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爱乐之城

    爱乐之城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美国2016

    主演:瑞恩·高斯林,艾玛·斯通,约翰·传奇,罗丝玛丽·德薇特,芬·维特洛克,杰西卡·罗德,水野索诺娅,考莉·埃尔南德斯,J·K·西蒙斯,汤姆·艾弗瑞特·斯科特,米根·费伊,达蒙·冈普顿,贾森·福克斯,乔什·平茨,艾米·科恩,特里·沃尔特斯,汤姆·谢尔顿,信达·亚当斯,克劳丁·克劳迪奥,D·A·瓦拉赫,特雷弗·里斯奥尔,奥莉维亚·汉密尔顿,安娜·查泽雷,马里乌斯·代·弗里斯,妮科尔·库隆,迈尔斯·安德森,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正片

      泳池管理员

    • 更新HD

      90后的80后后妈

    • 更新HD

      谋害老妈

    • HD中字

      奇怪的她2014

    • HD

      复仇少女组

    • HD中字

      永远的里奇

    • HD中字

      派对女孩升天记

    • HD中字

      我的一百种恐惧

     剧照

    爱乐之城 剧照 NO.1爱乐之城 剧照 NO.2爱乐之城 剧照 NO.3爱乐之城 剧照 NO.4爱乐之城 剧照 NO.5爱乐之城 剧照 NO.6爱乐之城 剧照 NO.16爱乐之城 剧照 NO.17爱乐之城 剧照 NO.18爱乐之城 剧照 NO.19爱乐之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米娅(艾玛·斯通 Emma Stone 饰)渴望成为一名演员,但至今她仍旧只是片场咖啡厅里的一名平凡的咖啡师,尽管不停的参加着大大小小的试镜,但米娅收获的只有失败。某日,在一场派对之中,米娅邂逅了名为塞巴斯汀(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饰)的男子,起初两人之间产生了小小的矛盾,但很快,米娅便被塞巴斯汀身上闪耀的才华以及他对爵士乐的纯粹追求所吸引,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  在塞巴斯汀的鼓励下,米娅辞掉了咖啡厅的工作,专心为自己写起了剧本,与此同时,塞巴斯汀为了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加入了一支流行爵士乐队,开始演奏自己并不喜欢的现代爵士乐,没想到一炮而红。随着时间的推移,努力追求梦想的两人,彼此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在理想和感情之间,他们必须做出选择。

     长篇影评

     1 ) 在纯粹的梦想面前,任何善意的非善意的揣测和同情都自惭形秽

    现已不接受任何转载,望谅。谢谢。

    ———————————————————

    影片结束,放映室灯光亮起,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久久没有起身。 La La Land,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打动我的片子。介于别的影评已经从不同角度(Chazelle独特的歌舞片风格、对好莱坞歌舞片黄金时代的致敬、写给洛杉矶的情书、高司令和Emma的神级演绎、触动人心的原声带等)专业地评价过导演、演员功力之厚,影片蕴含之深、情怀之重,我就仅写写自己作为一个被打动的观众的,关于梦想,关于艺术的所思二三吧。 看完之后心情非常复杂。硬要捋一捋,我觉得甜蜜而又悲伤,悲伤但却甜蜜,能够简短地总结这部电影给我的情感体验。 片名《La La Land》妙极。这个词是英语里的一个常用语。韦氏词典define "La La Land" as the following: "an euphoric dreamlike mental state detached from the harsher realities of life", 即一种极乐的、在梦境中一般的、脱离残酷现实的精神状态。在我看来这个看似可爱无心的词,极准确、简练地形容了影片里的故事,同时也总结了该片想要向观众传达的一个讯息。另外,La La Land也是影片故事所在地LA洛杉矶的别名。洛杉矶,the city of stars, 无数年轻人来好莱坞寻梦、无数人的梦想在这里破灭,然而永远有人在寻梦,有人年轻着,这个城市的星光永远不会昏暗,似乎永远都那么美好。 而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片子,也正是因为它实在美好得无可救药,浪漫得一塌糊涂。事业不如意的年轻女演员和穷困潦倒的音乐家坠入爱河,一起追梦的故事其实已经被前人讲了很多次。然而31岁的导演Chazalle仍不厌其烦地再次向观众讲述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的固执让我感动。回顾他之前的作品Whiplash爆裂鼓手//movie.douban.com/subject/25773932/ 故事也相对类似。但Whiplash是更为愤怒的,孤注一掷的,饱浸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而La La Land相比之下,则是透明的,瑰丽的,干净的,如梦似幻的。 这个梦想的国度,是紫蓝色霞霁下的Lovely night,是黄昏望不见尽头的码头,是洒落了星光的璀璨银河,是你开心了就放肆地唱啊跳啊,音乐永不停止的dreamland, neverland。举目望去,一切颜色都是亮的、纯的,空气似乎都是甜的。 你说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纯粹的美好么?我们都知道那个答案。 这部电影妙就妙在,我们没有人愿意去问这个问题。 USA Today(今日美国,美国发行量第二大的国民报纸)评价这部电影用了一句话,我觉得很贴切 - "Cynicism's not welcome in 'La La Land' "/ 现实的冷言冷语、愤世嫉俗在La La Land里是不被欢迎的。它美好得如一个童话,虽然没有最后男女主人公Happily ever after的结局,它仍然是一个童话。它对一切的怀疑、顾虑都是免疫的。即使我们知道它是虚幻的,也不忍心戳破。 我们愿意去相信。 在那些追梦的年华里,我们是幸福的,快乐的。 导演给了我们一个La La land, 一个safe space. 它充满善意。这一点让我无比感动,感恩。所有的梦想一下子都变得值得追求的,值得被人尊敬。 影片里有很多让我泪流的时刻。当Sebastian唱着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星光璀璨的城市啊,你只为我闪耀吗?) 当Mia唱起Here's to the ones that dream. (为了那些勇于做梦的人们)。当Sebastian对试镜完的Mia说"You gotta give it all you have." (你必须全力以赴) 当影片最后台上台下的两人对望,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眼泪中我想起好多人好多事。 我想起大一的时候,我cohort里的一个男生,专业是爵士钢琴 - 就是影片中男主人公的专攻,多巧。我们当时觉得他很疯狂,交着那么贵的学费,住在全美开销最大的城市,学没有多少人再去听的爵士。我们擅自地为他的目盲感动惋惜。可我忘不了他谈到爵士时眼里的光。 我想起我大二实习的现代舞团的团长Alison和她的舞蹈演员们。他们没有一个人手头是富裕的。每一次办演出,不仅是我这个实习生,连团长都要到街上去发传单,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他们的作品。而这样的一群人,穿梭在纽约的大大小小的排练室,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作品。在美国大选结果出来的第二天,我看到他们自发地组织了一场在联合广场的公开art installation. 在他们的脸书艺术家召集令上,他们说“No make up or high legs required, only your soul” 我忘不了她们对艺术、生活的真挚。 我想起我的踢踏舞老师。他半开玩笑地劝我们,如果你们想过得舒坦,千万不要把踢踏舞作为自己的事业,因为这赚不了任何的钱。可当我问他要是不跳踢踏舞,他想从事什么工作,他看着我的眼睛,说“I can't think of anything else that I want to do” 我想不到其他我想做的事情 我想起前男友刚决定放弃原本的专业,转去学习歌剧的时候,他在自己的主页上写下这么一句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话,"有人问我学唱歌以后没钱吃饭怎么办,我说,我没想好,那就先饿着再说吧" 我想起一次和他一起出去吃饭。餐厅里有个卖唱的歌手。他唱的并不十分的好,但是唱的很认真。前男友听得很入神。我说,我觉得自己不太敢正视这些卖艺的人们,觉得他们好可怜,用一首又一首也许没有人在听的歌去换取极微薄的收入。我也不喜欢看迪士尼的表演,是因为我总会去想,在人前欢笑、舞蹈的背后他们到底有多辛酸呢?我承认自己善意的“怜悯”、揣测也许带有些许condescending的味道。前男友听了之后认真地跟我说,不要“同情“他们,你有什么”资格“同情他们呢?这是人家所选择的职业、生活,也许回报并不多,然后at the end of the day你又怎么知道他们不是快乐的呢?他们不比我们快乐呢?他的想法充满善意,然而无疑过于理想化、naive。但我那一刻还是被感动了,而且自惭形秽。 我想起我和前男友分开的时候。已经是歌剧演员的他抱着我说,我选择的这条路太难走,我无暇顾及其他,必须全力以赴,对不起。我流着泪点头说,嗯,没关系,我懂。 Here's to the fools that dream.追梦的路是很难走的。真正实现梦想的人们少而又少。但谁又真能高高在上地说这些坚持做梦的人们是傻瓜呢? 在纯粹的梦想面前,任何善意的非善意的揣测和同情都自惭形秽。 在做梦的人们,请你们一定不要放弃。 我想起小时候的自己。最小的时候我想要成为一个舞蹈家。可惜先天软度不够,跳了十年,我放弃了。我不觉得可惜,因为身体条件确实不够。但我记得那些个在练功房挥汗如雨的日子,那些压腿压得哭哑了嗓子也仍然坚持的日子,那些在一遍又一遍的拍子、音乐中跳跃、旋转的日子,那些辗转在各地的演出场所表演的日子,那些纯粹得因为热爱而热爱的日子。 我想起我曾经想成为一个播音员。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一直在学校有自己的广播节目,也是校内外大大小小活动的主持,还代表中国去过外国访问演出,被大使接见。看着我长大的叔叔阿姨似乎都认定我将来要去电视台主持个什么节目。可我是什么时候放下了话筒的呢? 我想起稍大了些我想做一个话剧演员。我喜欢刻画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喜欢在漆黑的剧场里,我站在舞台的镁光灯下声音一直传到最后一排观众耳朵里的感觉。申请大学的时候,有几所学校我申请的都是戏剧专业,也居然被录了。可我为什么没有去呢? 我的梦在哪里呢?它们都去哪儿呢?我是什么时候把它们弄丢了呢?我要怎么把它们找回来呢?我用它们换了些什么?它们现在又是什么呢? 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我们中的一些人却在仰望星空。 我们其实都有过梦想,只是有些人变换了,有些人放弃了,而有些人一直坚持着。 你能去可怜他们,说他们不是快乐的么? 影片最后在酒吧里各自实现了梦想但早已天各一方的二人,在目光相汇的那一刻,分明是微笑着的。 I trace it all back, to that 多年之后当我回顾,我想起 Her, and the snow, and the Seine 她,那雪,那塞纳河 Smiling through it 笑对着人生种种 She said 她说 She'd do it, Again 倘若有来世,愿再从头来过 我想起立鼓掌。 我的La La Land 电影原声带乐评 《倘若有来世,愿再从头来过》 //music.douban.com/review/8223865/

     2 ) 编剧太坏了,给女主埋了瓶绿茶你们都没看出来?

    想不通,这样一部埋汰文艺青年尤其是文艺女青年的电影,还真有人看得稀里哗啦的。请问各位妹纸,你们真的看懂了么?对比男主角剧中的男主塞巴斯蒂安,剧中很多的细节都透露出这俩人根本不是一路人,尤其女主米娅,就是个大写的绿茶啊!

    1.开场,男女主角在拥堵路上的偶遇。男主开的是一辆美产老爷敞篷车,车载的音响还是磁带,男主不停地在倒带。而女主开的是一辆日产丰田。通过开什么车这个细节,编剧想透露的信息是男主是一个具有强烈浪漫主义情怀的文艺青年,而女主则是一位实用主义者。注意,在很多美国电影中,开日本车,尤其是满大街的那种便宜货,是被誉为不具有“美国精神”的败类,象征着只求实用而不讲情怀和立场。所以,在后面的一场戏中,米娅让塞巴帮她去泊车处拿车钥匙,有个细节就是塞巴说“好多丰田钥匙,不知道哪个是你的。”与之相比,塞巴开的敞篷车则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象征着塞巴的性格:保守、坚持、情怀。所以仅通过汽车这个细节,编剧就向观众释放一个信息,男主和女主不是一路人,一个是梦想家,而另一个是实用主义者。

    2.说道女主的实用主义,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女主第一次试镜失败回到出租屋的时候,大家看到这是一个合租屋。选择合租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便宜,因为女主没名也没钱。但请大家注意,同样没钱没名的男主塞巴,却是一个人居住。什么样的人即便手头拮据也要一个人住?很多人不是因为不合群,而是因为他们看重空间的独立性,这是内心执着的一种外化表现。而女主则不同,她非但跟人合租,而且还在没有跟室友打招呼的情况下借穿了她的蓝色礼服,就是四个女生去party路上跳舞穿的那件。相比之下,塞巴连一把别人送他、具有意义的木椅都不让人轻易坐,最后还供在自己的酒吧里。这里也体现出了两个人性格和价值取向的迥然。

    3.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米娅勾搭塞巴的时候,其实米娅是有男朋友的。就是那个有个土豪哥哥空降一起陪吃饭的格雷,最后米娅为了和塞巴看电影撇下一桌子人跑了。明明有个高富帅的男朋友,还跑去勾搭塞巴这样的男文青,只能奉上一个字——作。其实现实中,很多女的在年轻的时候都喜欢作。觉得身边的男朋友条件也还好,但就是无趣、没共同语言。于是,当突然出现一个魅力满满的文艺青年或大叔的时候,就立马春心爆棚,感觉自己不作一把爱情不够浓烈,青春太过苍白。但这样的女生爱的并不是这个人,而是她们未曾经历过的一种体验罢了。说白了,米娅是觉得塞巴这样的男生有趣,没试过,于是那种强烈的新鲜感和占有欲支配者着她要和塞巴来一把!可怜的塞巴。。。

    4.塞巴起床,听见米娅和妈妈打电话,说塞巴目前还没有稳定收入之类巴拉巴拉。我在这不禁要问,确信米娅不是故意让塞巴听到的?因为效果很好,受到刺激的塞巴傻傻地去加入原本不想加入的乐队。为了赚钱,为了稳定的收入,为了让未来的丈母娘放心。哦,可怜的塞巴……然而,真当乐队的演出获得成功,在台上的塞巴引得一群迷妹狂呼的时候,台下的米娅却黯然神伤。为啥?或是因为米娅觉得塞巴如果先自己成功,两人都是穷逼的平等关系就被打破,所以米娅才会因为不自信而带来的不确定感去伤心。终于,米娅找了个“没时间陪我”的理由和塞巴大闹一场。人家有时间的时候你嫌人家没钱。人家去赚钱,你又嫌人家没时间。请问这不是作是啥?临走还不忘给人扣了个“你忘了你的梦想嘛”的大帽子。

    5.最后,在塞巴的极力劝说下,米娅才抓住了最后的机会,飞往巴黎。五年后,米娅功成名就,生活中再没有一丝塞巴的影子,俨然过着豪门贵妇的生活。而在塞巴的生活中,米娅却一直存在。包括当初米娅给他设计的酒吧logo,包括每天路过的街角墙上米娅的巨幅海报,包括看见台下的米娅,于无言中弹起那首两人相遇时的旋律……而此刻的米娅,在曲终后,起身对老公说“我们走吧。”赶紧走,走得越快越好。

    所以,米娅喜欢塞巴,是因为在她人生最低谷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和自己命运相似却又充满趣味的男人。
    塞巴爱上米娅,则是因为同样的命运中,遇到了一个能够理解自己梦想的女人。只是,塞巴从没想过,其实米娅从一开始就没有喜欢过爵士乐。
    塞巴单纯地以为遇到了真爱。其实自己只是一个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被一个人需要的人而已。

    文青们,都醒醒吧!尤其是男文青们,还不赶紧找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赚钱。瞅瞅那些唱民谣的,最后有几个过得好的~~再见!

     3 ) 爱乐之屯(又名:LA LA VILLAGE)

    故事发生在当代的北京。

    两个人的相聚,缘于梦想,缘于爱情,缘于命运。

    石艾玛在南锣鼓巷的一家咖啡店打工。她二十出头,不漂亮,却颇有点儿特色。厚厚的嘴唇,大大的眼睛,直径14.2的美瞳闪烁着祖母绿光辉。她是家乡的时尚达人,拥有“铁岭小舒淇”的美誉。

    石艾玛来自铁岭。

    她看着二人转长大,从小接受艺术熏陶。打会懂事起,就仰慕那些在舞台上唱唱跳跳的人。高中毕业后,石艾玛决定不念书了,她要去北京。

    “你去北京做什么?”别人问。

    “我要当演员,”石艾玛坚定地说,“要成为中国最好的女演员。”

    因此是南锣鼓巷,石艾玛背着行李直接来了这里,南锣鼓巷旁边就是中国表演的最高学府,中央戏剧学院。

    很可惜,石艾玛不知道中戏本科校区搬去了昌平。

    操你妈的中戏,石艾玛用纯正的铁岭腔在心里骂了一百遍。从此,每天下班后,她坐地铁到北京电影学院门口蹲点,祈求能混个群众演员。

    要感谢命运。如果没有这段经历,石艾玛便遇不到高司令了。

    高司令是来自陕西的民谣歌手。跟石艾玛一样,高中毕业后,他便不念书了,背着一把吉他来了北京,立志做歌手。

    一开始,高司令在后海酒吧里唱歌。老板让他唱《南山南》和《董小姐》,一晚唱一百次,八十块钱。高司令不,他有品位,他喜欢赵雷。那时候,赵雷没有上电视,不红。客人们没听过,一曲唱罢,纷纷离场走人,边走边骂,唱的什么鸡巴鬼玩意儿。

    于是高司令就被老板炒了鱿鱼。

    于是高司令只能去地铁卖唱了。

    于是在繁忙的北京地铁上,石艾玛遇到了高司令。

    石艾玛记得。那天,在拥挤的8号线上,她遇到了高司令。高司令的嗓子深沉而忧郁,手中的吉他更是勾起她丝丝乡愁,宛如童年听到的弹棉花声响。他唱的歌儿,石艾玛没有听过,恍惚记得里头有温柔、自由、小城之类的字眼。够了,那一幕,足以让她永生不忘。

    插入歌舞场景一、地铁乘客在高司令吟唱的《成都》一曲感染下,纷纷把手机插入兜里,抬头,眉眼紧缩,双口微张,目中淌出热泪,把脸上的粉底冲出一条条沟壑。如果没见过这类画面,可以参考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如下图:

    “你好。”石艾玛听得如痴如醉,忍不住走上前去,跟高司令打招呼。

    高司令看着眼前的姑娘,个头不高,穿一件假貂,口音是东北大碴子味儿,不过好在胸够大,于是回道:“你好。”

    “愿意一起去喝一杯吗?”石艾玛用了在南锣鼓巷学来的搭讪方法。

    “好。”高司令拨了拨前额的头发,淡淡地说。

    于是两人来到鼓楼,在饱尝炒肝、卤煮、豆汁儿的美味后,买了一瓶牛栏山二锅头,走在街上,一边喝,一边开心地谈天说地。

    “来点儿音乐吧。”石艾玛建议。她掏出手机,按下功放,《一人我饮酒醉》的旋律顿时响彻天地。

    插入歌舞场景二:鼓楼的行人开始起舞,动作整齐划一。街道的中央站着石艾玛和高司令,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尬舞。石艾玛作出下蹲姿势,胸膛随着音乐上下抖动,宛如抽搐。高司令紧贴着石艾玛的背脊,腰肢一扭一扭,嘴里还叼着一根中南海。此刻的他们,就是夜店里的舞蹈国王和皇后,如下图:

    尬舞结束,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爱情悄悄萌芽,在一个pm2.5高达800的冬夜里。高司令和石艾玛脸对着脸,只隔了二十公分,却看不清彼此的五官。没关系,这样显得更加美。

    “你喜欢民谣吗?”高司令问。

    “不喜欢。”石艾玛回。

    高司令怒了。他牵着石艾玛,转身走进了鼓楼一家民谣酒吧。他要了两杯假朗姆可乐,两人边喝边聊,耳边飘荡着外地民谣歌手的悠扬歌声。

    “世人不喜欢民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民谣。民谣是最纯粹最干净的音乐,它唱出了人们的梦想和心声……要用心聆听,否则你根本无法发现里头的故事……”

    “我的梦想,”高司令愁眉不展地说,“就是开一家民谣酒吧!”

    石艾玛似懂非懂。没关系,她只要看着高司令沧桑严肃的脸,就足够了。正在这时,有人拍了拍高司令的肩。

    “嗨。”

    石艾玛看那人。头发往后梳得油光水滑,脖子上戴一条粗粗的金链子,虽是晚上,脸上却架着墨镜,一看就是大哥派头。

    “……好啊,哥们儿。”高司令磨磨蹭蹭地站起来,跟他握手。

    “你还在做民谣?”

    “嗯。”

    “别搞那些瞎鸡吧鬼玩意儿了,”大哥说,“跟我喊麦去吧,我们那儿缺人,一个月底薪给你开六千,还有观众打赏,咱俩对半分!”

    “我再想想。”高司令半推半就坐下。

    “想好了回话!”大哥甩甩头发,走了。桌面上留下一大摊油渍。

    晚上,高司令带着石艾玛回到天通苑的地下室。一个月550,押一付一的那种。

    “刚才那人是谁?”石艾玛偎依在高司令怀里,低声问。

    “以前一起在酒吧唱歌的,”高司令说,“现在转行了,在直播软件上喊麦。”

    “他人挺好,还给你介绍活儿。”

    “不说了。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最近在排个相声,”听到“梦想”二字,石艾玛祖母绿颜色的眼睛亮起了光辉,“单口相声。我特擅长这个,能边转手绢儿边讲笑话,讲两个钟头不带落!我想好了,就在秀水街前头去演,那边人多,肯定有人会发现我的!”

    高司令看着石艾玛脸上孩子般的天真兴奋,他,决定要对这个女人负责。

    第二天,高司令找到了大哥,告诉他,自己愿意喊麦。

    “想通了就好!明天,我先带你去香河那边的酒吧喊两场,练练手,然后,再跟软件签约!”

    插入歌舞场景三、酒吧里人头攒攒,大家拼命摆动着脖子,状若癫痫。主持人一声大喊,下面,让我们欢迎,MC司令!热辣的电子音乐瞬间充斥了整间屋子。高司令张口,“曾经傲视天下号令雄师有百万……”,复杂的歌词如流水般倾泻而出,掷地有声。一曲唱罢,观众为之癫狂。如下图:

    MC司令红了。从那以后,保定、廊坊、邢台、衡水到处跑,连葫芦屯的酒吧都对其发出邀约。高司令终于过上了稳定的日子,但由于外出巡演,和石艾玛聚少离多,和自己的民谣梦也渐行渐远,两人的关系,慢慢产生了裂痕。

    “我还不是为了你,才天天唱这些破鸡吧东西的!”

    “你不是为了我,你是为了你自己!”

    “这不是你要买的?”高司令指着沙发上那件四万六千块买回来的貂,说。

    石艾玛站起身来,想了想,还是走过去,抓起貂皮大衣:“明天我要在秀水门口的地下通道里演单口相声,你不来,仔细削你!”

    说罢,石艾玛夺门而去。

    高司令最后没去。因为他忘了,自己有一个在水煮蛋家上的喊麦直播。等他直播完,匆匆跑到秀水门口时,石艾玛的单口相声已经演完了。

    演出搞砸了。高司令知道,他看到石艾玛第一眼时就知道了。她号啕大哭,脸上的妆花得像个抽象派画家手里的调色盘。

    石艾玛泣不成声:“城管把老娘的貂给收走了!”

    “赶明儿再给你买一件……不,三件!”高司令跑上去拉住她的胳膊。

    “都完了,一切都完了!”石艾玛甩开高司令的手,“我要回铁岭去!我要回铁岭去了!”

    说完,石艾玛转身冲进了雾霾里,高司令连她的背影都看不到。

    第二天,高司令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您好,我是伤心凉粉剧团的工作人员,请问您能帮我们联系到石艾玛小姐吗?”

    “啥事儿?”

    “我们剧院的头牌大明星肾疼先生,看到了石小姐的演出,非常欣赏,想跟她合作哩!但我们一直打不通她的电话,能帮个忙不?”

    “马上哎您!”

    高司令飞到铁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心灰意冷的石艾玛,在他的鼓励下,石艾玛重返北京,顺利通过了伤心凉粉剧团的面试。

    “我们在哪儿?”

    “在北京。”

    “不,不是那个——我是说,我们——”

    “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珍惜你的梦想。”高司令劝石艾玛说。

    “我永远爱你。”

    “我也是。”

    两人紧紧相拥。

    五年后。石艾玛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明星。切了巨大的双眼皮,打了美白针,垫了山根,削了颧骨,再加上原本就有的厚唇,极具混血风情。前不久,刚拍了一部电视剧,《自赏不孤芳》,人气爆棚。而且还钓到了金龟婿,某红三代地产老板,已经送了她巨大的鸽子蛋,不日便要完婚。

    功名成就的石艾玛,漫步在北京街头,想起了过去种种,这时,一阵悠扬的民谣传入了她的耳朵。

    她转头一看,是一间新开的酒吧,里头唱歌的人……

    石艾玛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啊,没错,是他,他,竟然一点都没变!

    “谢谢大家来我酒吧的开业礼,下面,我将给大家带来一首——”

    突然,高司令的话音打住了。他看到,台下有个女子在望着他。那是——

    两人四目交接,约有半分钟之久,之后,彼此露出了微笑。

    恭喜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石艾玛百感交集,眼中情不自禁地流出泪来。

    这骚逼娘儿们是谁?

    高司令看着石艾玛,半天没回过神来。

     4 ) 严肃影评#26:再看《爱乐之城》——依然2016最佳

    1/24/2017更新:14个奥斯卡提名,在最佳影片的争夺中持续处于领跑地位。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抱怨这部电影过誉了,但我依然认为这是2016年的最佳作品!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影评,坚持看到最后会有彩蛋哦!喜欢的朋友求点一下“有用”帮顶一下呗 :) (不知道为什么点“喜欢”没有顶的作用…)

    1/25/2017更新:我知道大家已经可以在网上找到熟肉了,但情人节上映的时候还是希望大家能进电影院去再看一遍,而且最好是跟喜欢的人一起去。毕竟大屏幕和好音效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分外重要,我相信大家也会觉得这是值回票价的。至于是否需要看IMAX,因为画面比例的关系,其实普通的电影院就可以了。

    ---------------------------------------------------------------------------------------------------------------------------------------------
    2016带走了太多人,包括凯丽•费雪和她的母亲黛比•雷诺斯

    2016是一个很奇怪的年份。

    世界看起来更不和平了——贯穿全年的恐怖事件让人觉得分外不安全,甚至在年关将至时还在世界各地发生着各种恐怖袭击。但回想起近几年来层出不穷的那些让人不寒而栗的悲剧,我们似乎还是可以麻痹自己,假装习以为常,保持镇定。

    世界变得更分裂了——先是年初的英国脱欧,再是年底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及后续不断发出有争议性的言论。不过无论这些大事件是多么违背所谓的真善美价值观,所有的看法总有另外的一面,因此总有与我不尽相同的人享受着这些大事件的发生。况且对我们来说这些事件的影响可谓是微乎其微,因此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世界也继续失去更多深受爱戴的伟人——从英年早逝的“王子”普林斯到体育界公认“最伟大”的穆罕穆德•阿里。但最让人伤感的莫过于在年末最后的几天内我们接连失去了星球大战的公主莱亚饰演者凯丽•费雪,以及她的母亲,那个以《雨中曲》名垂青史的黛比•雷诺斯。但死神是不会翻查日历的,每年逝去的伟人也是数不胜数,因此这或许也并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吧。

    当然,可能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2016年的电影似乎也没那么好看了。在超级英雄大片和翻炒横行的2016,稀缺的成功原创作品让我感到了不少的失望。《超人大战蝙蝠侠》和《自杀小队》(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027446/)到底有多不好?我说不清楚。带着所谓政治正确的标签在年初名声大振却实则质量一般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跑赢在我看来上半年的最佳《瑞士军刀男》(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7984389/)以及肯定会在奥斯卡上有所收获的出色作品《海边的曼彻斯特》(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370485/),在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上斩获最高奖,也让我觉得真心的莫名其妙。而在经历了一个近年来最烂的暑假档后,各大媒体终于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电影是否已死,超级英雄片是否正在毒害电影界(我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这是一个需要分开讨论的问题,不在此展开)。

    至少对我来说,2016肯定不是一个最好的年份——姑且称它为一个让人疲惫不堪的失望年份好了。

    2016......真的是让人觉得疲惫不堪的年份

    所以当我拖着疲惫不堪的状态进入9月份的时候,当我得知期盼已久的《爱乐之城》在威尼斯赢得满堂彩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行的意义在于观光,但对于我来说,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仅仅是为了呼吸一下科罗拉多新鲜的空气(大麻味?……),以及在特柳赖德电影节抢先观看这部特立独行的电影罢了。

    达米安•沙泽勒的前作《爆裂鼓手》相信影迷们再熟悉不过了。这部在我看来2014的最佳作品,虽不完美,却充满了火花和能量,甚至让人在观影后感到不自觉的亢奋。我还记得当年我先后6次进电影院跟不同的朋友去观看这部电影,就像是为了这剂会上瘾的兴奋剂一般。我大概只是需要去感受那最后20分钟的澎湃以及电影结束后观众们的热烈欢呼声吧?也正因为这样,我说走就走地去看《爱乐之城》,应该也只是希望沙泽勒能在这个羸弱的2016给我同样的那种兴奋剂般的感觉而已。

    在特柳赖德上,《爱乐之城》毫无疑问地赢得了当时包括我在内所有在场观众的心,甚至在播放期间就收获两次欢呼。这部在威尼斯打响第一炮后回到美国的影片,看似反好莱坞,却又再好莱坞不过。它是那么的反好莱坞——没有任何原始素材的音乐剧在当今的大制作人手中几乎是不可能被搬上大荧幕的。谁让年轻人们都不怎么喜欢音乐剧呢,更何况就算有百老汇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铺垫的改编电影也不见得能做得多好,比如几年前的《悲惨世界》就是一个不太成功的例子。所以编剧兼导演沙泽勒竟然能用6年的坚持把这么一部电影奉献给影迷们,实在是奇迹而又反好莱坞的一件事。但它又是一部再好莱坞不过的电影——镜头下华美的洛杉矶,俊俏得过分完美的男女主角,以及那甜美而苦涩的爱情故事,无不是好莱坞电影最让人熟悉不过的元素了。它是那么的好莱坞,以致于当那硕大而怀旧的圆体The End出现在荧幕中,当Made in Hollywood(好莱坞制作)毫不掩饰地出现在观众的眼前时,我一点都不觉得有违和感。

    而这份好莱坞感,这份沙泽勒所极力营造的感觉,除了给我那期待已久、似乎在2016无法感受到的兴奋外,更多的还是一份感动。

    《爱乐之城》——毫无疑问的2016最佳

    都说《爱乐之城》是对追梦人的致敬,是对洛杉矶的情书。这些对本片最直观却动人的解读,加上那绚丽华美却不失现代感的音乐剧内核,以及欠缺佳作的2016年前9个月,让我迅速爱上了这部电影(我当时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096042/),甚至认为这是明显的年度最佳。但2016年是后劲十足的——包括《月光男孩》(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159907/)以及《海边的曼彻斯特》在内的一众独立电影作品让人对电影界不至于失去信心,也让《爱乐之城》显得没有那么的完美。更让我揪心的则是经过了特柳赖德时的蜜月期后,这部电影在我脑中开始慢慢显得不那么经得起推敲了。它是那么的独特而让人喜爱,却又是那么的充满缺点——略显单薄的人物设定,尽是俗套的剧情,以及那华丽但看似缺少主旨的结尾,都让它显得那么的欠缺。当我进行年末回顾时,纵观2016我所看过的电影,它在电影技术层面上不及《月光男孩》和《小姐》般完美,在情感深度上不及《海边的曼彻斯特》般深沉。我甚至开始怀疑9月时对它那过度兴奋的反应是否仅仅是因为太久没看过好电影而失去了应有的批判性罢了。

    然后,12月来了,《爱乐之城》终于开始了大范围的上映。我决定再次走进电影院,这次带上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部电影。

    128分钟后,我似乎再次失去了所谓的这种评判性的眼光,失去了客观看待这部电影的冲动以及能力。于是我走出电影院,又买了一张票,再次去经历第三次128分钟的兴奋和感动。

    当我再次走出电影院时,在夜半寒风中行走的我,虽然既没看过在戛纳名声大振的《托尼•厄德曼》,也没看过马丁•斯科塞斯历经二十多年等待所制作的《沉默》(已看,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289410/),以及还有更多更多的2016年影片没有观看,但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却从来没有这么清晰过。

    再看《爱乐之城》,它依然是我心目中毫无疑问的2016最佳。

    瑞恩·高斯林和艾玛·斯通所饰演的主角情侣可谓光芒四射

    都说爱容易迷糊视线,我大概也不能太客观地阐述为何我那么喜爱《爱乐之城》。

    我爱《爱乐之城》,可能是因为它是一部充满灵魂,充满性格和活力,充满爱的电影。它把我多年来都无甚好感的洛杉矶拍成了如梦般的天堂——无论是把那为人诟病的堵塞交通拍成五彩缤纷的色彩炸弹,还是把毫无生气的半山幽径拍成男女主角眉来眼去的踢踏舞场,抑或是把格里菲斯天文台这种充满理性气质的地标建筑换妆成全紫色调的约会地点,都给予了我无法言喻的浪漫感觉。也正是这种浪漫感觉,让作为观众的我们能明白开场戏中的一众追梦者们当年是为何被这座城市所勾引的。

    我爱《爱乐之城》,还可能是因为它那对已逝去的好莱坞的各种怀缅与致敬,以及它试图以一种现代的方式去照应那些经典的桥段。当艾玛•斯通所饰演的米娅面试失败后垂头丧气地走入复古风的公寓累瘫在床上时,一幅硕大的英格丽•褒曼画像挂在她的床边,这当然让喜爱老好莱坞片的影迷们欢心不已了。而《卡萨布兰卡》在片中不断地被引用,除了让更多的观众明白导演沙泽勒对老好莱坞的喜爱之外,似乎还有着更深沉的含义。当然作为音乐剧,少不了的还是对一众经典的致敬——无论是以色彩斑斓的服装对沙泽勒的挚爱《瑟堡的雨伞》进行致敬,抑或是傍晚时两位主角迷人的踢踏舞对《雨中曲》的效仿,都那么地让怀旧的影迷们觉得格外舒心。

    我爱《爱乐之城》,还因为它那值得一听再听的配乐。在怀旧的同时,沙泽勒没有选择强行把台词以歌唱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而是让歌声出现在该有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作为音乐剧的它真正乐曲的数量却并不庞大的原因。但数量上不去,质量却不会下来。同为《爆裂鼓手》配乐的贾斯丁•赫维兹,这位沙泽勒在哈佛的同学兼挚友,谱写了一众让人难忘的旋律来打动观众的心灵,更是在随后的剧情中不断进行不同旋律的混搭。当我们意识到音乐不仅是《爱乐之城》的签名,更是述说主角们喜怒哀乐的工具时,我们也多多少少能明白为什么歌曲大多出现在电影的开端——因为米娅和塞巴斯蒂安都还处于两情相悦的甜蜜期,因为他们还置身在与现实不相符的幻境之中。但当他们的关系急转直下时,当他们回到残酷的现实时,那些悦耳的歌声也悄然离去了。只有在最后他们试图逃离现实,去幻想“如果”和“本可以”时,由之前那些动人旋律所组成的乐章才再次奏起,让观众们为他们感到甜蜜与悲伤。对于这些充满性格的配乐歌曲,就连饰演男主角的瑞恩•高斯林也说道:“我不应该再重复去听这些配乐了,但这些旋律却依然感动着我。”

    当然,《爱乐之城》让我如此喜爱,还因为它有着这一对钻石般耀眼的男女主角搭配。这大概是当今荧幕上最过分美丽却又让人觉得无可厚非的情侣搭档了吧?无论是瑞恩•高斯林俊朗外表下的幽默感,还是艾玛•斯通那双大得让人不敢相信的眼睛下迷人的笑容;无论是高斯林苦练数月后那游刃有余的琴技,还是斯通完美诠释的最后那段感人的歌声;无论是他们两个在霓虹色的晚霞照耀下合拍的舞步,还是他们两个最后那让人惋惜的四目对视。这些都无不让观众们感受到这两位演员作为影星所散发出的光芒,让人不能自已地对他们所饰演的角色产生喜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观看电影是为了置身于一个脱离现实的幻境中。而缺少了这对应性耀眼的光芒,大概我们也很难说服自己去脱离现实,而《爱乐之城》大概也会因此逊色不少吧?应该说沙泽勒是走运的,因为他能使用这两位充满个人魅力的演员去诠释他笔下的角色。试想一下如果主角们换成最初的迈尔斯•泰勒(《爆裂鼓手》男主角)和艾玛•沃特森(《哈利波特》中的赫敏)来饰演的话电影会变成什么样,我反正是无法想象……

    怀旧的导演兼编剧达米安·沙泽勒

    但我最爱《爱乐之城》的原因,大概是除了对洛杉矶和追梦人的致敬之外,它还是对电影迷们的一封不折不扣的情书。当Cinemascope(一种五六十年代的老旧镜头样式)的字样随着画面的拉宽清晰出现在我的眼前时,当黑白的荧幕图标渐渐被那Technicolor(一种二十到五十年代时好莱坞使用的颜色处理方法)般泛黄的颜色替代时,我作为一个纯粹的电影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动。在大多数人都讨论着4K和高帧数的今日,当IMAX那锐利得没有死角的画面不断给观众们带来更真实的感觉时,我却为眼前的这幅与时代不相符的柔和画面,这幅在角落里不时能看到那不完美黑角的画面而鼓掌喝彩和无比感动。

    沙泽勒是一个怀旧的人。自然而然地,他笔下的角色便也是怀旧的人。女主角米娅害怕自己的舞台剧过分怀旧而不受欢迎,但犹如是沙泽勒替身的男主角塞巴斯蒂安则跟米娅说:“怀旧才是重点啊!(如果观众们不喜欢怎么办?)去他们的!”当然,《爱乐之城》的这种怀旧还体现在它作为音乐剧的身份上了。在这个所谓IP作品横行的世代,毫无前身的原创作品要有上佳的质量可谓难度不小,而原创的音乐剧更是难上加难。但沙泽勒为了向他的最爱——法国新浪潮导演雅克•德米的音乐剧《瑟堡的雨伞》致敬,6年来不断改进《爱乐之城》的剧本,终于在《爆裂鼓手》后得到机会完成自己的心愿,把音乐剧以一种现代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说,从第一幕开始,观众们就能感受到这部音乐剧的与众不同了。它不会为自己音乐剧的身份向观众道歉,因为正如塞巴斯蒂安所说的一样,沙泽勒不在乎观众们的意见,他只是执着地想完成自己的梦想罢了。

    但要不喜欢这部电影,大概是不可能的吧?从第一幕那将要成为经典的高架桥群舞长镜头(实际上是三个分开的片段在后期制作时接到一起的)开始,观众们应该不难感受到沙泽勒的野心,以及配得上这个野心的能力。贯穿影片那充满能量的镜头语言犹如电影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一般,充斥着自己的性格。它时而活泼而灵动,比如上面提到的开场片段;它时而惶恐不安,比如男女主角在餐桌上吵架后手持画面的不断抖动;它时而有条不紊地为观众们展开兴奋的幻想,比如末尾的蒙太奇。而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则是电影中光与影的使用。随着角色情绪调整的光线在制造了唯美画面的同时,更是让影片的梦幻感更上一层。它仿佛不断地告诉观众,欢迎来到这个与让人憎恨的现实所不一样的地方。

    关于2016,我会记得《爱乐之城》所带给我那最纯粹的感动

    这封对老电影以及影迷们的情书,大概在电影中秋季的最后一幕达到了高潮。当米娅完成最后那个动人的试镜,当塞巴斯蒂安跟她深情对视时,他们互相与对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永远会爱你的。”这像极了那句《卡萨布兰卡》中名垂千古的经典对白一般,让人回味无穷。正如七十多年前亨弗莱•鲍嘉所饰演的里克与英格丽•褒曼所饰演的伊尔莎那句标志性的道别“我们将永远拥有巴黎的回忆。”一般,塞巴斯蒂安与米娅在道别时都明白,无论他们的将来如何,他们都会有着这一段不可磨灭的La La Land回忆。

    而我,也不会忘记在2016年观看《爱乐之城》时那纯粹的欢乐和感动。因为那五彩缤纷而怀旧复古的画面而欢乐,也因为那在梦想前愿意放弃所有的勇气而感动。大多数人都认为《爱乐之城》的结局是甜蜜而苦涩的——明明相爱的两人终究不能走到一起,而只能在一首歌曲的有限时间内幻想在另一个时空的他们如何快乐地生活着。但在我看来,痛并快乐着,似乎才是更好的解读方式。他们当然要为自私地追求梦想而不能相宿相栖而忍受着一辈子的痛苦了,但也正是这种自私让这两个角色更靠近生活和打动人心。或许这才是更合理的结局吧?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在翩翩起舞时是那么的动人,但在电影的其他时候却失去了那种光辉,甚至用言语批判对方的追梦是一种罪。就算是结尾的蒙太奇也不能给予他们最完美的结局——在米娅成名的同时,塞巴斯蒂安也只能在身边放弃他的梦想了。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即便是Technicolor渲染下的《爱乐之城》也不是完美的,所以他们为了梦想有所牺牲的这个结局才是最合理,也是最深刻的。

    当然,为《爱乐之城》感到快乐的除了我和众多的观众之外,必不可缺的还有沙泽勒这位天才。“电影在过去的这个世纪里被制作成反映现实的媒体,但音乐剧以感情的名义打破了这种现实性。而这,是美丽的——当你足够地为这个世界感触时,你会为之而歌唱。”沙泽勒这么说道。而有多少观众在观看《爱乐之城》后会因为被其触动而希望舞动着走出电影院,希望高声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呢?

    相信肯定不止我一个吧。

    当我回看2016年时,我会回想到文首提到的那些让人沮丧的事件和情形,我会怀缅那些为我们带来美好回忆但不得不说再见的伟人们,我还会为那些让人失望的电影而感到厌恶。但我同样会记得,在这个全世界都承受着莫大痛苦的2016,《爱乐之城》为包括我在内的万千影迷观众们带来的那亟须的快乐。在这个传统的美好似乎与现实格格不入、似乎随时都要被更不合理的事情所取代的年份,《爱乐之城》证明了那些所谓的高新技术在充满灵魂的电影制作面前是那么的渺小。

    而这,正是《爱乐之城》成为我心目中毫无疑问的2016最佳的原因。

    ---------------------------------------------------------------------------------------------------------------------------------------------
    最后,再用一张海报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是2016年的最佳作吧!
    《爱乐之城》,又名《现实大逃脱》:)

     5 ) 我们歌唱爱情,也终将独自远行

    (文/杨时旸)

    “可是,这太怀旧了。”“就是因为它太怀旧了啊。”处于热恋中的米娅把自己写的剧本分享给男友塞巴斯蒂安。她不太自信,急需鼓励,但也害怕言不由衷鼓励会鼓动着自己更加不切实际,但塞巴斯蒂安真的喜欢那剧本中散发着的迷人的怀旧气息。有关怀旧的这两句对话几乎就是85后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借着男女主角的口说出了自己的心绪。

    是的,《爱乐之城》是一部“太怀旧”的电影,显得和这个时代大银幕上溢出的塑料感的流光溢彩格格不入。达米安·沙泽勒像个坚定的反潮流者,怀揣着一颗与生俱来的老灵魂,固执地把一个当代故事涂抹上做旧的色彩。从开场那段在拥堵的高架桥上的歌舞开始,这一点就已经显露无疑。其实,不只是色彩和韵味,《爱乐之城》中的一切都是“怀旧的”——爱情、梦想、失落与遗憾,这些主题又有哪个没有泛着复古的光泽呢?换句话说,这部电影有着有趣的“分裂”,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夸张的外部形式——大规模的歌舞和那些烘托感情的超现实拼接,而与此同时,它故事中的一切又都如此古典。

    客观地讲,无论是出演塞巴斯蒂安的高司令还是饰演米娅的石头姐,他们的舞姿也不过尔尔,并不花哨和讨巧,但就是有一种特别贴合主题的、恰如其分的笨拙。这个故事书写了爱情最经典的样貌:二人识于低微,相互扶持,坚信未来终会闪耀。沦落于饭店弹奏圣诞歌的塞巴斯蒂安梦想恢复爵士乐的伟大传统,屈居于咖啡馆做服务员的米娅坚信戏剧的独特力量,但现实却有着不动声色的强硬和残忍,他们各自偶遇机会,也曾短暂迷失,后来在某个岔路失去了彼此,又在多年后重逢,但也只能相视一笑。你看,还有什么比这更古典的都市爱情故事吗?所以,北上广的年轻人们对于这部电影心有戚戚,并不令人意外,一对儿奔赴大城市实现梦想的年轻人,在各种阻挠中,奋力抓住彼此。那对恋人又是多少人的镜像呢?

    贫困中的热恋,分手后的成功,梦想的通路与歧途,人生的一切不可知与不可得。《爱乐之城》中呈现了爱情在普遍意义上的一切甜蜜与哀愁。从某个角度看,它像是歌舞版的《Begin Again》,又像是《爱在……》三部曲中的男女主角错失了彼此后的续集,他们的爱情突然而至,降临如电光火石,最终到了岔路的路口,二人也同样不知所措,顺水推舟,各自漂流。他们坐在山顶的长椅上,米娅问,“我们到哪了?”塞巴斯蒂安顾左右言它地说了个地名,米娅说,“我是说我们之间走到哪了?”是啊,这几乎是每一对恋人的终极命题。你总要有个说法,要么更进一步,要么各自撤退。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都处在了一种小心翼翼维系平衡,但故意躲避抉择的状态中。那种状态不可能永恒,但就是那种微妙的不可知让所有人迷醉。或许,这种感觉才是热恋吧,摇晃、刺激、一切都有可能,而一切也都会在瞬间熄灭。

    《爱乐之城》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不只呈现了某种炽热,还呈现了爱情中的吊诡。塞巴斯蒂安的老友在他落魄时来找他,让他加入自己的乐队,有着不错的薪水,大公司的资源,全国的巡演以及各大杂志的封面,只是,那音乐有点别扭,部分满足自己,部分服务他人,按照塞巴斯蒂安以往的性格,他或许会不屑地拒绝,但彼时,他已经反抗得太久,即便他再格格不入,即便他再有着“原教旨主义”的爵士梦,但他也会被润物无声的现实感染和融化掉一角。他接下了那份工作,逐渐沉溺于掌声和商业回报。他觉得自己的选择会讨女友米娅的欢心,至少这些物质基础会让二人的关系更加稳定,但在米娅心里,对方的行为或许正在流于平庸,那些时髦的电子音乐正在默默地腐蚀这个男人曾经坚固又伟大的梦想,现在,坐在自己面前,讨论着巡演和收益的塞巴斯蒂安,不过正在成为一个操持着钢琴的业务员,开始认可平庸,甚至享受平庸。有时,爱情就是如此不可言说,有些人注定只能彼此牵手走过荆棘,有些人只能共同享受坦途,当你觉得为了讨好对方,试图改变自己,有时却正在走向反面。

    《爱乐之城》呈现了爱情和梦想,但其实并没有声嘶力竭地歌颂爱情与梦想,它写它们的光彩,也写它们的无奈,那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也有命中注定的分离。所以,你眼见着爱情即将成全,梦想即将成功,但导演就倾覆了一锅鸡汤。米娅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甜蜜的生活,成为耀眼的明星,塞巴斯蒂安有了自己的爵士俱乐部,面对人头攒动的观众,他无需再去用那些时髦的音符迎合大众。你说,这一切是人们努力奔赴的结果,还是命运中不可捉摸的定夺?他们就是无法在一起实现这一切,圆满终是梦幻。

    出生于1985年的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对于音乐题材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无论是上一部备受关注的《爆裂鼓手》还是这次的《爱乐之城》,其中的主人公都像他自己一样执着又疯狂。而他也不只会书写癫狂,他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柔软的一击。米娅曾经随口说了一嘴,自己的老家在一座图书馆的前面,在他门分手许久之后,一个导演的选角电话打到了塞巴斯蒂安的手机上,他凭借着那句话的印象,找到了米娅的家。爱情意味着,有些事,你偶然提起,我却永远记得。

    这部电影的原名是《La La land》,这个词汇很难准确的翻译,它是洛杉矶的昵称,也是俚语中迷醉和白日梦的意思。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多年后的重逢,他们相视一笑的告别和那段音乐中对二人感情的回溯与幻想,这一切,在如今看来就像个泡沫与幻梦。啦啦啦,我们唱过,然后淡忘。

     6 ) 幸好,你们分手了

    据说看《爱乐之城》一定会痛哭流涕,我提前准备了两包柔软亲肤型纸巾,可惜还没找到机会用上,电影就结束了。

    这让我怀疑我是不是进入到了一个麻木又冷漠的人生阶段,面对原本可以“圆满”的结局,我竟然没有以泪洗面,竟然没有感到什么遗憾,我只想起立鼓掌并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幸好,你们曾放开了彼此的手。

    剧情很简单:

    两个生活在洛杉矶的文艺青年,相遇了,相恋了,最后却因为都要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分手了。五年后偶遇,他们都成为了当初想要成为的样子,最终以相视一笑泯恩仇结束了这段意外邂逅。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如果把洛杉矶改成北京,人物原型就是这样的:

    一个小剧场跑龙套的女演员和一个十八线地下音乐人相遇了,他们啃着煎饼果子,在某live house贿赂了检票人员入场,并省下一周的饭钱买了一瓶绿棒共饮,在愤怒的摇滚乐BGM下,他们眼中闪烁着泪花互相鼓励,“你一定能行的”,“你也是”。

    故事的结局会是一样的:跑龙套的也有春天,她最终成为一线小花女艺人,十八线音乐人也不再忧伤,他在鼓楼开了一家酒馆,虽然小众却经常人满为患。

    他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但还是在相遇的那一刻不可控制的在颅内剧场里上演了一出人生AB剧,若是当初没有分开,他们现在已经一起走上了人生巅峰。


    就是这一幕,唤起了多少人内心的渴望,让多少人达到了情绪高潮,他们想起了那个曾经放弃的人,那段曾经错过的感情,拍着大腿恍然大悟:我得到的都是侥幸,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啊。

    你可千万别把这一刻当真。

    你怀念的,你感到惋惜的不过是一场关系没有走到尽头,至于那是不是真的爱情,另当别论。

    电影跟回忆一样,总是会美化我们的经历。多年后,你会忘记过去一起遭遇的贫穷,患难时对彼此的嫌恶,忘记曾为鸡毛蒜皮争吵,忘记冷落和失望,就算记得,这些不快的经历也会像加上一层柔光镜,顺眼了不少。

    唯有那些美好会被放大,它们在你心里变得越来越特别,不同寻常到似乎眼前的一切都比不上。

    这是陋习,也是共性,我们总是对失去的、错过的东西另眼相看,仿佛只有不再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

    却忘记了,你当初有过无比坚定的要放弃的理由,你曾信誓旦旦认定自己不会后悔。

    在那时那刻你比较过,你衡量过,你取舍过,就别怪命运弄人,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所以,那段蒙太奇的假设不过是镜花水月,是永不可能发生的幻象,你可曾想过,如果电影中的一对爱侣没有分道扬镳,是否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否能在实现梦想后依然相看两不厌?

    人造的另一完美结局肯定魅力无边,就因为它脱离了逼仄的真实,完美的跟假的似的。

    所以,何必伤怀?你追逐的、你想要的,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做出了抉择。

    既然选择了梦想,就应该付出代价。

    其实,提到人生目标、理想、梦想等类似的词,我总觉得这些概念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荒唐。

    我们从小到大被培养出的“理想观”、“梦想观”似乎都是只关乎于自己,且大多只聚焦职业、事业、工作,要成为科学家、舞蹈演员、要环游世界、要拍一部伟大的电影、要登上月球…...

    这些梦想很好,只是太单薄了,它们只照射人生的一面,却跟家庭、爱情、生活方式这些维度没有丝毫关系。

    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是狭窄的,我很少听过谁的梦想覆盖到未来的爱情或是家庭生活。

    我们没有在梦想中给爱情留下一席之地,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梦想总是跟爱情互斥,为什么在两难境地当中,更多的人选择放弃了爱情,去实现梦想。

    因为在我们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梦想这个词本身就比爱情高级。

    时代不一样了,舍弃爱情投奔理想的也不只是男性。

    亦舒写过一个故事叫《迷藏》,同样面对爱情和事业的抉择时,女主角王维元的妈妈问她:“像你这样进退两难的年轻女子可多?”维元答:“满街都是,车载斗量。”

    不是只有电影里和小说里的人儿才会接受现实的考验,平凡如草芥的你我他,都可能有一天面对如此尴尬,左转是爱情,右转是梦想,你就站在岔路口,内心如煮。

    我倒不觉得一定要为理想放弃爱情,毕竟理想常在,爱情却如鬼魅。

    这或许也是影片中的二位没有修成正果的一种可能,他们之间确有深厚感情,但那未必是爱情。他们相互吸引,相互倾慕,但与其说爱上对方,不如说更爱自己。

    米娅就是女版的小塞,小塞就是男版的米娅,他们都是怀着一腔热血,他们都贫困潦倒,他们都热爱艺术,他们都怀才不遇,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这也正是片名LA LA LAND的一种释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正因为境遇如此相似,他们才会有那么多相通的感受,有那么多相似的看法,有一样的偏执和神经质。

    他们爱上对方,其实更像是顾影自怜,他们为对方着迷,其实更像是肯定自己。生活已是如此的艰难,有一个人跟自己并肩作战,总是好的。

    王小波曾在给李银河的诗里写: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

    就是这种想要用叠加的勇气和坚韧共同抵抗人生艰难的愿望,支撑着他们携手并肩,可一旦光景好了起来,他们终于在旁人眼光和俗世里得到肯定,LA LA LAND便成了乌托邦,所谓的爱情便成了鸡肋。

    于是,米娅和小塞终于现实了起来,你演你的戏,我弹我的琴,就此告别过去一名不文的自己,连同那段患难感情。

    或许,我们的生命中都会出现这样的一个人,他只是来陪你走一段,只是跟你共赴人生的某个阶段,而一旦结束了那个特定的状态,他的任务完成了,他送你到下一个渡口,最后的告别就是看着你离开。

    当米娅和小塞再相逢,谁也不必为他们遗憾。在收获梦想果实之后,在你变得更自信更成熟之后,你找到的归宿才更接近于真实生活中的爱情——不是为了找到自我,也不是为了互相慰藉,只是为了找到纯粹的爱,白头偕老。

    你看,不是所有的错过和分离都是一种遗憾,因为有时恰恰是错过和分离,才让你实现了你的梦想,让他成为了他想成为的那个人。

     7 ) 爱乐之城不是深刻的影史杰作,它是能触碰到心灵伤口的酒精棉球

    虽然没有拿到最佳影片,但爱乐之城依然是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仔细想想,虽然爱乐之城的呼声最高,但是没有拿到奥斯卡也不难理解。上一次拿到奥斯卡的歌舞片还是14年前的芝加哥,对比芝加哥针针见血,拳拳到肉的辛辣讽刺,爱乐之城还是太小品了一些。
    更何况奥斯卡最佳电影酷爱探讨生命,尊严,少数族群,宗教,地域矛盾等深刻议题,而两个青春大好,家底殷实,身怀技艺,面目清秀的白人小儿女在梦想与爱情之间的那点抉择,也实在很难称得上分量。

    我完全不觉得爱乐之城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个人真的很爱很爱。奥斯卡颁奖礼后就进入影史故纸堆的深刻严肃作品还少吗?但爱乐之城,我是可以反复看上几年的。




    第一印象的好感来源于两位主演。

    第一个把两位主演Emma Stone(石头姐)和Ryan Gosling(高司令)组成情侣档的人简直是天才(虽然这是他们第三次合作了)。



    这个情侣档的搭配堪称完美。身高搭,体态搭,气质搭,甚至发色都搭。
    石头姐的代表性角色基本上都是外表有点小风骚的知性美女,总会附加一个体面的背景,比如律师,差点成为律师的演员,市长女儿等。
    高司令的代表角色是人格强大的文艺男青年。他演的花花公子都有一整套服务到位的泡妞流程,他演的才华横溢的钢琴家梦想是一步步拯救Jazz。总之,这个文青,他绝非俗物。
    所以这两个擅长饰演知性和文艺角色的演员搭档起爱情片来,非常火花四溅,相较于上一波的爱情片巨星们,少了一份甜腻,多了一份清新。



    石头姐是个神奇的演员。她拥有一双大到惊人的眼睛,和及其舒展纤细的骨架,这帮助她拥有了演员的很多个层次。当她淡妆特写的时候,她是个眼睛过大,五官有硬伤的普通少女;当她浓妆特写的时候,她的雪肤红唇中和了眼睛的比例,她看起来是个艳丽的美女;当拍到她的半身的时候,优雅的脖颈,性感的锁骨和完美的肩部线条,又让她成为一个大美女;而拍全身的时候,她伸展纤细的四肢和完美的肌肉走向,让她成为一个优雅灵动的女神。一重又一重,这种冲突感,就是演员的苗子。

    所以Mia这个角色简直是为石头姐量身打造。她需要用普通青年的喜悦哀伤和支离破碎让观众共情。她也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变身大美女,这样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才更让人信服。最后,她还得成为大明星。五年后那场戏,导演拍了她从车上下来买咖啡,只拍了她的体态,仅从她的腿,背影和腰身,观众也能知道,她成名了。换了别的演员,这一系列的丰富的层次和蜕变不会如此有说服力。

    我们来看,

    怎么把石头姐变丑(拍成悲伤蛙)?突出她的超级大眼,用宽袍大袖遮住颈部和肩部线条。


    怎么把石头姐变美?拍半身,露颈露肩穿纯色剪裁流畅的衣服。


    怎么把石头姐拍成女神?低机位拍全身,穿裙摆到膝盖上边缘的短裙。





    高司令也是一个气质大于美貌,骨架大于颜值的人。高司令童年时是迪斯尼童星,出身于“米老鼠俱乐部”(同时诞生了Britney Spears,Christina Aguilera 和Justin Timberlake等一群偶像),童星出身难免经历转型阵痛,尤其是20出头时的高司令相貌平平,而童年玩伴们外形靓丽早已大红大紫席卷全球。虽然光彩熠熠的童星和备受瞩目的演员新星之间隔了十几年,但出道够早的高司令红的也不晚,24岁凭借《恋恋笔记本》一鸣惊人,26岁凭借《半个威尔森》提名奥斯卡影帝,和希斯莱杰并列最年轻影帝提名者。

    不知是否是这段经历的影响,他身上有一种不招人反感的自信。他成为明星的银幕魅力也来源于此。他身上糅合了不被赏识和理解的落魄感(也可以说是文艺气质吧)和自知绝非池中之物的强大人格。
    他在《恋恋笔记本》和《爱乐之城》里演穷小子的时候没有看低自己的“屌丝感”,在《疯狂愚蠢爱》里演花花公子的时候也没有猥琐和油腻,反而有点孤独忧郁的气质。

    另外所有爱情电影的男主角们都应该好好向高司令学学怎么演出深情。相较于无数邪魅狂狷的霸道总裁们,眯起眼睛装犀利,用充满攻击性的方式来告白,高司令演出深情的方式是微挑眉毛,表现出孩子般的童真。配合他的蓝眼睛,形成一种很专注,卸下心防的效果。






    缺点是,相比较之下,高司令的表演虽然放在正常的剧情片里合格,可是在歌舞片里显得太含蓄了。歌舞片是需要夸张效果的。
    要知道歌舞片里随时可能唱起歌跳起舞,如果演员塑造的氛围是正剧气场,那突然开始歌舞得有多尴尬?所以石头姐的悲伤娃表情,在花瓣飞舞的街道上奔向电影院,面试独唱等等环节,放在一个剧情片里,100%太做作了,但是在歌舞片里是绝对的加分项,撑起了整个电影的饱满氛围。
    石头姐相比高司令在颁奖季的表现更优秀,也是因为《爱乐之城》总体效果上歌舞片的范er特别正,除了歌舞本身在水准之上,石头姐的演出占了一大半功劳。


    不得不承认,歌舞片的黄金时代已经永远地过去了,它永远也不会复兴,但也永远不会消失。甚至每隔几年还能再遇佳作。
    看过雨中曲的朋友们一定记得,当时正值电影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过渡时期,男主角唐的新电影遇到了很大的冲击,女主角琳娜提议,为什么不拍成歌舞片呢?




    这就是歌舞片最初的动机,也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歌舞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盛一时,到了六十年代以后又急速衰败。歌舞片代表了电影从无声世界,迈入有声世界的时候,用声音玩出的第一个特效类型。
    而受限于技术和成本,当时的视觉特效几乎玩不出什么花来。到了六七十年代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动作片,科幻片,魔幻片,漫改英雄片,开始层出不穷,歌舞片作为一种最早类型的电影奇观,已经渐渐不具备作为电影工业中流砥柱的资格了。


    从现代观众的角度来看,歌舞片当剧情片看太闹,当特效片又太没看点,它永远回不到那个黄金年代了。可是唱歌跳舞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娱乐方式,在歌舞片掉线的这些年里,音乐和舞蹈一直都是在发展的。歌舞片始终不缺最好的素材。

    所以你看,
    改编一下最成功的百老汇音乐剧,就有了《芝加哥》《悲惨世界》《歌剧魅影》
    混个经典流行歌串烧,就有了《红磨坊》
    套上乡村音乐的人物传记,就有了《与歌同行》
    拍成迪斯尼动画,就有了《冰雪奇缘》
    只要有戏剧感,舞台感强,情绪饱满夸张的剧本,配合好音乐,就可以有好作品,更不用说,每过几年,人们内心那个唱歌跳舞的角落痒起来,歌舞片就可以小小的回春一把。



    歌舞片的长处是善于做情绪渲染,要比一般的剧情片更容易感性上打动人。
    安妮海瑟薇演的芳汀的悲惨悲惨,用一首《I dream a dream》难道不胜过千言万语?
    如果没有《Let it go》,Elsa的自我觉醒会这么鼓舞人心吗?
    芝加哥里,Roxy一边唱着蛇蝎诱惑的《funny honey》一边让丈夫为她頂杀人罪,这样的讽刺效果剧情片能够轻松达到吗?

    但歌舞片也有两大雷区。
    一类是歌实在太难听(《魔法黑森林》:???)
    还有一类是言之无物,为了歌舞而强行剧情。

    说到这里不能不讲一讲爱乐之城的故事。爱乐之城是一个歌舞和剧情搭配合理的正确示范。
    爱乐之城的故事,非常简单,但它在爱情片里也算独树一帜。

    2017年,个人意识高度觉醒的年代。爱乐之城探讨的就不仅仅是爱情里的风雨波折了,它把一个过去被糊弄过去的问题拿出来探讨:“个人意识”和“情感联结”孰重孰轻?


    传统的爱情片,一定是要happy ending的。男女主要么出身显赫,不愁生计(你看紫菱结婚后可工作过一天?);要么爱情与人生发展总能高度匹配,仿佛事业是爱情闯关中随机掉落的战利品;要么随便努力努力,加一段配乐快剪就登上人生巅峰了。太过童话。
    如果是剧情片,十有八九是苦大仇深,高度写实,爱情身上遍身的凡尘烟火,已经不存在让人在电影院里脸红心跳的粉红泡泡。

    爱乐之城画龙点睛的结尾就把两者做了结合,获得了两者加成的效果。如何能让爱情电影既不烂俗,又能讲出happy ending?先让男女主角因为不同的人生追求而分开,再在重逢的时候在女主的脑海中把两人的爱情故事重剪,所有的不愉快和纷争,全都修复,所有的快乐和和睦,全部加倍。

    这种时空胶囊式的超现实拍法一点也不新奇。很容易就可以回忆出很多,《末代皇帝》里日暮西山的溥仪在龙椅座位里找到了当年的蛐蛐盒子,打开盒子,一只活蛐蛐爬了出来,好像几十年的改天换地不曾发生。《泰坦尼克号》结尾时露丝在梦中重回床仓大厅,所有乘客全都活了过来,满脸喜悦地祝福她和依然少年面目的杰克……

    但爱乐之城无疑是耳目一新的,因为它是歌舞片,它可以把这一幕表现的极尽夸张,而且越夸张越美好,我们的心越痛,因为我们这一刻潜进了Mia的心里,最后的十分钟里所有的恢弘,欢乐,深情,温馨都是假的,是我们此生回望,可忆而不可追的美好。
    一句简简单单的以乐景衬哀情,借着歌舞片的抒情优势,被发挥到了极限。

    电影结束后,有人议论为什么他们不能努力顾全梦想和爱情呢?因为梦想对专注的要求如此之高,而爱情对陪伴的要求如此之高,两者几乎天生相斥。
    那么,若难以两全,你选择什么?

    我相信,很多人选择了梦想。爱情是甜蜜的糖,梦想是果腹的面包。若是没有糖,我们的生活只会暂时地果然无趣,而如果没有面包,我们可能一天也活不下去。


    可这不代表放弃了爱情的我们是无心肝的渣男浪女,曾经做出过,或者隐隐担心作出这些选择的我们,心里也有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为什么电影院里许许多多的观众会在色彩明亮,音乐欢快的结尾里痛苦流涕?
    我想龙应台在《四郎探母》里说透了,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
    艺术像一块蘸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种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那是一种共情在联结。我们终于在银幕上读到了导演为年轻人在爱情与梦想的选择中,吟唱出的悲天悯人。那一刻,在尘世中颠沛流离,梦想与爱人,终难两全的我们,感受到了理解的带来的感动和温情。

    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又有谁忍心责怪。谢谢你,爱乐之城。

    ————————————————————————————————————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 欢迎关注。

     8 ) 如何优雅地欣赏电影《爱乐之城》?

    《爱乐之城》不仅仅是创造了一个画廊,悬挂着那些受人推崇的经典作品,而是把这些「新」和「旧」融合在一起,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现代化、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手法展现出来。如果你想优雅地欣赏《爱乐之城》,看这篇!

    温馨提示:下文为2月6日修改版本,调整了结构、添加了图片、减少了剧透:) Enjoy~

    讲真,看《爱乐之城》的那天非常曲折。

    伦敦试映当晚, 我和@阿猴HOSEA 沐浴更衣, 正准备盛装前往。 手机突然嗡嗡响, 邮件提醒说: 伦敦地铁又罢工了!!!

    于是收起高跟鞋, 踩起运动鞋, 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 一路小跑! 卡着点终于赶到电影院, 取票的队却有1500字作文那么长。

    我们等啊,等啊,等, 终于排到, 注意,此时离电影开场只剩两分钟!

    工作人员鼓弄了好一会儿,抱歉地说道: 「哦,我的老伙计!我们的机器突然坏了,打不出票!」

    正在我们百爪挠心、愁眉不展时, 一位热心的管事儿阿姨凑了过来, 随手撕了两张纸,刷拉拉地画了几笔, 递给我们:「就拿这个去检票吧!」 此刻,我们仿佛看到,阿姨胸前的红领巾, 正迎风飘扬!

    于是,这个怀旧的夜晚,就在这独一无二的手写开场白中,拉开了序幕!

    30%的人不知道的事

    《爱乐之城》(La la Land, 2016)是导演达米安·沙泽勒(Damien Chazelle)的第三部作品。

    他的上一部作品是《爆裂鼓手》(Whiplash,2014)。也是这部电影让他一鸣惊人,好评如潮水般涌来,勇夺第87届奥斯卡最佳剪辑。

    (《爆裂鼓手》剧照)

    (《爆裂鼓手》幕后)

    谈到达米安电影的成功,他的搭档,作曲家贾斯汀·赫维兹(Justin Hurwitz)功不可没——贾斯汀是《爱乐之城》和《爆裂鼓手》这两部电影的作曲家。

    达米安和贾斯汀是哈佛同学,一起组过乐队,深厚的革命友情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包容、理解和创作。

    △ (左:达米安、右:贾斯汀)

    谈到拍摄《爱乐之城》的初衷,达米安说: 「我想试着谈论一下:生活和艺术,梦想和现实,能怎样融合在一起。」

    想来想去,他认为音乐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所以,才通过音乐和舞蹈拍摄了这部片子。 这个想法与贾斯汀一拍即合,他花了很久去谱写剧中男女主角的主旋律。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了这部纯粹、浪漫、自由、明亮,让人百听不厌、百看不厌的电影。

    饰演男主角赛巴斯汀的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为了诠释好钢琴家的角色,在影片开拍之前,曾花了三个月练习电影里的钢琴曲。

    谈到《爱乐之城》的音乐时他说: 「我连续三个月每天花四个小时练琴,按理说我应该不想再听到这些歌了,但它还是如此地打动我。」

    值得一提的是,《爱乐之城》一些重点歌舞片段的配乐是在曾经录制了《雨中曲》的录音室完成的。

    所有的乐器在同一个房间录制,人声也是。

    虽然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录制方法,但是达米安和贾斯汀都认为这是最符合《爱乐之城》的录音方式。

    (Youtube视频截图)

    40%的人不知道的事

    《爱乐之城》原计划的主演并不是高司令和石头姐。

    男主角本来要用《爆裂鼓手》的主演迈尔斯·特勒(Miles Teller),女主角本来想邀请艾玛·沃森(Emma Watson)。但迈尔斯辞演,艾玛为了真人版《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2017)拒绝了《爱乐之城》。

    所以,我们看到了现在的男女主角:米娅(由Emma Stone饰演)和赛巴斯汀(由Ryan Gosling饰演)。

    导演在采访中曾说道,他认为石头和高司令是最接近经典好莱坞情侣形象的男女演员。

    而《爱乐之城》的制作人也承认,他们俩在荧幕上的化学反应无人能敌。

    (两个人的眼睛都这么美,也是没谁了!!!)

    其实,这并不是爱玛和瑞恩的第一次合作,他们曾经合作过《疯狂愚蠢的爱》(Crazy, Stupid, Love,2011)和《匪帮传奇》(Gangster Squad,2013)。

    ( 《疯狂愚蠢的爱》剧照)

    ( 《匪帮传奇》剧照)

    (《爱乐之城》剧照)

    虽然高司令的表现可圈可点,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属于女主角米娅的电影。

    石头姐在本片中献出了她最美丽、活泼、灵动的演出,从唱到跳,给予观众无限惊喜。

    还有她那如海般清澈的眼睛、雪白的肌肤以及迷人的小腿,设成屏保绝对有晚餐少吃一碗饭之功效……

    (《爱乐之城》剧照)

    50%的人不知道的事

    如果说《爱乐之城》的主角已经足够夺人眼球,那它的配角绝对是藏龙卧虎。

    在《爆裂鼓手》里凭借魔鬼老师的角色,夺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J·K·西蒙斯(J.K. Simmons),在《爱乐之城》中饰演酒吧老板Bill。

    虽然出场戏份不多,但刻薄的形象相当传神。

    (《爱乐之城》剧照)

    在影片中饰演男主角老友,并邀请他加入乐团的吉他手Keith,是由约翰·传奇(John Legend)饰演的——他本人是R&B唱作人和钢琴家,九次夺得格莱美奖。

    (《爱乐之城》剧照)

    传奇哥在电影中演唱了一首《Start a Fire》,那真是前奏一出,就准备好尖叫了……

    80%的人不知道的事

    哐哐哐,敲黑板,本文的重点来了!

    能不能优雅地欣赏这部电影,就看这个Part了!

    我看过《爱乐之城》导演达米安的一个采访,他在采访中提到《瑟堡的雨伞》给他的影响。他说:「一开始五分钟,我在怀疑这部电影不会每一句台词都要唱出来吧?」但是看到最后,达米安却被电影深深地打动了。

    他说:

    「It's close to my heart in a special way。」

    《爱乐之城》也确实让人想起六十年代的法国导演雅克·德米(Jacques Demy),他的经典之作《瑟堡的雨伞》(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1964)和《柳媚花娇》(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1967),充满了法式的诗意与甜蜜。

    (《爱乐之城》剧照)

    (《瑟堡的雨伞》剧照)

    正是因为这份对歌舞片的喜爱,《爱乐之城》有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深深的迷影情结。

    所以,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整部电影里有无数个令人惊喜的设计和彩蛋。

    开场的那段高速公路上的群舞,致敬了艾伦·帕克著名的追梦歌舞片《名扬四海》(Fame,1980)。

    (《爱乐之城》剧照)

    (《名扬四海》剧照)

    《爱乐之城》开场的这段歌舞封锁高速公路拍了两天,用了100多个歌舞演员,在场面调度上让人无话可说,奉献了年度最令人难忘、最让人无法老老实实坐在座位上的开场。

    (Youtube视频截图)

    《爱乐之城》的女主角米娅是一个梦想成为好莱坞女演员的女孩,每天不停地面试,却因为各种各样无奈又令人发笑的原因被打断。

    在她的房间里,贴着一张巨幅的海报,上面是英格丽·褒曼。而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也忍不住让人想起褒曼主演的电影《卡萨布拉卡》(Casablanca,1942):

    「 世界上有那么多城市,城市里有那么多酒馆,你却偏偏走进了我这一家。」

    (《卡萨布兰卡》剧照,男女主角在酒吧相遇)

    某一次甄选失败后,米娅沮丧地回到家,同住的朋友们为了鼓励她要带她去Party换换心情。这时,四个American Beauty上演了一段性感又可爱的Street Dance。

    这段舞蹈让人想起一流百老汇导演鲍勃·福斯(Bob Fosse)的《错失甜蜜》(Sweet Charity,1969)。在《错失甜蜜》中,三个舞团闺蜜也在普通的街区上演过一场激情四射的完美演出。

    (《爱乐之城》剧照)

    (《错失甜蜜》剧照)

    《爱乐之城》里描绘米娅和赛巴斯汀感情的段落很多,其中最成功的,是用歌舞剧这种形式,把不可言传的暧昧、浪漫动人的恋爱以及痛彻心扉的争吵都视觉化地表现出来了。它非常细腻又梦幻地描写了爱情,那些淘气、可爱、心动、默契的感觉都传达的很好。

    比如男女主角在山顶上跳的那段舞:Lovely Night Dance。

    很多观众已经看出赛巴斯汀抱着灯柱转了一圈的动作致敬了经典的歌舞剧《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52),在此我就不多做介绍了。

    (《爱乐之城》剧照)

    (《雨中曲》剧照)

    还是这个场景,后来米娅脱下高跟鞋,两个人跳了一段特别逗趣的舞蹈——也就是《爱乐之城》官方海报上的场景。

    比起匆匆出现的《雨中曲》致敬,这段舞蹈的设计其实更让人玩味,让人想起30年代的一部经典爱情歌舞剧《随我婆娑》(Shall we dance,1937)。

    《随我婆娑》的男主角是一个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不过从不是循规蹈矩的那一个。他暗自在舞鞋上钉上扣板,将踢踏舞跳得出神入化。《随我婆娑》里面有个段落叫《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讲述男主角带女主角去溜旱冰,两个人滑累了就坐下来聊天谈情,聊着聊着就跳了起来。推荐大家去找找这个片段看,暧昧中带着天真可爱,是相当经典的歌舞段落。

    (Youtube视频截图)

    (《随我婆娑》剧照)

    我看到也有影评人认为这段致敬了《篷车队》(The Band Wagon,1953)。如果单看场景的话,《爱乐之城》确实更像《篷车队》。但考虑到具体情境和情感表达,我觉得《随我婆娑》的滑冰舞更俏皮也更幽默一些。

    大家可以在观影时自行感受~

    (《篷车队》剧照)

    电影中,赛巴斯约米娅去看由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执导,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主演的经典电影《无因的反抗》(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

    看完电影,两个人来到格里菲斯天文台(Griffith Observatory),这里也是《无因的反抗》中,经典打斗戏的实际拍摄地。

    (《爱乐之城》剧照)

    (《爱乐之城》剧照)

    (《无因的反抗》剧照)

    而至于他们在天文台里面跳的那场与星空共舞的浪漫华尔兹,有人说致敬了《摇摆乐时代》(Swing Time,1936),不过我也看到有其它影评人写说这段剪影的舞蹈看起来很像迪士尼的《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59)。不过不管是哪个,都把爱情萌芽时那种飞翔在天边的喜悦用影像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相当具有共鸣。

    (《爱乐之城》剧照)

    (《摇摆乐时代》剧照)

    影片的最后,萨巴斯汀弹了一首钢琴曲,随着音符,导演向我们展开了一种全新的假设,他们的故事像电影胶片般一幕幕展开,全是鲜花与笑容。

    这最后的歌舞场景,用尽了整部电影最华丽最鲜艳的色彩和歌舞,那格外夺目而灿烂的光亮,正照进现实的无奈和欲言又止。

    因为最后一段歌舞段落的前提是「假设」,也就是「Fake」,所以你会发现,在这最后十分钟里,这部本来就天马行空的电影,变得更加「不设限」了。

    贯穿整部电影的「舞台感」,从收敛的舞台聚光灯效果,变成了一场真正的剧场演出。

    (以上5张图均为《爱乐之城》剧照)

    说到这一段,就不得不提一下由金·凯利主演的歌舞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1951)。其中有一段近二十分钟的舞台场景舞蹈片段,用手绘的舞台背景搭配庞大的真人歌舞演出,流畅动人,想象力更是让人啧啧称其,完整看下来,简直是欢欣雀跃,叹为观止。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也一点不过时。要知道,这可是一部半个世纪之前的电影啊! 后来,这部精彩绝伦的歌舞片,摘得了第2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也被改编成舞台剧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上演。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剧照)

    总的来说,《爱乐之城》用它优雅而浪漫的风格,对现实、艺术、爱情、梦想,进行了强有力的表达。

    它的节拍就是武器,舞步就是进攻,把观众带进了一场视听盛宴,一个五光十色的梦。

    它让人回想起当年的米高梅—— 那个拥有107座奥斯卡小金人的米高梅,那个麾下明星比天上星星还多的米高梅。 还有那个歌舞片全胜的鼎盛年代,充斥在胶片里的欢歌笑语与无限辉煌。

    (《爱乐之城》剧照)

    写在最后

    导演达米安表示,他很高兴大家看到了《爱乐之城》里的那些经典致敬。

    但他希望自己所做的: 不仅仅是创造了一个画廊,悬挂着那些经典作品。 而是把这些「新」和「旧」融合在一起,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现代化、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手法表达出来。

    (《爱乐之城》剧照)

    而我,非常感谢有《爱乐之城》这部片子,因为它是那样睿智而巧妙地,创造了新时代的歌舞剧电影。它给了观众机会,去好奇、去享受、去了解。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它是今年情人节比约会更值得期待的事情。

    如果你: 浪漫 感性 向往爱情 懂的电影 爱听音乐 充满热情 还有梦想 热爱生活

    ……

    请,不要错过它,《爱乐之城》。

    提前祝大家, 情人节约会顺利。 (●'◡'●)ノ♥

    如果喜欢我的影评, 别忘记喜欢或者推荐哦~~~

    更多关于旅行、摄影、艺术、生活的好玩内容,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小墨与阿猴(id:xiaomoyuahou),我们等着好奇的你哦~~~

     短评

    预告片里说得没错,已经没有人在拍这样的电影了。即使不是年代戏,手法和色彩运用也极具年代感。满足了外人对这座城的一切幻想,又为身在洛杉矶的人拍出了这座城会让你遍体鳞伤的事实。他是真的很爱洛杉矶。 在洛杉矶看La La Land真的是太奇妙的体验。很特殊的感情。

    6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年度十佳!最后在情字上找到了一个引人共鸣的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逐梦想的旅程,在某个时间点上,一个人遇到一个人,他们一起成长,相互鼓励,有美好,有痛苦,有成长,有遗憾,这就是人生。导演非常成熟老道,不仅有野心,也有足够的才华,歌舞元素几乎就是整个歌舞片的发展史,适合迷影爱好者。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本年度最被高估的片子就是La La Land了 一个八五后导演的野心之作 可惜阅历不足 剧本各种尴尬俗套 各种故作姿态 浪费了两个优秀演员的表演

    16分钟前
    • paul屋
    • 还行

    今年最浪漫唯美的爱情电影,很多段落让人有重温“雨中曲”的感觉。是爱乐之城,也是星光之城,还是梦想和现实缘起缘灭的地方。事实证明有个好的结尾多么重要,它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叙事一步登天!多一星给石头,明年奥斯卡影后坚决站定你~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最后两人一吻上,眼泪就完全止不住,最后一直是痛哭。那段蒙太奇展示的就是电影的魔力啊!生活给不了的,电影可以给你,是那么浪漫、那么神奇的情感再现,最佳的电影造梦时刻。而至于理想、爱情、迷影、歌舞片、怀旧等等其他元素和小技巧反而可以放在之后了。最感慨的仍是电影的魅力,做一场电影梦吧!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各自梦想实现之时,发现梦想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假如可以重来,我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吻你,推掉工作来看你的第一次表演,随你搬到巴黎去,巴黎也有好的爵士乐,在把孩子丢给保姆的夜晚,开车带你去吃饭,然后一起走进酒吧,听别人弹奏我曾经做梦都想弹奏的曲子。可惜,现实中没有如果,但电影和想象里有!

    28分钟前
    • L'automne
    • 力荐

    验证了语文老师的话:只要开头结尾精彩,中间无所谓。

    33分钟前
    • 寇国威
    • 还行

    同比《纽约,纽约》类比《艺术家》,返璞归真用音乐、歌舞片形式讲述一个通俗化爱情故事,主要技法登峰造极。串联影史不同音乐、歌舞类型分支(米高梅、金姐弗雷德、大爵士、雅克德米及当代乐队片、演唱会电影)在不同段落相映成趣,既是传承又带出类型演变,复古又革新,且能升华爱情主题,内外兼修。

    3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看這部片會想起的那個人,一定是忘不了的

    42分钟前
    • Noe
    • 力荐

    十年前一部恋恋笔记本,十年后一部爱乐之城。说的都是错失的梦想和爱情,演的都是浪漫的不着调男文青和性格张扬又复古风格的美国小妞。今夜愿你们都与爱人共舞,永浴浩瀚星河。

    45分钟前
    • 枫小莫
    • 力荐

    这部电影有多好呢?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二十年后的一个傍晚,你开着车(或者车载着你)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扬声器里开始放起这首电影里的旋律,听到第一个音符的一瞬间,所有的情绪全都涌上来,就好像二十年前的那个夜晚你第一次听到它们的时候那样。

    47分钟前
    • C.W
    • 力荐

    我们在穷困潦倒时爱得一塌糊涂,却无法在各自功成名就时手拉手出门散步。

    49分钟前
    • Safina_
    • 力荐

    二刷。又悲傷又溫暖,藝術互相影響生命。最後一幕用一場夢、一場電影彌補愛情的遺憾尤為動人,二人因對藝術的喜好相識相知,互相影響、鼓勵、成就彼此的夢想,感情雖沒有開花結果,卻在各自生命留下不可抹滅之印記。哭著離場。

    51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不过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复古还真的一点都没看出来,把洛杉矶拍得像instagram旅游号,高司令从头到尾一副刚睡醒的样子,和那些经典音乐剧电影比起来缺少太多质感。现在连卖给少女的春药都是那么的廉价。

    56分钟前
    • 奇奇弟弟
    • 还行

    我们那些曾经错过的美好人生啊……

    59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最动人的永远是梦想和爱情。但我们没有在一起,这就是现实。

    1小时前
    • 眠去
    • 推荐

    分开以后,生活中我们未必会再相遇了,但在记忆里,我们都还很年轻,我们坐拥无限可能,敢说爱,敢说永远。其实啊,有过,才是永远。谢谢你啊,把我变成了更好的人。祝我们各自幸福。

    1小时前
    • 宋小君
    • 力荐

    前一个半小时都在出戏 从5 years later之后才有点感觉 觉得想找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画风失败 想找伍迪艾伦的文艺失败 想找宝莱坞电影一言不合就歌舞失败 唯独成功是最后的平行世界桥段 算是能赚观众一点同理心

    1小时前
    • Mo
    • 还行

    你可以无限接近电影,当演员,写剧本,挨着英格丽·褒曼的照片睡觉,在《卡萨布兰卡》的阳台外上班,但生活永远不会成为电影。梦醒时分你看着与你共浴亦真亦幻的泡影中人,转头,微笑,离开,这或许是人生最像电影的一刻。

    1小时前
    • 哪吒男
    • 推荐

    感情戏想到的是《阿黛尔的生活》,更猛的是那段“回忆杀”,直接串到《泰坦尼克号》片尾重逢,《艺术家》式对经典的致敬天衣无缝。用音乐和歌舞串起所有往事,假如…或许…可能…梦想与现实冲突的拉城,却让心灵相契的人拥有最美的回忆。2016年度最佳!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