸裸地还原。

    我想起米兰‧昆德拉在《缓慢》里一段有关「快的速度与遗忘的强度」的描述:「当我说起T夫人的夜晚时,我提到了存在主义数学教科书前几章的一个著名方程式:快的速度与遗忘的强度直接成正比……我们的时代被遗忘的欲望纠缠着;为了满足这个欲望,它迷上了速度魔鬼;它加速步伐,因为要我们明白它不再希望让大家回忆;它对自己也厌烦了,也恶心了;它要一口吹灭记忆的火苗。 」

    昆德拉的描述是一个很有趣的倒置。我们被遗忘的欲望纠缠着﹖抑或,我们早已被各式各样的欲望吞噬,以至不得不去遗忘﹖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当中,科技和信息以一种奇异的速度在翻腾,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人都踏上了时代的快车,享受在无边黑洞里飞驰的快感。然而,有更多人、更多事(基于无法或无力)都被这架列车甩在后头,像风景快速倒退,消失在零重力的宇宙里。

    蔡明亮今次把背景从台北搬到他的家乡马来西亚,提供了一个舞台让那「被遗忘的一群」跃身在我们的眼前。电影中的三位主角都是在吉隆坡生活的外地劳工,属于社会的地下阶层: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的李康生拿着背心塑料袋在街上游荡,连路边摊的炒面条也买不起;受到无理的对待也不敢作声的陈湘琪在一家茶室做杂务,并负责照顾老板娘的植物人儿子(同样又李康生饰演);饰演印度人的诺曼把检到的旧床褥当成宝,召集一众同乡抬回老远的住处。我用「住处」而不是「家」,因为他们本来就是飘流的一群,暂时、甚或长时寄居在一个仅供容身地方。他们被挤在社会的边缘,被遗忘在失重的宇宙里,过着如蝼蚁一样的生活,因为言语的障碍,他们连说话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像植物人一样毫无反抗的能力,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细细的撕磨和缓慢的侵蚀。在那个彷佛静止的时空里,几首老歌飘过哀哀地唱出了他/它们被遗忘的命运。

    可是,相比蔡导的旧作,《黑眼圈》没那么难以负荷,而且鲜有地洋溢着浓浓的温情。这一次他不仅抛出了问题,还积极地为我们提供了出路和希望,跳出了他自己多年来的框框。三位主角虽然被世界遗忘了,可是他们却没有把爱遗忘,在命运交会的时刻里,静静为对方燃起温热的火光,在黑暗中相濡以沬。诺曼把受了重伤的小康从街上检回来,衣不解带地照顾,他那无私的奉献实在使我动容,也叫感到惭愧。我不禁问了自己一句:「我能付出的爱又有几多呢﹖」当然,诺曼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的,但到最后又有什么好计较呢﹖片末,诺曼用锋利的罐头盖卡在小康的颈上,可是就在四目交投的一刻,时间停顿了,他们的眼泪都不其然夺眶而出,就在那短短的一瞬间,人与人之间那种近乎本能的爱已经把他们溶化了。我想就只有蔡明亮才能把爱拍得如此深刻细腻而不煽情,很久没如此被触动过。

    不得不提的是那个地盘的场景,实在美得过份。一个被遗忘了的商场地盘,一整座灰色的、未经雕琢的建筑物,交错的楼梯在楼层之间穿插,正中的天井蓄了一池灰黑色的死水,在那蓝蓝的温柔灯光下,像极一幅巧夺天工的超现实油画。它令我联想起《三峡好人》那座忽然升空的建筑物,一样是「烂尾」地盘,一样是玩超现实手法,蔡明亮明显比贾章柯高了几班呢。小康在死水旁垂钓的那一幕,我差点哭了出来,太动人了。

    在《黑眼圈》中,蔡明亮的人文关怀不单指向被遗忘的一群,亦指向那些在时代列车里飞驰的人。从茶室女老板这个角色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层的迷失与彷徨。我不禁要问,飞驰在无边的黑洞里,跟被甩开在失重的宇宙,到底有什么分别呢﹖当我们被欲望囚禁着,当我们已经不再懂得爱。蔡导更利用烟害这一隐喻发出了沉重而激烈的呼喊:我们已经无处可逃了,现在不只是缺水了,而是随时窒息死亡啊﹗不过,他是积极乐观的,从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我们看到的是爱和希望。那个长镜头真是经典,想象不到那种缓慢得接近静止的流动,可以构成如此强大的张力,完全把我的灵魂摄着了。

    幸或不幸呢﹖坐在我们前排的两个男人中途耐不住离开了,我想他们的生活大概是多姿多采的,所以容不下那个寻常的世界,容不下那缓慢,容不下当中的细致,他们选择离开,从电影院的寂静回到时代的一片喧哗里。那一刻,我正在跟自己的眼皮对抗,一边不停转换姿势,一边跟自己说:「挺着。挺着啊。」当字幕随随升起前的一刻,我忽尔明白要怎样面对和响应自己的生命。感谢蔡明亮。

    在网上的捎来了一篇访谈,转贴其中一段过来,我完完全全被蔡导的真诚触动了,感动得几乎落泪。他真的太屌了﹗

    林:照例,请你提供几个台湾观众应该要看《黑眼圈》的理由。

    蔡:理由其实很简单。我在街头卖票,那些支持我的观众,有些是看过我的电影的,马上就买;有的是没有看过,他被我说服,或是被我感动,他就买票。那他会问一句话说,会不会睡着?(笑)我说,我不敢保证,也许你睡着,他没有睡着;也许他睡着,你没睡着;也许你就爱上我的电影,也许你的眼睛就一亮。我基本上觉得看我的电影,有两个我想讲的:一个就是我希望观众把它当作是一个对正面社会创作的一个支持。这个支持你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但是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因为这个社会已经走到了一个价值混乱的时代,越来越没有希望。如果你希望你的后代,或是你自己,希望这个社会还可以存活得有尊严的话,你要支持个人创作,不只是对我,对所有好的作品(好的作品也包括商业片),而不是只让电影变成一个纯粹的商业概念在行走。你买我这张票的时候,你同时应该觉得说,我已经用了一个力气、心力,来支持个人创作空间的存在,维系这样的型态。第二我希望观众空空的进去,满满的出来。我总觉得说,好莱坞的电影走到现在,这十年来让我有一个感觉(我想观众也有同样的感觉,可是观众不会像我这样去分析):是「满满的进去、空空的出来」。满满的期待,期待什么呢?期待大明星,期待更大的场面,期待更多的资金在这个电影里面被我享受到,期待剧情,期待类型…。一堆期待进去,它都给你,为什么你是空的出来?我希望我的电影反而是,你没有什么期待,你就知道蔡明亮是一个很认真在做作品的人。我珍惜我每一个资金,我一分钱都没有浪费,我们赚的钱还是回到电影里面来。

    你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我很气台湾的整个电影界,整个反我的人是反得没有道理的。第一个,他不知道我的电影是国内最卖座的台湾片。他为什么不知道?他也许装做不知道,他还是用那种论调说,你是票房毒药,所以我们不要支持。我说你不要管我的票房好不好,你要看我的电影对这个社会是不是有益的。什么有益呢?起码我的精神就跟你讲说,创作很重要。你的小孩要不要创作?还是你的小孩有钱就好了?他有钱,有一天你的小孩在路上被人家捅了一刀,你都会呼天抢地的问是什么原因?没有什么原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当一切都是争权夺利,都是功利的时候,你的小孩子就很容易被人家桶一刀。所以我很难说我的电影有多好看,因为真的见仁见智,个人的感受不同。但是基本上你知道蔡明亮带领的这群人从来没有【不认真】。不是说别人不认真,认真包含了一种很严肃的态度在里面。我太看重电影了,我太把电影当作是一种重要的工具,不然不会给你使用。你使用它、你怀疑它,但是你不要浪费它。你要探究它还能做什么,不是赚钱。赚钱老实说太容易了。

     7 ) 冰凉故事的热带情怀

    料不到蔡明亮的电影居然也很“温暖”。其实说到温暖,真的也只是和他以前的作品比较,要说真的有多温,看了让人心里暖融融的程度,也还差远。但很喜欢这种冰冷中捎带温暖的画面与情节,像沁凉的会流动的水,不再是冰。看到那位孟加拉老兄看着小康哭时,就很感慨,毕竟蔡导也熬不过岁月,早年的决绝渐渐释怀了。

     
    大概也和故事的地点有关,湿漉漉的热带,又是导演的故乡,毕竟不是钢筋水泥的台北,不好生硬造出一个痛苦的故事,总还有回环的余地。


    这是热带的特点,流动与生长,且都是隐秘的。热带的城市也决然不同,由于植物复原的速度快,即使在城市中,也可以看到它们的痕迹。若北方一个城市被遗弃,等待它的,是风化、干枯。但热带不同,像吴哥,遗弃之后,它重新被植物吸纳,成为森林的一部分,最后隐藏在错综复杂的植物根系之中。


    热带人的生长,也弯曲隐秘,不说欲望,欲望一词把很多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了。也许在台北,可以用上这个词,顺便带上隔膜、交流,就构成了那些故事的内在框架了,但热带不是。陈英雄还太用力,明显把人往“欲望”上拉。《热带病》传达得最好,有些神秘,说不清道不明的森林风物,人的生长又融化于自然的盘桓,不急,但很刻骨。

     
    《黑眼圈》又不一样。情感明显是一条明线,不像《热带病》一样藏在植物们的根系中,它袒露出来,但袒露得又完全和以前的蔡式电影不同。但罩着这条线的,也是以前没有的一种热带情怀。这是我觉得它“温暖”的原因。

     
    蔡似乎把森林和城市结合起来了。台北的钢筋水泥,是他拍惯了的,大马的热带森林,也是他熟悉的。城市是直线与直角,而森林则是曲线与斜角,交错在一起,生发出一个不一样的蔡明亮。这也是它里面的人物比以前似乎更圆融的原因。除了一些我们熟悉的“隔膜”的场景以外,还有很多代表着活力与“生长”的东西。那盏灯饰,不说它象征了什么,因为当用“象征”时,就意味着某种确定性,但它却实在是表达了一种非确定性,一种更新的可能性,一种热带特有的绚丽的“生长性”。

     
    还有那个烂尾楼下面的湖,小康居然还可以做钓鱼状,那只长得不漂亮但很野性的蝴蝶,都是城市与森林两个意象的结合。

     
    蔡明亮说的故事其实和以前没啥不同。但他很好地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给这些他都讲烂了的故事一个新的温床,剔除了台北的冰冷,换上大马的温热,新鲜感扑面而来。还有很成功的一点,就是他并没有在两个端点中迷失,他把握好了两者的关系,使得旧的故事更“温暖”,又使得热带更“冰凉”。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8 ) 蔡明亮永恒的孤独和慰藉。

    看完后立刻写了感受,感觉根本没有写出我的震撼,于是删掉,现在重写。

    用“震撼”这个词太硬,莫如说是感动。从影片的开始、中间、直至结尾,感动一波一浪,丝丝窸窸在心肌的缝隙里钻爬,拱来扭去,有很多心里无形的烟影借由影片缓慢的释放,终于爬进自己的心眼,看到了它们的真身。

    温暖的抚抱、孤独的慰藉,融化了枯燥的魂魄。

    文艺作品就是一团思感的蒸汽,冒着独特色彩和形状的包子蒸笼,打开后腾腾四散。传达与接受的关系。
    但我觉得蔡明亮的东西更像与亲密的恋人的做爱,一场身心的交流和洗礼,115分的影片,漫长富饶得像一场爱恋。交互、成长,带给我的是满溢的释放。高潮时融合进宇宙的温柔和博大感。

    片中的一切让我觉得可爱,小小的情感碎片:照顾他们给予温柔的丰饶、在贫瘠破败的生活中捡到的柔软和凉爽、一无所有时的饭菜和绿豆冰、无聊中情感的激动、痒痒的欲望和小心、淡淡的依赖、纯真的关怀、孤独的放空、经营建造生活的趣味和满足、希翼的闪亮、失去的绝望、欲望的宣泄和表达、不再苦想的妥协、归于本真的温柔、感同身受相互抚慰。

    上厕所、擦洗、托内裤、洗衣服,没放住掉下的绿豆冰袋子、放回去、笨拙地套一个塑料袋,洗床垫、扑打床单、喷杀虫剂、挠痒痒、水边的纱帐与风、要抱不抱的隐忍、一边咳嗽一边亲吻、没身份证进不了旅馆、失足走进水里……每一个缓慢沉默的片段,蕴含的情绪感受都转载进我的身体,满满得感同身受。

    我总结蔡明亮的做平是:“永恒的孤独的主题,并给予永恒的慰藉。”

    蔡明亮说,给观众空白感受的时间比传达更重要。更印证了他的作品于我的体验,一场感受浓郁的爱恋,拨露着人们心底的孤独、空茫和欲望,给予着彼此安慰。

    蔡明亮导演的独角戏剧《只有你》三部中,每一部开头都有这样一句清唱:“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样拥挤;地上的人们,为何像星星一样疏离”。表达了贯穿于他世界的感受:孤独隔绝,人们为何不相拥而眠。这片儿跟情色一点关系都没有,最后,三个人疲惫的相拥而眠,不带任何成人的情色,而是作为自然生命的温柔。

    每个人都有各自共鸣的作品,于我,它共鸣了我的想法:“推掉杂质的情感关怀。”

    片中的一切都很美,在泛黄干枯的现实中温柔闪耀,像水珠渗入土壤。美得像一首诗集。

    共鸣归共鸣,但我继而反思,孤独的本质是什么,慰藉又有何用?说人们的孤独是现实,倒不如说是错觉,慰藉也继而成了多余。但要如何失去错觉,看到永恒融合状态的真相呢?不管看了多少灵性,孤独仍然是没法逃脱的状态,慰藉是心理匮乏的隐忍欲求,无能为力。但我还不准备妥协。

    我猜测,终有一天,我将不再喜欢蔡明亮的电影,在我终于从孤独毕业,融入到圆满中的那一天。

    不知道天蝎座的蔡明亮也是否能逃脱出孤独的生活定义,创造出有更多解答的领悟性作品。

     短评

    不管怎样,终于温暖了把

    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受不了蔡明亮了,闷死了。

    8分钟前
    • 阿朽
    • 较差

    主线与概念结合得最隐晦的一部作品,回归母地反而语气失调

    12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本来挺困的,越看越清醒

    15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0分!

    1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很差

    需耐住性子看~

    23分钟前
    • 老探戈
    • 推荐

    u don't want to sleep alone. 世界那末臟。(20140425重看。

    27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推荐

    黑眼圈跟臉是除郊遊外唯二還沒看的蔡明亮電影,也是第一部在大銀幕看的蔡明亮電影,看完發現以前播DVD都白看了,他的電影也只能在大銀幕看。是一幅帶魔幻色彩的寫實畫作。

    29分钟前
    • 雨果
    • 力荐

    与蔡明亮的初识,分打得不高。最后一个长镜头打得实在是骚绝

    34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6.26床垫。口罩。植物人。

    35分钟前
    • pinkjar
    • 力荐

    本片雖無《愛情萬歲》和《不散》讓我喜愛,鏡頭記錄下幾位沉默寡言的主人公的迷惘生活,蔡明亮導演仍保持了一貫的水準。只是當影片背景被放置於馬來西亞,除了背景語言更多元之外,甚至連身處異鄉的違和感都未著更多筆墨,描述的因孤獨而尋求慰藉,似乎仍該屬於是他曾經影像中的台北。

    38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i don't want to sleeeeeeep alone.

    41分钟前
    • 圈圈
    • 还行

    亙古不變的廁所、水、鏡子..........我亦是等候拾取的流浪小孩...........唯一的問題就是媚俗,悲憫的媚俗...

    46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虽然他确实太不考虑大家的观影情绪了,但他也确实没想让太多人来观影

    51分钟前
    • Noah
    • 力荐

    建筑与身体分别作为空间与人的容器,最终病体进入废墟,实现了衰败的同步。

    54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4+,知觉的全方位入侵,身体代替语言,危楼中的暗涌。李康生作为客体与“容器”,被注入欲望等待发酵,他是空间中的爱神与源动力。水,镜像,亦真亦幻中流动着潮湿与躁动的情绪。忽然涌现的雾霾使成型的欲望更暧昧,欲望的罪恶感会因“模糊”而减弱吗?最后的超验时刻:镜头慢慢浮起,欲望渐渐下沉,危楼在“牢狱”中消失,密云又再涌动。

    59分钟前
    • 粉粿症候群
    • 推荐

    4/4/2007 9:30pm Cultural Centre

    1小时前
    • 何倩彤
    • 还行

    想闭上眼睛不理这一切,奈何这世界逼我看你们入眼。这次水很充足,却仍然漂浮无依。无微不至的照顾也进不去你的心,你从梦中醒来抚摸我流泪的脸,我才知道我的照顾是在向你索取陪伴。结尾又骚操作了。(跨境劳工,废弃楼房,水,邻国大火,陋巷板房,构成一幅富于幻想又无比真实的底层世界)

    1小时前
    • 鸿音
    • 推荐

    悶死我了

    1小时前
    • Yome
    • 还行

    你似是风景缩到最小

    1小时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